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创作心理探究
2014-04-05韩玉轩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甘肃合作747000
韩玉轩(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甘肃合作 747000)
绘画创作心理探究
韩玉轩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甘肃合作 747000)
运用美学、教育学、生理心理学、文艺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弗洛伊德及荣格的潜意识理论,分析了心理动因、潜意识、文化等客观因素在绘画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心理结构和绘画状态对绘画过程具有直接影响。提出了解决绘画创作中心理障碍问题的具体建议。
绘画;创作;心理学
绘画作为一种文艺手段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人的心理结下不解之缘。绘画创作心理是一种返观内照式的内证体验,是一种比较抽象的心理状态。不同的心理历程造就了绘画风格的多样性和绘画状态的复杂性,论其本质绘画创作心理是集感知、表象、思维、想象、情感等诸多心理因素为一体的综合心理结构。
一、不同阶段的绘画心理体验
“在整个的美术创作过程中,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因素都在或隐或显地、交互地发生着作用。”[1]183在绘画的不同阶段,每个人随着意识理念的转变都会有不同的心理体验,实质上是大脑机能在循环往复的调整中造成的情绪波动,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心理自动调适过程,在矛盾、冲突、渗透、推移中把无序心理转化为相对稳定的有序心理。
1.感性阶段
绘画之初,对绘画的形式、表现手法、主观性处理等缺乏一定的操控性和理性的认识,处于一种无序的,非理性的感觉思维状态,容易产生烦躁、忧虑、颓废等不良情绪和绘画逆反心理。此阶段思维意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只能依附于天性中的感觉来作画,由于缺乏最起码的理性支撑点,最终只会造成无所适从的病态心理。这是因为对绘画原理不求甚解,对技法的操控性一知半解,对艺术创作的积淀缺乏一定的广度和厚度,造成心理机能的承载能力超负荷,从而出现绘画状态的力不从心。这一阶段是以客观认知为基础的生理心理学的自然表露,是以感性为主导的绘画初始阶段生理机能的本性显现,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心理感受,但这类作品由于缺乏理性的指导而往往难以打动欣赏者。就美术的思维过程而言,它是以客观存在为基础的内部意识转化过程,认识不可能跨越感性阶段而直接进入理性认识,是一个感觉—知觉—表象的感性认知,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官而在大脑中的主观反映。
2.理性阶段
“绘画艺术是一种创造活动,在创造过程中,创造者不可能仅凭直觉思维创造物象,还需依赖逻辑思维(推理思维)对直觉彼此印证、相互沟通和转换,逻辑思维能给艺术创造提供缜密优选的基础,对加强意象的再创造可谓锦上添花。”[2]所以绘画艺术只有通过日积月累的积淀,当理性知识以一定的秩序凌驾于被动的感知之上时,才可能形成有序的逻辑思维系统。在绘画过程中,当知识的积累达到质变的饱和状态时,感觉经验和创造性思维就会形成高度的辩证统一,以迷狂式的激情品味万物意象。苏轼形容画竹大家文同:“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3]110才有文同画竹时“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3]110此阶段,意识理念由紊乱逐步明朗化,是一种多种元素相互交融而形成的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有时显得迷茫、徘徊、犹豫,有时表现得自信、振奋、欣喜若狂,处于一种复杂易变的多样化心理状态。其实绘画只有在厚积薄发境况下,才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地步。绘画者需要对绘画元素进行潜心思索、反复玩味,把记忆库存的内在元素重新组合起来,通过大脑对信息进行加工从而达到融会贯通,这是以不断积累的生活和审美经验为基础,通过揭露事物间的联系而把握新事物的心理历程。这时绘画者通过对绘画元素的选择、贮存、积累、整合,以镶嵌的形式强行进入主体意识,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并调动一切与此有关的元素完成有序性的逻辑推演及成果性的记忆痕迹,使这些重组信息经过分析、概括、提炼,更合乎审美规律和审美要求,以达到心理共鸣的效果。
3.感性和理性融会贯通阶段
“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说。”[4]在感性直接观照中透视物象的本质,无需刻意的思考和理性的逻辑推理,是一种理解之后更深刻的感知,好像一切都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当然,这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深刻的认知能力,才能形成更复杂、更高级的感受能力,从而能对复杂的事物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彻悟式的理解,使绘画意象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这是理性知识在融会贯通后存储到意识思维中,形成潜在记忆,并悄悄地调节和指导着人的神经感知系统,是一种感知的理智化。此阶段,客观和主观相互渗透达到高度的统一,不受理性的羁绊,在神醉心迷中恣意挥毫,从而进入心神合一的妙境。画面无一丝矫揉造作,理性的分析、比较、推敲等都变得无足轻重,只是在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因素融会贯通之后的自然流露。就像苏轼所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5]
二、潜意识状态对绘画的促进作用
