我省棉花机械采摘问题分析
2014-04-05蒋景春
蒋景春
我省棉花机械采摘问题分析
蒋景春
我省是一个产棉大省,棉花产业是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推动纺织工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确保我省棉花产业稳定健康发展、促进棉农增收致富,发展棉花采摘机械化已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一、发展棉花采摘机械化的经济技术分析
从机具上看,目前,世界上能够生产这种采棉机的只有美国、中国和以色列三个国家。我国现在使用的主要是美国迪尔公司和凯斯公司生产的5行和6行机、国内石河子贵航公司和我省天鹅公司生产的3行机。国外生产的机械效能优良,国内石河子贵航公司生产的机械已渐趋成熟,我省天鹅公司刚研制出的采棉机开始投入生产。主要问题是机械价格高,美国和以色列6行采棉机一般每台在300~400万元,3~5行采棉机每台150~220万元;国产3-5行采棉机每台也要100~180万元。
从农机农艺技术配套上看,实行机采棉需要选择适宜机采的品种,改变传统的棉花栽培方式。机采棉要求适宜的棉花品种是株型紧凑、吐絮集中、含絮力适中、第一果枝高度大于20cm。从我省对比试验和推广情况来看,鲁棉研36、37号比较适宜机采棉的要求。在种植模式上,主要是改变传统的大小行模式,实行76cm(30英寸)等行距播种;亩株数由常规的2000~3000株,增加到5000~6000株;对棉花生长进行化学控制和脱叶催熟。这些技术都已比较成熟。主要问题是改变传统的棉花种植模式。
从机采棉后续处理和品质上看,机采棉比手摘棉杂质含量高,由于我省原有的棉花加工厂均为加工手摘棉模式,无法满足机采棉清选加工要求,需要对原有的棉花加工厂进行技术改造,增加清选设备。根据全国供销联社总社的数据,由于机采棉加工时要经过4次籽棉清理、2次皮棉清理,纤维长度减短、短纤维含量增加。手摘棉一般为15%,而机采棉则要超过18%。按照技术标准,纺60支及以上的高支纱,配棉要求是纤维长度在33mm及以上的长绒棉占20~30%,纤维长度至少是29mm的细绒棉占70-80%。细绒棉当中,只有纤维长度达到29mm及以上的高等级棉,方可纺高支纱。我国种植的棉花98%是细绒棉,手采加工后纤维长度平均在28.33mm,大部分不能用于纺高支纱;机采棉加工后纤维平均长度大约为27.33mm,尽管不能用于纺高支纱,但也避免出现了“三丝”等异性纤维的问题,棉纤维一致性明显提高。因此,机采总体上对棉花品质影响不大。
从经济效益上看,棉花机械采摘效益显著优于人工采摘。根据新疆建设兵团和我省部分地区的测算,目前人工采摘棉花成本为2~3元/kg,按亩产250kg籽棉计算,每亩人工采摘成本约为500~750元。机械化采棉作业费为150元/亩左右;机采棉因含杂率高每斤籽棉降价0.3元左右,每亩减少150元;机采损失率2~3%,每亩减少50元左右;脱叶催熟每亩增加费用20元,实行棉花机采比人工采摘每亩节本增收130元以上。如果实现了机采,按全省棉花种植面积1000万亩计算,全省仅此一项就可为棉农增收节支13亿元以上。另外,机采棉实行76cm等行距种植,改善了通风透光条件,不会造成底部捂桃烂铃,可提高棉花产量5%以上。
从工作推进情况上看,从2011年起,我省就把棉花生产特别是棉花机收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先后在全省建立了5处创新示范基地,结合学习借鉴新疆机采棉发展的经验做法,对棉花机采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总结探索符合我省实际的棉花机收的技术模式和技术路线,取得了显著成效。加大扶持措施,把棉花采摘机纳入了全省重点支持的农机产品推广目录,在购机补贴政策上重点进行倾斜,每台给予30万最高补贴额度,并且对购买采棉机的农机合作社安排30万元的资金奖励。东营和滨州等重点产区农机部门还对购买采棉机进行了累加补贴。强化示范推广,省里2012年、2013年两次召开现场会进行推进,王军民副书记、赵润田副省长去年专门到机采棉现场进行视察指导,并对我省加快棉花机采发展做出了重要指示。农业部对我省棉花机采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去年全国设立3个棉花机械化生产示范项目,安排给我省2个。目前,全省棉花收获机已发展到5台,按机采棉标准种植的面积达到2万亩,其中机采棉面积8500亩,是除新疆外内陆地区第一个实现机采棉突破的省份。
