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专项体能训练研究的综述
2014-04-05吴双明
吴双明
WU Shuangming
●教练员园地●
网球专项体能训练研究的综述
吴双明
WU Shuangming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近十年网球体能训练理论相关论文进行综述,结果发现,中国网球体能训练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取得科研立项的较少;网球相关体能训练论文虽多,但整体科研质量有待提高;目前的体能训练研究多集中在身体形态、技能和素质方面,对网球体能指标体系、体能训练结构模型及体能水平的评价研究尚不多见。因此,体能训练要加大安排体能训练的比例,根据网球专项特征科学实施理论素质、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训练;混合供能训练并根据赛制特点进行以赛促练。
网球;体能;体能训练;综述
随着网球比赛竞争的逐渐激烈,职业球员之间的技、战术水平越来越接近,单纯想要依靠技、战术优势来夺取比赛的胜利变得更难,高水平球手之间的对决往往由于体能欠缺导致技、战术水平相当或稍高的运动员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因此通过发掘网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潜力,提升以竞技能力为主导因素的体能发展水平促进竞技水平的提高,已成为我国网球训练界的共识。
1 体能训练的概念界定
田麦久教授在《运动训练学》一书里把体能解释为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由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构成。王兴认为体能即体力与专项能力的统称。袁运平认为,体能是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训练获得的形态结构、功能与调节方面及其在物质能量储存与转移方面所具有的潜在的能力,以及与外界环境结合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
我们不难从以上观点中看出专家们对体能概念的认识还存在的不同的意见,但基本上都比较认同体能的概念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等要素密不可分,体能的概念离不开这三个要素。
2 对网球专项体能训练重要性的认识
张玲通过研究综述得出,网球专项体能训练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复杂、先进的技术,有利于运动员承受更大负荷的训练和高强度的比赛,有利于运动员保持良好心态、创造优异成绩,有利于促进运动员身体健康、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
通过对大量体能训练重要性及意义方面论文进行梳理,发现现代的教练员和理论研究者基本对体能训练树立了正确的认识,像以往的“网球体能等于马拉松”式跑出来的思想得到很大程度的纠正。经过自发、自觉和快速发展3个阶段,体能训练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运动队中出现了专门的体能教练员,有效的保证了体能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由于体能训练的枯燥性和艰苦性,实际训练中教练员对于运动员、尤其是青少年运动员思想引导不够重视,只是一味抓训练“教学”目标,缺乏有效的平等沟通和人性化关怀,这是摆在教练员面前急需面对和改善的环节。
3 网球运动员的专项体能训练特点与供能特征
网球属于隔网对抗性以体能为基础的技术主导型项目,场地跟击球决定了网球项目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的一些训练特点。网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涉及了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方面,重点在运动员的反应速度、位移速度、挥臂速度、场上的灵活应变能力、移动耐力以及平衡性等方面的训练。
综合国内关于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特征的论述,基本都是围绕着提高运动员的发球--反应到击球速度、移动中连续击球的稳定性、位移的绝对速度以及网球所需的专项耐力能力进行的。
只有正确把握网球项目的供能特点,才能最大化做到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任务和确定采用何种形式训练手段。魏欣认为,网球运动强度大、跑到剧烈,其即刻心率有可高达200次/min,因此在运动中多为ATP-CP供能系统,在多拍相持阶段和回合间的休息过程中,主要以有氧供能系统为主,以排除乳酸,恢复体力;车延龙根据网球比赛使用频率最高、得分最多的3种技术手段,即发球、底线正反手击球、截击,再结合网球比赛分间、局间、盘间休息,认为网球比赛应以有氧代谢和磷酸原系统代谢为主;而据ITF官方统计整场比赛中的能量消耗数据来看,大约70%的时间需要磷酸原系统供能,20%的时间需要糖酵解供能,10%的时间需要有氧系统,属于混合供能。
国外体能教练seliger等通过研究监测来自捷克斯洛伐克的16名全国排名前50名的网球运动员在室内长达10min的练习赛中的情况得出:网球单打比赛是中等到偏高前度的活动,88%为有氧供能。因此青少年网球比赛应该以有氧供能为主,但是国内相关研究资料特别少,急需加强。不同运动项目的供能特征主要是通过能否反映其生理变化的各项生化指标来评定的,但在网球专项中研究尚不够深入,对供能特征的认识存在不足,对反映各心脏器官工作能力的生理生化方面指标研究不够全面,有待网球研究工作者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研究。
另外,在制定训练模式时应该因人而异,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安排是侧重有氧还是无氧训练,到比赛前二周左右转移到以无氧训练为主,但是平时训练中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所占的比例各多少还没有统一的量表,在训练方案施行后有氧和无氧训练提升效果测量手段比较单一且缺乏准确性。
4 网球专项体能训练研究现状
4.1 网球运动员身体形态的研究
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与内部的形状特征,现在对网球运动员身体形态的研究多集中于对部分优秀网球职业球员身材的外部性描述,如刘大庆在《运动训练学》中指出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要求运动员身材高、四肢较长而坐高相对较短、臂长、小腿长、足款而不长、骨盆小以及体重适中;而对反应身体形态的内部指标,心脏纵横面、肌肉的形状与横断面的研究则很少。
