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跟骨骨折47 例分析
2014-04-05车晓凌
车晓凌
(中信机电制造公司总医院骨科,山西 闻喜 043801)
跟骨骨折临床上较为常见,占全身骨折的1%~2%,占足部骨折的75%,跟骨骨折大部分为关节内骨折,骨折线经过距下关节面,以往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由于跟骨不能解剖复位,骨折畸形愈合,距下关节面不平整引起创伤性关节炎,跟骨变宽,腓骨长短肌腱受挤压引起跟外侧疼痛,贝氏角变小,提足跟力量减弱。跟骨外翻、扁平足等畸形。近年来,由于对跟骨骨折解剖、生物力学的认识逐渐加深,以及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切开复位内固定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回顾中信机电制造公司总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47 例跟骨骨折,均采用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组病例47 例(52足),男35 例,女12 例;年龄31~55 岁;左侧19 例,右侧23 例,双侧5 例。根据Sanders分型[2],Ⅱ型28足(ⅡA10足,ⅡB14足,ⅡC4足),Ⅲ型20足(ⅢAB6足,ⅢAC9足,ⅢBC5足),Ⅳ型4足,术前均摄患足跟骨侧位及轴位片,跟骨三维CT重建,术前测量Böhler角-5°~17°,平均(9.7±3.4)°,Gissane角85°~110°,平均(98±10.3)°,跟骨增宽幅度为3~14 mm,平均(9.7±2.5) mm。
1.2 术前准备 入院后将患足置于布朗氏架上,抬高患肢有利于消肿,有水泡者注射器抽出渗液,给予脱水消肿及抗感染治疗,待肿胀消退,皮肤出现皱褶时手术。
1.3 手术方法 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单足采用健侧卧位,双足采用俯卧位。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起至跟腱与腓骨后缘的中点偏后,外踝尖上约5~6 cm,纵行向下至足背与足底皮肤交界处向前至第五跖骨基底,交角处呈弧形,全层切开皮肤皮下,不行皮下游离,于跟骨外侧锐性分离,切断跟距韧带,全层翻起跟骨外侧皮瓣,分别于距骨体、距骨颈,骰骨处置入2.0 mm克氏针,折弯牵开皮瓣,后方显露跟骨结节,前侧显露至跟骰关节,轻微内翻显露距下关节,翻起跟骨外侧骨块,可见后关节面骨块而向下翻转,清理距下关节血肿,复位距下关节骨块,克氏针临时固定,取3.5 mm斯氏针横形穿过跟骨结节向后下方牵引,恢复跟骨的长度及高度,Böhler角,并纠正内外翻畸形,纵向克氏针固定跟骨与距骨,将粉碎的外侧壁挤压复位,纠正跟骨增宽,X线透视关节面平整,跟骨长宽高恢复,跟骨外侧板固定,冲洗伤口,留置负压引流,0号薇乔线间断缝合皮下组织、皮肤,取一块纱布卷成约1 cm厚垫于外踝尖下,加压包扎。
1.4 术后处理 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抬高患肢以利于消肿,48 h后拔除引流装置,定期换药保持伤口干燥,3周后拆线,8周拍片复查,12周逐渐负重锻炼。
2 结 果
47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为(15.6±3.0)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Marylang足评分系统评分[3],优25足,良22足,可5足。术后Böhler角23°~41°,平均为(30.5±4.0)°,Gissane角为100°~130°,平均(120.6±11.3)°,跟骨增宽0~4.5 mm,平均(3.6±1.3) mm。皮缘坏死4 例,经换药延迟拆线愈合,切口感染1 例,经清创VSD吸引愈合。创伤性关节炎3 例,其中1 例行距下关节融合。
3 讨 论
3.1 跟骨骨折的解剖 要很好的治疗跟骨骨折,必须准确地理解跟骨骨折的解剖。跟骨骨折一般分为五大主要骨块,跟骨结节骨块,后关节面骨块,载距突骨折、前内侧、前外侧骨块,跟骨结节骨块向前向近侧移位并内翻,后关节面骨块常向下方翻转,载距突骨块由于周围坚强的韧带与距骨固定,无移位,载距突骨块是其他骨块复位的参照,后关节面、跟骨结节骨块复位均是以它为标准。跟骨骨折切开复位的顺序首先恢复结节骨块与载距突,或内侧壁骨块的轴向排列,纠正跟骨内翻畸形,1枚克氏针轴向固定。其次复位后关节面平整,抬起向下翻转的后关节骨块,以距骨关节面为模版使后关节面解剖复位,最后复位外侧壁和前侧骨块。跟骨有五个重要的皮质区,分别是后方跟骨结节,前突前内侧,Gissane角下方柱托区,后侧关节面和中间关节面的软骨下骨,这些部位螺钉固定能够提供很好的力学支撑,其中后方关节软骨下骨与跟骨结节必须螺钉坚强固定,它们是维持Böhler角及关节面平整的关键。