二、几点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棉花是我省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也是棉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当前,我省小麦、玉米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棉花等大宗优势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还很低,成为制约我省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短板。没有棉花生产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生产的全面机械化。发展棉花生产特别是收获机械化,同推进小麦、玉米生产机械化一样,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既不能不顾实际急于求成,也不能因各方面条件都不成熟裹足不前。当前发展棉花生产机械化比当时发展粮食生产机械化基础和条件要强很多,但也确实面临诸多困难和制约。要达到今天粮食生产机械化的水平,至少也要用8到10年的时间。我们一定要站在“四化”同步推进的高度,切实提高对棉花采摘机械化重要性的认识,以打持久战的思维,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攻坚克难,持之以恒地大力推进棉花采摘机械化,进一步加快棉花生产机械化、现代化进程。
(二)加强部门协作。推进棉花采摘机械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才能完成。农机部门要大力示范推广先进适用的棉花采摘机械,积极探索科学完善的棉花机械化生产技术路线、技术模式和适应市场要求的社会化服务方式。农业科研单位要加快培育与棉花机采更相适应的棉花新品种,农业技术推广单位要积极引导棉农改进棉花栽培和管理方式,在农艺技术上为棉花机采提供全方位支持。省供销社要加大对所属天鹅棉机公司扶持力度,支持企业提升改进产品质量性能,增加产量,降低售价,农机鉴定部门要按规定优先鉴定,积极推广;棉区各级供销部门要加大棉花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在棉花主产区合理选择加工企业,并按加工机采棉要求增加籽清、皮清设备,确保机采棉采得了、卖得出。
(三)创新推广模式。棉花产业是供销社介入较深的产业,在农资供应、棉花加工和流通、储备等环节具有独特优势。去年省供销社在滨州、潍坊、德州选择了5个县,按机采棉要求种植了5000亩棉花,以机采棉为切入点,专业社为经营主体,供销社为服务主体,构建棉花全产业链服务体系,使棉农不仅在种植环节节省了人工,还在农资规模采购、棉花流通及加工增值环节增加了收益,实现了棉农从卖籽棉到卖皮棉的历史性突破,并进一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实现了棉农综合收益最大化,效果较好,推广价值较大。今后,省农机局和省供销社将成立机采棉推广联合办公室,利用各自优势,整合相关资源,形成合力,认真总结成功经验,不断创新推广模式,加快棉花机收技术推广步伐。
(四)加大政策扶持。我省棉花机采还处在起步阶段,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还需要切实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一是要提高采棉机补贴比例。一台采棉机价格太高,农民和农机合作社靠自身实力难以承担,并且由于机采棉市场还没有形成,在短期内投资也难以收回。农业部对我省购置采棉机每台补贴30万,建议棉区市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按照国家2∶1的比例进行累加补贴。二是安排专项示范推广资金,建立多处示范基地。除了国家和省里安排的示范基地外,棉区各市县也要层层建立示范基地,对棉花机采技术进行全面示范推广,做给棉农看,带着棉农干,使棉农对棉花机采技术尽快实现由认识到接受再到应用的根本性转变。同时对棉花机采实行作业补助。三是对棉花加工企业技术改造进行支持。除将机采棉加工机械纳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范围外,建议有关部门对省供销社系统棉花加工企业增上机采棉清选设备给与一定的补贴,并协调安排一定的政策性贷款,对企业技术改造给予必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