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脊穴埋线治疗乳腺增生病78例
2014-04-05李润霞
李润霞
夹脊穴埋线治疗乳腺增生病78例
李润霞
(定西市安定区第二人民医院,定西 743011)
埋线;乳腺增生;穴,夹脊
乳腺增生病是一种生理性增生与复旧不全所形成的乳腺正常结构紊乱,是一种非炎症性、非肿瘤性疾病,与内分泌紊乱密切相关。本病的发病年龄为青春期到绝经期的任何年龄,以25~45岁多见,并以35~40岁为发病高峰,其发病率占育龄妇女的40%左右,占全部乳房病的75%,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1]。近年来由于生活、工作节奏加快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等原因,其患病率有明显增加趋势[2],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乳腺增生是一种癌前病变,有20%的乳腺癌合并乳腺增生,有3%~5%的乳腺增生有癌变可能[3],其中以乳腺非典型增生为主[4]。据统计,乳腺癌是世界上女性第二位最常见的肿瘤,在发达国家中发病率尤其更高。近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乳腺癌的发病率有不断增高的趋势[5]。笔者从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采用夹脊穴埋线治疗乳腺增生病78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8例乳腺增生病患者均为我院针灸科门诊患者,均经乳腺科红外线及B超确诊,其中年龄最小20岁,最大46岁,平均(30±4)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14年;单侧增生45例,双侧增生33例。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2002年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诊断参考标准。①乳房有不同程度的胀痛、刺痛或隐痛,可放射至腋下、肩背部,可与月经、情绪变化有相关性,连续3个月或间断疼痛3~6个月不缓解;②一侧或两侧乳房发生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形态多样的肿块,肿块可分散于整个乳房,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与皮肤或深部组织不粘连,推之可动,可有触痛,可随情绪及月经周期的变化而消长,部分患者乳头可有溢液;③辅助检查利用钼靶X线、近红外线、B超等现代化检测手段作为辅助诊断,并排除乳腺癌,乳腺纤维瘤等其他乳腺疾病。
1.2.2 中医诊断标准
根据1987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乳腺病专题组修订的“乳腺增生病”诊断标准拟定。①临床上有乳腺肿块,且多伴乳房胀痛,连续3个月不能自行缓解;②排除生理上乳房胀痛、青春期乳痛及乳痛而无肿块的乳痛症;③利用钼靶X线、近红外线、B超等现代化检测手段作为辅助诊断,并排除乳腺癌,乳腺纤维瘤等其他乳腺疾病。
1.3 排除标准
排除初潮前小儿乳房发育症、男性乳房发育症以及乳房良恶性肿瘤。
2 治疗方法
取T3-5夹脊穴,肝郁气滞可加肩井、期门;痰浊凝结加丰隆、脾俞;肝肾阴虚和冲任失调加肾俞、足三里;月经不调加关元、三阴交。单侧病变取患侧,双侧病变取双侧。将0号胶原蛋白铬制医用羊肠线,按无菌操作方法剪成1~2 cm线段,浸泡在0.9%生理盐水中30 min。针具为北京任晓艳穴位埋线医学研究中心研制的一次性任氏穴位埋线针。施治时,用安尔碘常规消毒穴位皮肤,按穴位深浅及患者胖瘦选取不同程度肠线,先将针芯向外拔出约2 cm,用无菌眼科镊将已消毒的羊肠线,装入埋线针前端,后接针芯,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快速刺入穴位内到所需深度,有胀感即可,期门穴呈25°向内刺入1.5寸有胀感,背俞穴针尖斜向脊柱方向斜刺,其他穴位可按腧穴一般操作方法进行。有酸胀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植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肠线不得露出皮肤,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针孔处覆盖消毒纱布1~2 d。每2星期施治1次,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从月经过后3~7 d开始,到下次月经来潮为1个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月经来潮时停止治疗。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和肿块大小、范围、硬度以及伴随症状。
3.2 疗效标准
根据2002年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疗效评价参考标准。
痊愈:肿块消失,乳痛消失,停药后3个月不复发。
显效:肿块最大直径缩小1/2以上,乳痛消失。
有效:肿块最大直径缩小不足1/2,乳痛减轻;或肿块缩小1/2以上,乳痛不减。
无效:肿块不缩小,或反而增大变硬;单纯乳痛缓解,而肿块不缩小。
3.3 治疗结果
78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13例,显效47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4%。
4 讨论
