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气相求”观念在中医理论构建中的作用及其意义
2014-04-05武峻艳张俊龙
武峻艳 ,张俊龙 ,王 杰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2.山西中医学院,山西 太原030024)
“同气相求”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始见于《易·乾卦·文言》,其文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指万事万物在互相联系的质和量的各个方面,只要在某一点上存在相同,便会在质和量的某一方面存在着亲和召感、互补顺应、协调有益的联系和作用[1]。它是古人观察和体悟自然之后,由乐器共鸣、声音共振、磁石吸铁、玳瑁引芥、潮汐现象、物候变化、生物节律以及人与天地相参等多种自然现象的观察、思考和比较而得出的以“气”为中介的规律性的认识和解释。类似的论述还有《庄子·渔父》曰:“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吕氏春秋·召类》曰:“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春秋繁露·同类相应》曰:“物故以类相召也。”以《周易·参同契》曰:“类同者相从。”等。这种感应以同类相从、同声相应、气同则合的方式将大自然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淮南子·览冥训》有“阴阳同气相动”之论。这种事物间的亲和召感、互补顺应的联系和作用就是同气相求自然感应论[1]。从科学发展史上看,自然感应论以气为中介对声音共振、电磁吸引和引力作用等现象的解释,在现代科学的场物理学产生以前,可以说是“最接近真理”的[2]。
1 “一气”是“同气相求”的根源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吸取了秦汉时期哲学“同气相求”自然感应论的理论思想,并受战国时代老子创立的“道一元论”,汉代思想家“天地成于元气”及天地万物“俱秉元气”等理论的深刻影响,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气,即天地万物皆本于气。《庄子·知北游》认为“气”是宇宙中极细微的运动不息而无形的物质,即万事万物都是“通天下一气耳”[3]。宋朝吴澄《答人问性理》言天地万物“本是一气,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又就阴阳中细分之则为五行。五气即二气,二气即一气”。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以气的一元论为根本,扩展至阴阳二气的二元论,再至五行的多元论,在中医学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就构成了以“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为重要指导思想的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故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人关于世界起源和构成的朴素的认识,同时作为一种重要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也为“同气相求”这一哲学命题广泛地运用于中医领域奠定了基础。
在“同气相求”理论的指导下,万事万物都从“一气”以“物以类聚”的方式分化出来。事物因气类相同而发生感应,但由于事物自身的性质不同,感应所赖以发生的“媒介之气”不同,感应之后所产生的结果自然也就不同。自然界不是由孤立的各个部分相加而成的,天、地、人,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物质和精神、有机界和无机界,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整个自然界是一个活的有机体,是一个有机的网络,相互贯通、彼此渗透。所以日月动而潮汐发,夜及半而鹤唳,晨将旦而鸡鸣,阳燧可以聚日光取火,方诸则凝月华为津。人与天地相参,《素问·八正神明论》曰:“月始生,则气血始精,卫气行;月廓满,则气血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气血也。”《春秋繁露·阴阳尊卑》云:“夫喜怒哀乐之发,与清暖寒暑,其实一贯也。喜气为暖而当春,怒气为清而当秋,乐气为太阳而当夏,哀气为太阴而当冬。”
人体也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人体自身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如经络系统、脏腑系统、气血津液系统等,每一个系统都有各自的子系统,每一个部分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自我调节能力,通过与其他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人体这个有机的整体,并表现出作为整体的生理和病理特征。即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如十二经脉系统有自己的循行走向规律、气血流注规律、脏腑络属规律等,通过奇经八脉系统的溢蓄、调节和沟通来实现自身的调节以及与脏腑系统和气血津液系统等的信息交流,从而在生理上表现为自身的稳定、发展和协调,在病理上表现为十二经脉病候。同时人体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在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在外界条件的变化下,随时进行自我调整,以达到“阴平阳秘”的有序稳定状态。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2 “媒介之气”是“同气相求”的桥梁
