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结合热敏灸治疗慢性腰肌劳损50例观察
2014-04-05谢碧玉张丽云
谢碧玉,张丽云
(广东省河源市中医院康复科,广东 河源517000)
2010年以来,笔者用腹针配合热敏灸治疗慢性腰肌劳损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50例,男20例,女30例;年龄24~65岁,平均40岁;病程6个月~4年,平均2年;单侧腰痛32例,双侧腰痛18例。
诊断参照1994年卫生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标准》。①腰部酸痛或胀痛,休息时减轻、劳累时加重,适当活动和经常改变体位时减轻,长久弯腰和在不良工作环境时加重;②轻者晨起时腰酸、腰痛明显,活动后缓解,数小时后症状显著减轻。重者凌晨时被痛醒,然后不能入睡,起床活动后稍有缓解。
2 治疗方法
腹针治疗。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水分、外陵、四满、气穴。常规消毒皮肤后用40~60长度毫针避开毛孔、血管,在针尖到预定深度后,采取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捻转手法。施术过程分三步,即侯气、行气、催气。进针后停留3~5min为侯气,3~5min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隔5min行针1次加强针感、使之向四周或远处扩散为催气,留针30min,每日1次。
热敏灸治疗。情绪放松、呼吸和缓、意守施灸点,医生须守神。局部选取腰部附近的经穴、痛点和压痛点、皮下硬结、条索状物处等反应物部位,远端选下肢阳经穴位为主,用点燃的艾条在上述部位为中心、3cm为半径的范围内,距离皮肤3~5cm左右施行回旋灸和温和灸,当感受到艾热发生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深部热、或其他非热感觉,如施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感觉时,此点即为热敏点,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所有的热敏点被探查出,选1~3个最敏感穴位予以灸疗。先回旋灸打基础,继之雀啄灸加强灸量、激发经气,再温和灸温通经络。医生需以手感受掌握患者皮肤温度(以患者感温热但无灼痛为度),随时弹去艾灰,防止烧伤皮肤及烧坏衣物。对热敏点完成1次治疗剂量的施灸时间因人而宜,几分钟至1小时,每日1次。
3 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腰痛症状消失,腰部活动自如。好转:腰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基本恢复。未愈:症状未改善。
4 治疗结果
治愈26例(52%),好转24例(48%),总有效率100%。
5 典型病例
李某,女,48岁,反复腰痛3年,加剧5天入院。双侧腰部肌肉僵硬疼痛,夜间常痛醒,晨起活动后可有缓解,平时天气转冷或劳累时疼痛加重,伴见神疲乏力、怕冷,腰部以下肢体偏凉,舌淡暗苔薄白,脉沉。查双侧腰部肌肉紧张,压痛明显,扪及明显条索状硬结,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行腰椎X片提示腰椎骨质增生。第1次行腹针治疗,腹针完成后腰肌放松,无牵扯感。行热敏灸,即在双侧肾俞有热敏化现象,热感向腹腔深部传导,并感热流沿臀部和大腿后侧向下传导,很快到达足底,热流持续约40min后慢慢向腰部回缩至不明显,遂结束治疗。当时即觉腰痛明显好转,下肢温暖,活动灵活。行第2、3次治疗后仍在双侧肾俞有热感向内和向下传导现象,持续约30min,腰痛不明显,夜间无疼痛。
6 讨 论
腰痛多为气血本虚或劳倦调护不慎,营卫不固,腠理不密,复受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痹阻于血脉,引起经脉失荣、筋骨失养所致。
腹针疗法以调节脏腑疾病为主,调整局部气血疏通经络为辅,以达到治疗目的。腹针有调脾胃、补肝肾、理气调血、疏筋活络之功。
艾灸疗法可借外来之火资助内生之火——阳气,以温经通络、祛风除湿、活血止痛。艾灸体表“热敏化穴”的热敏灸法可通过激发经络感传,促进经气运行,使气至病所,从而调理脏腑经络气血。
腹针结合热敏灸疗法对于慢性腰肌劳损不仅有局部治疗作用,而且有调理全身机能状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