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肺性P波56例临床分析
2014-04-05北京市顺义区医院101321张晶刘竹步建英
北京市顺义区医院(101321)张晶 刘竹 步建英
1 资料
收集我院2006年以来56例肺性P波患者的病例,对其临床病因逐一分析。其中男性30例,女性26例。年龄15~72岁。肺性P波心电图诊断标准[1]:P波高尖,Ⅱ、Ⅲ、aVF振幅≥0.25mv,或者V1、V2导联P波初始部显著正向,振幅≥0.20mv且P波时限正常。
2 结果
56例患者中肺源性心脏病40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5例,脑血管病变(脑出血及脑梗死)4例,甲状腺功能亢进3例,支气管哮喘2例,低钾血症2例。除肺源性心脏病外其余病例经治疗后P波振幅均明显下降。
3 讨论
一直以来的心电图诊断工作中认为,“肺性P波”顾名思义就是肺部疾病引起的P波改变,但事实证明,这种说法并不确切。除各种病理性因素外,深吸气、屏气动作、运动、交感神经兴奋等凡能增加胸腔内压及加快心率的任何因素,均可能使P波电压增高。
本组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引起心电图上P波电压增高在临床上可见于许多疾病,最常见仍为肺源性心脏病,其次依次为脑血管病变(脑出血、脑梗死),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及支气管哮喘发作,甲状腺功能亢进,低钾血症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的窦性心动过速及房性心动过速。
肺源性心脏病及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是由于右心房长期负荷过重,引起右心房压力增高,右心房肥厚,反映在心电图上为P波振幅增高。
脑血管病变(脑出血、脑梗死)所致的肺性P波,多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等,产生机制可能与植物神经功能调节障碍有关[2]。调节心脏活动的植物神经的皮质位于13区和24区(即额叶眶面和前扣带区),当其发生局部水肿等病变时,作为高级的植物神经中枢的下丘脑随之发生功能障碍,从而引发其支配的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发生功能障碍。同时交感—肾上腺髓质分泌活动增加,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导致心脏起源,传导,复极出现异常,心率加快,心电图呈现一过性的肺性P波。
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心电图有P波变化的占20%左右,是由于甲状腺过多分泌的甲状腺素使心肌细胞肥大,心肌纤维间隙增宽,相应对儿茶酚胺等激素的敏感性增高,从而出现甲亢性心脏病,继而引起周围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突然增加,右心室、肺动脉压力显著升高,引起心电图出现P波电压增高。这些改变在甲状腺功能恢复后可以改善或痊愈。
支气管哮喘发作时,由于广泛细支气管痉挛,引起肺动脉一过性高压,导致右心房及右心室一过性负荷加重,心电图表现P波电压增高。当支气管哮喘发作停止后,P波电压增高很快恢复正常。
低钾血症时肺性P波不仅振幅增高而且基底增宽。P波改变出现时间晚于U波改变,属于严重低钾的晚发表现。
此外,肺性P波还可见于交感神经兴奋、缺氧等,但都属一过性,临床意义不大。
综上所述,临床上心电图P波电压增高的产生机制与其临床病因一样多种多样,必须提醒临床及心电图医师不要急于做出“肺性P波”的诊断。之前应充分掌握患者的临床情况,并全面考虑先天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及其他诸多可能因素的影响,并结合其他辅助诊断给予合理正确的诊断与解释,避免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