中医学在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这种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正好符合了现代系统论对系统的认识和观点。人是最典型的系统,对人和疾病的考察和调节,应遵循系统规律。然而在这个系统的形成过程中,人体各个要素以及人与自然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除了中医理论中由经络直接联结的脏腑、组织、器官之外,还有很多无法用直接联结来解释的相互作用和联系,这些现象之间是以什么样的物质或方式作为媒介呢?这就是中医学所认为的机体整体性联系的维系——媒介之气[4]。
媒介之气对机体脏腑组织的沟通调节,采用了以下三种基本方式[4]。首先,阴阳的对立统一联系。其次,五行生克制化联系。再次,同气相求联系。其中,阴阳是对本体(气)属性认识后的命名,而并非指事物本身,正如《灵枢·阴阳系日月》所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孙广仁[5]指出:“阳或阴,仅是说明事物和现象的属性,自身没有具体的结构和功能。”因此,阴阳与气的关系是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关系,具有共同属性的气归类在一起,分别称为“阴”或者“阳”,其分类的依据正是“同气相求”。而五行的生克制化联系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古代学者正是应用了“同类则相召,相召则同类”的理论,对五方、四时和由五才杂合而成的万物进行了综合归类[6]。也就是在“同气相求”理论的指导下完成和实现的。那么,“同气相求”之“气”到底指什么呢?
3 同“气”是系统呈现整体性的根源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表示物质存在的复杂而重要的基本范畴,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世间万物无不涵盖其中,正所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在中医学中气指极细微的、活力很强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化是指气通过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以气化活动来说明世上万物的发生、发展。由于天地之气与人体之气均来自共同的物质基础“一气”,气聚成形,形散为气,天地之气随着阳气的生、长、收、藏特点体现在寒、暑、燥、湿、风五气中,五气又转化为五脏之气。所以,中医的气既包括天地和社会之气,又指人体内的精微物质,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各种形态的转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能截然分开。
量子论认为,物质具有连续性和不连续性特性,这一点与气的聚散特性非常相似,聚而成为不连续的形,散而化作连续的气。而世界上物质存在的基本形态,根据现代物理学的观点,就是“实物”和“场”。“实物”是指有静止质量的、由基本粒子组成的物质形态,它的存在是以间断的、粒子形态为特点的。“场”是与“实物”对立的另一种物质形态,“实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依靠“场”来实现。“场”有能量、动量和质量,是以连续的、弥漫的状态存在的[7]73。气聚而形成的结构,以其空间上的有序性表现出“粒子”的特性;气散而呈现的功能,以其时间上的有序性表现出“波”的特性。也就是说,“同气相求”之“气”是同一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不同表现形式,统一于系统这个整体。
4 同“气”是联系性原则的具体体现
中医学考察了三个基本层次上的关系[7]93。一是系统与环境的关系,《黄帝内经》认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就要求人们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按照“同气相求”的原则进行养生,以达到“天人同气”。在病理状态下,也可以根据“同气相求”的原理从环境中获取治疗的灵感。如以脏补脏疗法就是根据同气相求的原理,利用动物的内脏来补养和治疗人体同名内脏的“虚”与“损”的一种方法[8]。在诊断上,望闻问切的各个环节都体现了“同气相求”的重要理念,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阴阳有时,与脉为期。”在病因与发病方面,同气相求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如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所言:“皮、肉、脉、筋、骨,五脏之外合也,五脏之气合于四时五行,故各以其时受病,同气相感也。”[9]又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气。”关于同气相求的致病特性,《医理辑要·锦囊觉后篇》论述较为全面,其谓:“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中气必损。”[10]在治疗疾病上,中医理论也充分认识到了“同气相求”的重要意义和普遍适用价值,并加以充分利用,如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炮制方法、性味归经及临床应用等诸多方面。如《张氏医通》云:“人中黄本甘草所制,渍以滓秽,专解脏腑恶毒,从下而泄,同气相求之妙,莫过于此。”[11]以及《现代中药炮制手册》记载:“发者血之余,炭者发之余。自还神化,以血治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咸以坚之,苦以敛之,火余燥悍以涩之。”等[12]。