潜意识在艺术创作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许多伟大的传世经典都是在灵感瞬间顿悟中创作出来的,是一种独特的绘画心理效应。
1.潜意识心理积淀有利于绘画灵感的激发
灵感是在绘画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是潜意识意象不断积累的境况下突然闪现的心理顿悟。绘画灵感猛然涌现于意识的心理状态,是以深厚的艺术修养、丰富的审美经验和娴熟的艺术技巧等为前提下,由潜意识向意识的一个心理转化过程。在绘画的某个阶段,会出现绘画者苦苦思索而百思不得其解的心理现象,出现无所适从的心理盲区,但有可能偶然受到某件事的触发、闲散时不经意的神游遐思或梦境中荒诞不经的情景等都有可能激发创作灵感,使绘画者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平时备受煎熬的难题不费吹灰之力迎刃而解。其实这种未加思索的潜意识活动并不是无源之水,只有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的厚度和宽度,才能以心理定向的形式积淀于潜意识深层之中,在与之有关的外因诱发下,才会形成质的突变,造成灵感的迸发。绘画者平日思考的绘画问题以贮存的方式悄无声息的融入潜意识领域,与先前的经验积累重新排列组合并形成新的意象,冲破以往的思维定势,以灵感的形式破茧而出。潜意识状态下的绘画创作其实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绘画者自己没有意识到的心理现象,但仍然受大脑神经中枢的控制和制约,只是经潜意识酝酿之后,被暂时搁置起来,在取得与某种神经系统联系并跟主体目标相吻合时,会释放出某种心理能量,从而以跃迁或召回的形式回到意识中来,形成灵感。当潜意识酝酿造成灵光闪现时,我们要善于以敏锐的洞察力扑捉稍纵即逝的灵感,只有在灵感的眷顾下,才会创造出更纯粹、更激动、更感人肺腑的绘画作品。就像朱光潜先生所说:“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6]
2.迷狂状态有利于绘画激情的孕育
迷狂状态是一种潜意识状态下相当复杂的心理表述,但对进入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美术创作境界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变态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当记忆牵动绵绵不断的情感活动时,它的激活程度就连本人也是难以预料的。只有在潜意识驱动下,这类作品才能映射出更透彻、更真实、更感人的艺术魅力。迷狂是一种更接近直觉的非理性状态,在突破理性的制约和常规的思维时,更容易产生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绘画作品。纵观美术史,许多绘画经典作品都是在艺术家打破常规的艺术思维定势并在如醉如狂的状态下创作出来的,好像身不由己,如受魔魇,在完全失去意识控制的状态下而进行非理性的潜意识活动,以达到澄怀忘我创作境界。例如,大书法家张旭酒后呼喊狂走,任情恣性,时常以发为毫,浸墨狂书。画家王洽风颠酒狂,画松石山水“其醉后,往往以头髻取墨,抵于绢素”。梁楷疯痴画泼墨,才有《泼墨仙人图》《太白醉酒》等传世佳作。迷狂状态是大脑皮层神经系统抑制了意识思维,平时积累并被意识遗落的信息在潜意识中经过频繁的分合变化之后,形成一种与之有关的新意象。在摆脱意识的抑制和检查等束缚时,以灵感的形式喷射出酣畅淋漓的激情,瞬间打通潜意识信息通道,激发人体潜能,创造出气韵生动,神采飞扬的艺术作品。造成这种状态的根源是由于人的大脑神经松懈而产生思维麻痹,平时受浅表意识压抑的深层潜意识通过碰撞和整合后以新的形态被解放出来,改变艺术家的记忆定势并使其逐渐摆脱意识的控制,进入更宽、更广、更富有人性真实性的潜意识创作妙境。所以,这类作品更能激动人心,就像《现代美学体系》一书所述:“柏拉图认为只有灵魂才能看到绝对美,只有进入一种非理智的‘迷狂’状态才能观照到绝对美”[7]。
三、文化积淀对绘画心理的影响
“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以自己为中心建构起来的意义世界。”[8]是千百年来人类精粹的积淀,具有独一无二性。绘画作为文化传媒的有效途径之一,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和制约着人的心理思维模式。不同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审美心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绘画心理拥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
1.个人文化修养对绘画思维轨迹的影响
“美术家的艺术生命在于不断的创造,而创造的根本条件在于其深厚的修养。”[1]163胸中学问既深,画境自然超乎凡众。个人文化修养决定着作品境界的雅俗高低,这是绘画者艺术品味的集中体现,以积淀的形式构成艺术家审美认识中某些方面相对稳定的特征。社会文化学派代表霍妮把社会文化作为人心理行为的决定因素,而文化修养是一种积淀式的东西,是以个人的文化知识、生活阅历、逻辑思维等客观积累为基础的综合体现,可以造成绘画心理的触类旁通。文化底蕴熏陶下的绘画创作能力与日积月累的文化修养息息相关,是绘画创作的基础和能量储蓄的宝库,内蓄愈深厚,其张力愈大,契机愈强,才能达到解衣盘礴,澄怀观道的审美境界。“胸中有万卷书,目饱前代奇迹,又车辙马迹半天下,方可下笔。”[9]大画家吴道子于东都天宫寺画神鬼数壁,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才有道子平生绘事,得意无出于此。著名的诗人兼画家王维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造境方法开创了文人画的先河,集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为一体,是画家综合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苏轼既是著名的诗人,又是书法家和画家,融诗书画为一体,形成意味深长的文人画神韵。清代画家方亨咸语:“绘事,清事也,韵事也。胸中无几卷书,笔下有一点尘,便穷年累月,刻画镂研,终一匠作耳,何用乎?此真赏者所以有雅俗之辨也。”[3]384所以,修养的差异会造成艺术境界和文化积淀的千差万别,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超然于万象之外,达到内外兼修并创作出气韵生动的艺术珍品。在艺术创作中,文化修养的层次是艺术家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是衡量艺术品位的标准之一,是吸取营养,获取艺术灵感的方法和手段,在潜意识中指引着绘画思维的轨迹和绘画风格的形成。
