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剑华治疗痉挛性斜颈验案
2014-04-05马善治刘渝松
马善治,刘渝松
(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重庆400010)
黄某,女,23岁,2009年7月9日初诊。3月份因“痉挛性斜颈”住院经中医综合治疗后症状消失。出院后因连续熬夜加班,1个月前再次出现头颈左旋位弹性固定,无颈项疼痛,通过门诊针推治疗1周后未见缓解。现头项处于左旋位弹性固定,睡眠及晨起时症状消失,运动数分钟后即出现症状,右侧胸锁乳突肌部位明显紧张不适,能主动旋转颈项,但停止运动后再度固定在左旋位,伴间断性头晕、心烦、口渴、微口苦,不思饮食,舌淡苔薄黄,脉弦。头面处于左旋45°弹性固定位,右侧胸锁乳突肌明显紧张肥大,时而有细微振动现象,未引出明显压痛及放射痛,颈项被动左右旋转功能基本正常,左旋45°、右旋45°。MRI示颈椎曲度变直。诊断为痉挛性斜颈(血虚风动,寒凝经脉)。治以养血舒肝,柔筋缓急,温经通络。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针刺完骨、天牖、风池,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20min;泻中渚、太冲,得气不留针;补太溪,得气后留针20min。推拿以疏筋柔筋手法(按揉颈项、滚推颈项肩背肌肉)为主,辅以卧位人工牵引手法,维持5min。每日1次。卧位枕颌位牵引0.5h,上、下午各1次。嘱避免熬夜、饮酒、疲劳。2009年7月15日二诊,效果不显。考虑颈项后、侧部有四条经络所过,为后正中督脉,旁纳太阳之脉,在旁为手足少阳之脉,而足太阳为寒水之经,易受寒邪所伤,太阳经输不利也会导致颈项不利,寒邪伤及督脉,影响督脉流行也可引起颈项不利,从而加重少阳枢机不利之证。针完骨、天牖、风池、天柱、百会、大椎、中渚、后溪、列缺、光明、申脉,下午用灸盒灸颈项后侧20min。手法治疗以放松痉挛为主。卧位牵引,以自觉舒适为度。另用牵正散加桂枝、羌活、葛根、柴胡、白芍、炙甘草,5剂。嘱近期卧床休息,起床时佩戴颈托。2009年7月20日三诊,右侧胸锁乳突肌较前放松,但颈项后侧(C5/6)部位酸强不适,余同前。续前治疗,停服中药。2009年7月27日四诊,虽仍有颈项左旋位弹性固定现象,但弹性固定时间较前减少,右侧斜方肌紧张度较前明显放松,主动颈项活动较前灵活,C5/6棘突右侧轻度酸强不适,右侧斜方肌紧张程度较前减轻,C5/6棘突右侧旁开1.0cm轻度压痛,头颈左旋现象较前好转。续前针推治疗,午后温灸后项20min及牵引1h。2009年7月31日五诊,前日通宵熬夜、饮酒致使右侧项肌及胸锁乳突肌再度紧张,查头面处于左旋45°弹性固定位,右侧胸锁乳突肌明显紧张,未引出明显压痛及放射痛,颈项被动左右旋转功能基本正常,左旋45°、右旋45°。前后两次加重均为熬夜所致,入夜后本应阳气内潜、营阴外护,但熬夜伤阳耗精,筋失阳气、阴精濡养则再度痉挛。治当温阳通络,养血柔筋。除近端取穴外,配以复溜、阳陵泉、阴陵泉,施以补法。温灸局部、肝俞、胆俞、脾俞、胃俞。颈项采用轻快柔和手法放松肌肉,右侧颈项以弹拨法及弹筋法缓解右侧胸锁乳突肌痉挛,以卧位牵引法结束手法。嘱养成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避免熬夜、饮酒及久坐伏案。2009年8月14日六诊,头颈左侧旋转弹性固定时间较前此复发时明显缩短,每日仅在感到疲劳时出现3~4次,每次维持2~3min,偶感到左侧项部酸胀不适,颈项运动较自如。出院后继续门诊治疗,仍以针刺、温灸、手法治疗为主,隔日1次。2009年8月30日七诊,颈项弹性固定现象消失,颈项活动正常,停止治疗。嘱养成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适当加强颈项、上肢功能锻炼,2010年6月30日随访症状未再复发。
按:痉挛性斜颈是以颈肌扭转或阵挛性倾斜为特征的锥体外系器质性疾患。起病缓慢,病情逐渐加重,很少自行消退或缓解,并且容易复发。临床表现为起病缓慢,头部不随意的向一侧旋转,颈部则向另一侧屈曲。晨起轻,运动、情感变化或感官受到刺激后加重,入睡停止,患肌肥大疼痛,神经科查体多呈阴性,可因情绪激动而加重。病机为血虚筋挛。手、足三阳正经及任督二脉、阴阳维、跷脉均通过颈项,足少阴、厥阴支脉也通过颈项,但与颈项活动功能有关的主要还是督脉、少阳及太阳经脉。夜间感寒,影响督脉、少阳及太阳经脉流行,则出现痉挛性斜颈的复发。督脉为“阳经之海”,足太阳经为全身阳气隆盛之所,针刺百会、大椎、后溪可通督脉。天柱、申脉可通足太阳经,完骨、光明可通足少阳经,天牖、中渚可通手少阳经。配合“颈项循列缺”以疏利颈部肌肉,达到四经通畅的目的。疏筋柔筋轻推拿手法可以放松肌肉,促进局部血循。牵正散祛风,《成方便读》载“全蝎色青善走者,独入肝经,风气通于肝,为搜风之主药;白附之辛散,能治头面之风;僵蚕之清虚,能解络中之风;三者皆治风之专药,用酒调服,以行其经”。配合桂枝通脉、葛根善解项背紧张,羌活祛太阳寒邪,柴胡散少阳之邪,白芍酸甘化阴、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散寒、缓急止痛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