二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包括形神相关、藏象相关、经穴相关等内容。如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再如十二经脉配属五行,每一条经脉上的“五俞穴”也配属五行,并且可以运用五行间的生克制化理论指导配穴选经。
三是要素与要素的关系,包括五脏相关、经络相关、脏腑相关、五行相关等内容。如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次序,同名的阳经因“同气相求”而气血次第流注,在头面部交接。寸口脉脏腑配位的创立,就是在天、地、人三部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脏腑在人体所在位置及寸口诊脉部位的上下对应原则,结合部位阴阳属性的划分及同气相求的归类方法,推演而形成的诊察脏腑病证的诊断方法[13]。
5 “同气相求”必须以有序性原则为前提
在这些看似纷繁复杂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背后,“同气相求”之“气”像一只无形的手掌控和推动着这一切。而作为现代科学的思考方式,系统论正是把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作为研究的重点内容。将人体联系成一个系统,以及将人与自然联系成一个系统的“媒介之气”就是表现为“粒子”和“场”两种不同方式的同一物质。气聚而成为结构,气散而表现为功能。贝塔朗菲指出:“归根结底结构(即部分的秩序)和功能(过程的秩序)完全是一回事,在物理世界中物质分解为能量的活动,而在生物世界里结构就是过程流的表现。”[7]114然而,对于人体这个生物有机体来说,在物质不变和能量守恒的前提下,仍然会有“生”和“死”,“进化”和“退化”等截然相反的存在状态,关键就在于人体这个系统的“有序性”。“阴平阳秘”是系统的有序稳定,各种“证”则是有序稳定的各种偏离或破坏。在生物界,进化的结果总是导致种类繁多和结构的复杂化,即有序的增加,因而生物学家认为,在空间和功能方面的有序是生命的基本特征[13]。
6 “同气相求”以动态性原则为实现的手段
生物机体总是处于一种非平衡定态,生物体结构的形成和存续的全部过程,只能在不断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条件下进行,系统成为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即开放系统。平衡态意味着生物机体的死亡,一旦把生物体从环境中孤立起来,其机体组织结构立刻就会瓦解[14]。根据普利高律的耗散结构理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可以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在外界条件达到一定的阈值时,从原来的混沌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14]。这种动态的自我调整,正是“同气相求”得以实现的手段。
“同气相求”作为一个在中医领域内广泛应用的原则和方法,其产生和使用是在古代朴素的自然感应论和系统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用现代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揭示,将有助于挖掘其科学内涵,并通过系统控制的手段,更好地对这一原理加以开发和利用,以更有效地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
[1]张俊龙.《易》“同气相求”与中医理论[J].中医药研究,1997,13(6):1-3.
[2]程宜山.中国古代元气学说[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164.
[3]庄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199.
[4]张俊龙.论媒介之气[J].中医药研究,1997,13(5):7-9.
[5]孙广仁.中医学的阴气、阳气概念辨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11):645.
[6]刘长林.论五行学说的形成[J].中国哲学史,1994,3(1):70-80.
[7]祝世讷,孙桂莲.中医系统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8]陈以国,成泽东,矫承媛.以脏补脏与中药归经[J].中医杂志,2004,45(12):943-944.
[9]张隐庵.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378.
[10]赵兰才.论内外相因疾病观在外感热病辨证中的作用[J].中医杂志,2011,52(13):1 087-1 089.
[11]张璐.张氏医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49.
[12]郭雄民.现代中药炮制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985.
[13]邢玉瑞,牛溪苑.寸口脉脏腑配位推演方法研究[J].中医杂志,2013,54(12):991-993.
[14]杨博文,谭祖雪.自然辩证法新编:复杂性科学理论及其哲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