3.2 解决主要问题,缩短手术时间 跟骨骨折需要处理三个主要问题:a)减小的Böhler角的恢复;b)后关节面平整,即后关节面解剖复位;c)跟骨宽度的恢复。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Böhler角变小,若处理不当,Böhler角没有恢复至正常范围,足弓塌陷,跟腱松弛,继发跖筋膜炎,从而引起跟骨处疼痛,跛行等后遗症。陈雁西等[4]报道,Böhler角对踝-后足功能的影响较大,且与美国足踝外科协会的踝足功能评分呈正相关,即角度越大,评分越高。跟骨骨折使跟骨结节向近侧移位缩短,后关节面塌陷、反转,Böhler角变小或变负,手术中显露跟骨外侧壁后,首先于跟骨结节处横行置入1枚斯氏针,向后下牵引,既恢复跟骨长度,又使跟骨结节下移,恢复高度。第二步,掀开外侧壁骨块,可见移位后关节面,抬起复位,这是恢复Böhler角的关键。
手术治疗跟骨骨折恢复后关节面的平整非常重要,距下关节是足踝部重要关节,完成足的内外翻运动。Magnan等[5]报道,距下关节面即使有1~2 mm的轻微台阶就会引起跟骨后关节面力学负荷的变化,导致较低的功能结果评分和较高的距下关节炎发生率。Zwipp等[6]认为后关节面骨折台阶大于1 mm均应切开复位。术中掀开外侧壁骨块后可见塌陷翻转后关节面骨块,其内侧关节面很少移位,以它为标准复位,克氏针固定至截距突,X线透视再次确认关节面解剖复位。
3.3 切口并发症的预防 跟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固定后切口并发症很常见,文献报道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27%,跟骨是典型的“皮包骨”,跟骨外侧仅有皮肤及皮下组织,跟骨骨折时,皮肤软组织也会受损伤,表现为肿胀及水泡,抵抗力低下,因而跟骨骨折的手术时机很重要,公认为皮肤皱褶征阳性时行手术治疗。跟骨手术切口为跟骨外侧“L”型切口,足背的皮肤由胫前动脉供应,足底的皮肤主要由腓血管供应,从它们的交界处切开即外踝尖至足底的下1/3处有利于皮肤愈合[7]。皮肤切开时要注意全层切开,不进行皮下游离,不使用电刀,从跟骨外侧壁锐性分离,掀起皮瓣并采用不接触技术牵开皮瓣,3枚克氏针分别固定于骰骨、距骨颈及后侧距骨体,牵开皮瓣。切口包扎时在外踝下方垫纱布块,有利于加压包扎,减少出血和渗液。本组患者皮肤并发症较少,与我们精心保护皮瓣,微创操作是分不开的。
总之,跟骨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不仅要重视跟骨外形即长度、宽度、高度的恢复,更要重视皮肤软组织的保护,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疗跟骨骨折,取得优良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志军,黄燎原,应江炜,等.手术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54例临床分析[J].临床骨科杂志,2010,13(1):36.
[2]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48-1549.
[3]张世民,李海丰,黄轶刚.骨折分类与功能评定[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348-350.
[4]陈雁西,施忠民,金丹,等.跟骨骨折术后三维形态学特征与踝一后足功能的相关性:一项多中心研究结果[J].中华骨科杂志,2013,33(4):291.
[5]Magnan B,BortoIazzi R,Marangon A,etal.External fixation for 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calcaneum[J].J Bone Joint Surg(Br),2006,88(11):1474-1479.
[6]Zwipp H,Rammelt S,Barthel S.Calcaneal fractures-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J].Injury,2004,35(Suppl 2):46-54.
[7]梅炯,俞光荣,朱辉,等.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69 例[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0,15(5):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