2.文化积淀影响潜意识绘画心理的形成趋势
文化是以民族积淀的方式生存和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这种文化的多元性必然会造成心理积淀的多面趋向性和立体交叉性,并以积淀的形式构筑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传承体系。文化积淀决定绘画格调、趣味、内涵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画家潜意识思维定势的形成。在绘画创作中,把游离分散的潜意识积淀转化成固定、集中,并且相对稳定的意识理念,对绘画体系和审美趣味的形成至关重要。如我国传统美学受《周易》、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及禅宗的影响,通过澄怀观道、心游万仞的联想,进入“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10]的神游境界。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受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的影响,以毕生的精力探索潜意识的意象,采用一种自称为“偏执狂临界状态”的方法,从潜意识心灵中激发创作意向和诱发幻觉境界。所以,绘画心理随文化的进步会发生脱胎换骨的改变,对外界进行沉思默想后再从文化深度着手,把事物的生命和精神本质表现出来。这是一种文化熏陶下的潜意识自动生成,以积淀的形式融入绘画作品并赋予其文化特征和痕迹,使作品更富有时代气息和精神内涵。可以拓宽视野,开掘人性奥秘,并以精神呼唤的形式表述绘画内质,达到以形绘理的层面,创造出更生动,更诱人,更富有哲理性的艺术作品,这就是文化熏陶下的潜意识绘画创作的魅力。
绘画创作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不同的心理感悟对灵感的激发、心理定势的形成和画品的提升至关重要。绘画创作与文化积淀、个人修养、表现手法等息息相关,是一个感性和理性的对立统一过程。
[1]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陈宏.论美术创作的思维方式[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78 82.
[3]周积寅.中国画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4]钱锺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231.
[5]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M].郎晔,选编.北京:文学古籍刊行出版社,1957:947.
[6]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530.
[7]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35.
[8]李炳全.文化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09.
[9]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89.
[10]刘勰.文心雕龙[M]∥柴华,中华文化名著典籍精华.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144.
【责任编辑 王立坤】
Inquiry on Painting Psychology in Art
Han Yuxuan
(Department of Fine Art,Gansu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ezuo 747000,China)
Painting psychology is an abstract interdisciplinary,with multi-dimensional,multi-level and complex characteristic.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aesthetics,pedagogy,physological psychology,psychology of literature and art,cultural psychology,Freud and Jung’s subconsciousness theory,some objective factors influencing students’psychological structure and their painting state are analyzed,such as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unconsciousness and culture.It is considered that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and drawing status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the process of painting.Some objective laws to solve students’psychological barriers in painting are summarized.
painting;creation;psychology
J 20-05
A
2095-5464(2014)01-0101-04
2013 06 17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GS[2011]GHBG068)。
韩玉轩(1976),男,宁夏隆德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