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兆芝老中医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学术思想探讨

2014-04-05邓立香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老中医瘀血溃疡性

王 健,邓立香

(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C),是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主要病理特点的肠道疾病。根据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属中医学“痢疾”范畴。

白兆芝老中医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40余年,博采众长,重视脾胃后天之本,在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和内科疑难病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尤其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白兆芝老中医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病机属本虚标实,以脾虚为本,湿热邪毒为标,瘀血阻络贯穿始终,而湿热邪毒蕴结,壅滞肠中,脉络失和,血败肉腐,内溃成疡是其病理变化。对本病的治疗,白兆芝老中医将其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进行治疗,吾随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型的病因病机、病理特点、临床表现、选方用药及加减应用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1 发作期

肠道湿热证和痰浊瘀血证是发作期常见的证型,现将白兆芝老中医的辨治思路总结如下。

1.1 肠道湿热证

肠道湿热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里急后重,便下鲜紫脓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肠道湿热证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方面。外感湿邪,郁而化热,留滞肠道,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醇酒,或肠道自身功能失调,水湿内停日久化热,皆可导致湿热之邪内蕴肠道,而成肠腑湿热证。湿热阻滞气机是其基本病机,湿热熏灼肠道,与气血相搏结,肠络受伤,化为脓血,故便下鲜紫脓血。湿热下注,则肛门灼热,热移膀胱,则小便短赤。舌脉均为湿热壅盛之象。对于肠道湿热证的治疗,宜清肠化湿、理气止痛,方用清肠化湿汤(自拟方)治疗。药用广木香、黄连理气化湿兼清热;葛根、黄芩清化湿热而止泻;秦皮、苦参清热燥湿;又以生地榆、马齿苋、败酱草、生苡仁增强清肠化湿之力;川朴燥湿散满;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兼能敛阴,防止湿热伤阴;方中炮姜为“反佐”之意,一方面能防止黄连、黄芩苦寒伤阳,另一方面配伍血药,增强和血行血之功。若便血量多者,加槐花、银花炭、丹皮、三七参以凉血止血;热毒重者加银花、大黄、败酱草以清热解毒;湿热蕴结肠道致便血,日久不愈,湿热未尽而营阴已亏,加乌梅、麦冬、石斛以养阴护液。

1.2 痰浊瘀血证

痰浊瘀血证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临床表现为腹痛,按之痛甚,泻下不爽,大便呈紫黑色或兼有黏冻样物质,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沉涩。凡久痢每多夹瘀,所谓“久病入络”。除与“瘀”相关外,尚与痰湿阻滞关系密切。因为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是以脾胃虚弱为本,脾胃虚弱则运化无权,津液不得输布而致痰湿停聚。痰瘀互阻,以致病情反复发作;瘀血阻滞,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故腹痛;瘀血阻络,血不循常道,故见大便呈紫黑色;痰浊瘀血内阻,大肠传导失司,则泻下不爽兼夹黏冻物;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沉涩,均为瘀血痰浊内阻之象。痰浊瘀血证治宜活血化瘀兼祛除痰湿,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可随证加陈皮、半夏等行气化痰;粪便如赤豆汤或猪肝色,腐败腥臭,加茜草根、侧柏叶以凉血止血;若腹胀甚者加厚朴、炒莱菔子理气除胀;腹痛者加白芍、元胡活血和营止痛。

2 缓解期

缓解期以脾虚湿盛证,肝郁脾虚、寒热错杂证和脾肠虚寒证最为常见,辨治思路如下。

2.1 脾虚湿盛证

脾虚湿盛证多见下痢时发时止,迁延不愈,面色萎黄,纳呆食少,倦怠嗜卧,常因饮食不当、劳累而加重,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黏冻,舌质淡,苔腻,脉细。病久伤正,邪恋肠腑,肠胃传导不利,故下痢时发时止,迁延不愈;脾胃虚弱,中阳失于健运,故纳呆食少;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故面色萎黄,倦怠嗜卧;湿邪留恋不去,余邪未去,又遇饮食不当、劳累而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黏冻;苔腻为湿邪未去,脉细为湿邪未尽,正气虚弱之征。该证以温中清肠、调气化滞为治法,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若久痢兼见肾阳虚衰,关门不固者,宜加四神丸温肾暖脾、固肠止痢;若脾阳虚极,肠中寒积不化,遇寒即发,症见下痢白冻,倦怠食少,舌淡苔白,脉沉者,用温脾汤加减,以温中散寒、消积导滞。