乳腺增生病归属中医学“乳癖”范畴,最早记载于《中华中藏经》。中医学认为本病病位在肝、脾、肾,多因思虑伤脾,恼怒伤肝,而致肝气不舒,肝郁气滞;或思虑伤脾,脾失健运,痰湿内蕴,以致肝脾两伤,痰气相结,瘀滞而成块。本病还与冲任以及肾有关系。肝肾不足,冲任失调,亦可形成阳虚痰湿内结而致乳腺增生。肝气郁结、痰凝血癖为发病之标,冲任失调为发病之本,病性属本虚标实[6]。穴位埋线作为一门新兴的针灸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7],笔者采用夹脊穴埋线治疗乳腺增生病取得满意疗效,其取得疗效的主要机理有以下几个方面。从经脉循行看,足阳明胃经过乳房,足厥阴肝经至乳下,足太阴脾经行乳外侧,足少阴肾经行乳内侧。《灵枢·五音五味》:“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充分说明了冲脉、任脉、脾经、胃经、肾经与督脉及膀胱经的联系密切。督脉与膀胱经相互连络别走,夹脊穴位于两者之间,与两者关系密切,故针刺夹脊穴可一针连及两经,使全身气血流通,阴阳调和,起到督脉与背俞穴相同的治疗效果。从神经解剖学来看,夹脊穴恰好是脊神经所在之处。脊神经T2-5外侧皮支分布于胸部外侧的皮肤,并分出乳房外侧支至乳房,在女子二、三、四肋间神经前皮支,有分支到乳房称为乳房内侧支。T3-5夹脊穴是脊神经T3-5后支及伴行的动静脉分布区,夹脊穴周围有脊神经后支分布,其深层有交感神经干、交感神经椎旁节及其与脊神经相联系的灰、白交通支等结构,这是本研究中夹脊穴发挥疗效的主要神经生理学基础。针刺夹脊穴,针刺信息经以上结构进入脊髓,沿内脏上行传导束到达丘脑,影响下丘脑功能[8];或继续上行到达大脑皮层,经大脑皮层整合后发出下行指令冲动到下丘脑,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另外,夹脊穴与胸腹腔的相应器官多处于同一脊髓反射区段。针刺T3-5夹脊穴,针感还可通过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到达乳腺,从而在最大范围内调整乳腺的功能,平衡稳定机体的内环境,对维持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的正常发挥起着重要作用。埋线疗法具有长效针刺效应,羊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吸收,对穴位产生的生理及生物化学刺激可长达20 d或更长,从而弥补了针刺时间短、疗效难巩固、易复发等缺点[9]。在整个治疗期间,可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促使机体朝着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发育、生长,达到治愈本病的目的。另外,羊肠线作为一种异性蛋白,埋入穴位后使肌肉合成代谢增高,分解代谢降低,肌蛋白、糖类合成增高,乳酸、肌酸分解代谢降低,从而提高机体的营养代谢[10]。
综上所述,埋线治疗乳腺增生能够疏肝理气、调脾和胃、行气散结、活血祛瘀,促使增生状态的乳腺组织恢复正常,疼痛、肿块消失,改善情绪异常、月经异常等兼症,具有治疗时间短、治疗次数少、减轻患者痛苦、维持有效时间长、可反复运用等优点,可减轻经济负担,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易为患者接受。
[1] 林毅,蔡炳勤.外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06.
[2] 王天峰,林本耀.解读乳腺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89 -108.
[3] 谷俊朝,阮祥燕.乳腺增生怎么办[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12.
[4] 宋爱莉,叶林,李静蔚,等.乳复汤对乳腺非典型增生病证结合造模大鼠微循环的影响[J].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622-625.
[5] 张秀梅,李柏林,宋敏,等.磷脂酰肌醇3-激酶在乳腺导管不典型增生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和意义[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04,13(2):231-235.
[6] Zheng FR, Gong DF. Observation on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for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s[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1,9(5): 312-314.
[7] Sun WS. Introduction to micro-invasive thread-embedding therapy[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2,10(3):196-198.
[8] 田德全.针刺治疗特发性高催乳素血症的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5,19(3):177-180.
[9] 任晓艳.穴位埋线的源流及其机理探讨[J].中国医药学报,2004, 19(12):757-759.
[10] 刘卫英,邓元江,彭楚湘,等.穴位埋线抗青霉素致痫大鼠癫痫发作的行为学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4):18-20.
2013-12-04
李润霞(1972 - ),女,副主任医师
1005-0957(2014)05-0464-02
R246.3
B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5.0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