2.2 肝郁脾虚、寒热错杂证

肝郁脾虚、寒热错杂证临床亦属多见,泻下迁延日久,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大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黏冻,腹痛伴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腹中畏冷,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泻下迁延日久,病久伤正,脾阳虚弱,失于健运,脾气不升,气滞腹中,导致脾虚肠寒,出现腹痛、腹中畏冷、大便溏薄等;肝失疏泄,故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肛门重坠,舌红,苔黄厚腻,脉濡数,皆属湿热内蕴之征。治以调和肝脾、寒热并用,方用连理痛泻汤(自拟方)加减治疗。药用太子参15 g,茯苓15 g,炒白术10 g,广木香 10 g,陈皮 10 g,防风 10 g,黄连 6 g,炮姜 6 g,炒白芍12 g,甘草6 g,生姜3片。如腹痛重者,加甘草以缓急止痛;大便见脓血者,加生地榆、秦皮、侧柏叶清热止血。

2.3 脾肠虚寒证

脾肠虚寒证患者多见下痢日久,脐腹冷痛,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甚则滑脱不禁,肠鸣即泻,腹部喜按,喜暖恶寒,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脉沉细。下痢日久,脾虚运化失常,加之湿邪未能尽去,故见肠鸣腹泻,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甚则滑脱不禁;脾阳不足不能温煦机体,故腹部喜按,喜暖恶寒,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脉沉细,为脾肠虚寒,气血运行无力的表现。治法为温补脾肠、涩肠止泻,方选香砂温肠汤(自拟)加减治疗。药用党参15 g,炒白术12 g,茯苓15 g,桂枝 10 g,炒白芍 12 g,炮姜 10 g,广木香 10 g,砂仁6 g,乌药 10 g,小茴香 10 g,川椒 10 g,甘草 6 g,生姜3片。阳虚寒甚者,加附子以温阳散寒;若便血较多出血不止者,可酌加炮姜、三七参温中止血;大便滑脱不禁者,加赤石脂固涩止泻。

3 讨 论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复杂,病程多迁延日久,存在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白兆芝老中医治疗本病尤其重视病机及其转化,立法严谨,灵活多变。常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不拘泥于一法一方,辨证与辨病结合,随症加减,常收显效。

3.1 重视健脾升清

痢疾日久,耗伤正气,致脾胃虚弱,患者常表现为形瘦困倦、肛门下坠感。脾为后天之本,脾气健旺,则机体的抗病力就强,即“四季脾旺不受邪”。治疗时,白兆芝老中医强调健脾升清,顾护正气。脾阳虚衰,合理中汤加减治疗。久泻脾虚,症见纳少便溏,肠鸣腹痛,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或濡,方用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脾虚湿困,脾气下陷,宗“下者举之”之意,白兆芝老中医多用羌活、葛根、防风、升麻,因风药既有胜湿止泻作用,又能鼓舞胃气,振奋脾阳,健脾升清。

3.2 擅于寒热并调

正虚邪恋之寒热错杂证,处方用药,常顾此失彼。若予以清热,恐伤脾阳,单用温补之法,则湿热不去,治疗颇为棘手。白兆芝老中医用椒梅宁肠汤(自拟)寒热并用,药用当归12 g,白芍12 g,元胡15 g,川楝子 10 g,川椒 10 g,广木香 10 g,乌药 10 g,黄连6 g,炮姜 6 g,乌梅 10 g,太子参 15 g,甘草 6 g,生姜3片。该方集温、清、补、涩诸法于一炉,故能解决复杂多变的病情,而无温燥腻滞之虞。

3.3 注重清肠化湿

中医学认为,湿热是导致UC的主要致病因素。《类证治裁》认为:“症由胃腑湿蒸热壅,致气血凝结,抉糟粕积滞,进入大小肠,倾刮脂液,化脓血下注。”[1]从文献报道和临床实践来看,大肠湿热证明显高于其他证型的出现率。在治疗上,注重清肠化湿法的应用[2]。

3.4 常须调气和血

痢疾的治疗,刘河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的调气和血之法,可用于该病的多个证型。痢下滞而不爽,加木香、厚朴、槟榔等调气之品。《医林改错》曰:“久病必有瘀。”血瘀肠络为局部病理改变,肠间气血凝滞,血败肉腐,肉溃成疡,应酌情加入和血活血之当归、白芍及祛腐生肌之白及、三七粉。

3.5 内治外治结合

中药保留灌肠对治疗本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药物可直达病所,避免了长期口服中药带来的不良反应。中药灌肠所选中药也应根据患者不同证候,有针对性选择药物进行治疗。

由于溃疡性结肠炎病机复杂,临床以复合证型居多,因此,要灵活运用,法随证立,方据法拟,不可拘泥于一法一方。

[1]林佩琴.类证治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70.

[2]宋银雪.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57.

猜你喜欢

老中医瘀血溃疡性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卒被损瘀血候”导引法
小心盆腔瘀血综合征被误诊为盆腔炎
老中医教你睡眠养生
老中医坐诊
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足部采血后瘀血减少的影响
老中医
足底溃疡性扁平苔藓合并普秃一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愈疡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