对身体形态研究的意义是便于对网球运动员选材提出一定的指标要求,但这些文献对网球运动员身体指数及其与运动成绩存在着多大的相关性以及它们对运动成绩的影响大小则研究不多,且研究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这是网球专项身体形态研究的薄弱点。
4.2 网球运动员身体素质的研究
4.2.1 对网球运动员力量素质的研究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是运动员学会和掌握各个运动项目的必要的条件之一,又可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
李文平指出随着网球运动员发球和正手击球的速度越来越快,力量训练应该侧重练习爆发力和快速力量,但也要做到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彭颖指出如果手臂没有足够的力量,运动员发球和接球的力度就会受到影响,腿部缺乏足够的力量,灵活性和速度能力则会表现较差,不能随时应变对方变化多端的发球与打球角度,因此力量训练上下肢应该同样重视;周建梅指出力量训练中应注重用力的角度、方向、姿态等技术规格对技术效果的影响,更加突出核心力量和速度力量的训练;另外力量训练的手段应该追求多样化,从不同的角度对所需要锻炼的部位施加负荷,尤其注重像手腕、肩关节和踝关节的小肌肉群的训练,增加击球稳定性和力量性的同时还可以有效防止运动损伤发生。
可见对于肌肉的力量适应性训练研究较多,对神经适应性训练研究级少,而实验证明经过训练的神经系统可以动员更多的肌纤维参与工作,此时肌肉组织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在非竞赛期运动员最大力量消退现象明显,从力量素质发展的年龄、性别特征和停训或减量训练后力量消退情况的角度论述了网球专项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的研究还没有;同时网球运动员因为网球击球动作特征导致的左、右侧身躯肌肉力量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明显,而这种不平衡对于网球整体水平的发挥的影响和是否跟容易运动损伤的相关研究还没有。
4.2.2 对网球运动员速度素质的研究
速度素质的概念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它对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运动员必不可少的一项素质。
网球运动所需要的专项速度,是指运动员完成单个动作的速度,即为打好一个来球判断的反应速度、脚步的移动速度和击球的挥拍速度。矫利华指出网球反应速度应该安排在体能充沛的情况下进行,训练强度接近或者高于实际比赛的需求,且训练实际不易过长,否则容易引起神经疲劳;提高网球运动员移动速度应该从提高动作频率和加大动作幅度两方面同时进行,只有通过准确的预判加上快速的移动到位,才可以使时间上的优势转变味空间上的优势,打出制胜分;网球的动作速度主要体现在运动员持拍手臂从引拍到击球完成后的动作快慢上,通过迎前击球可以有效保证动作速度的快速和完整。
所以,网球运动员上肢与下肢的速度训练同样重要,考虑到动作速度与其它身体素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在训练中应采用全面的方法对运动员的下肢、躯干、上肢、前臂内旋等诸肌群训练;由以上研究也可以发现速度训练过程的负荷、量和强度的细分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训练体系,速度素质训练与网球专项特点结合较多但与快速移动中的专门化运动知觉(持拍跑动)结合训练较少。
4.2.3 对网球运动员耐力素质的研究
耐力素质是指有机体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可分为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有氧能力是机体抗疲劳的基础,是运动员快速消除疲劳的保障,无氧能力可以确保网球运动员高质量的完成每一回合跑动和击球,两者之间其实存在着良性迁移关系,网球耐力素质的训练归根到底就是有氧和无氧的比例分配训练。
蒋洁指出网球运动的专项耐力素质主要体现在与速度和力量的结合上,要求运动员能在正确的技术动作和快速的移动以及爆发式的挥拍之间,经受长时间的能量消耗而不明显减缓运动能力;刘建和指出网球项目的耐力训练还应加强医务监督,积极采取各种恢复措施消除疲劳,并注意减轻体重,尽量消除肌肉中过多的脂肪。
网球比赛没有时间限定,一盘比赛少则1h多则2-3h,甚至在2010年温网比赛中第五盘决胜盘中出现491min的超长时间,由于比赛时间长,致使运动员大脑皮层较长时期处于紧张状态,对于神经系统的要求高,这也是网球专项耐力的特点;段小和指出网球项目体能训练中的脚步和专项耐力练习,都应尽量设计成持拍有球的内容,这样才能高度体现项目的特点,尤其强调有球与无球训练手段相结合,同时追求系统、全面、科学的体能训练效果。
5 对体能发展水平评价体系与指标体系的构建的研究
刘新兰指出,在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阶段中,运动训练原则体系的建设尤为重要。运动员体能水平的评价,即定位运动员体能各指标水平和层次,以便教练员直接掌握运动员情况的方法,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评价和比较运动员的体能发展水平及其在国内项目中的地位,不仅避免了单一指标造成的片面性,而且能从多因素的评价中发现体能实力强弱的原因所在,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
张平认为综合探讨运动员特别是高水平运动员体能水平及其评价的成果寥寥,而这种综合性研究,无论是为运动员选材提供科学的体能导向模型,还是深化我们对训练实践的认识,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这些方面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6 网球体能训练与赛程赛制特点研究
2013年中网开赛前夕德约科维奇临时宣布不来北京了,理由是连续参赛、过于疲劳所导致的背部肌肉拉伤。那么网球职业网球选手一年能参加多少场比赛,我们做个粗略计算。
网球三大组织各有各的赛事,ATP有大师杯、大师系列赛、挑战赛等70多项;WTA则有年终总决赛、公开赛等60余项;ITF全年除负责戴维斯杯、联合杯外,还要举办上百个青少年赛事,加上四大满贯赛,全年职业网球赛事要达300个以上,几乎日日有赛事,这就为网球专项体能训练和赛程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网球运动员一般采用集体训练和个体训练相结合的模式,以参加四大满贯和奥运会为中心实施大周期训练,周建梅指出由于全年网球比赛繁多,这种传统的大周期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职业网球赛制安排,网球职业运动员只能采用年度多个中小周期的训练模式安排训练和比赛;甄新喜指出总的看来世界优秀选手全年的训练是以赛带练,赛练结合,甚至采用高密度、高强度的比赛来代替训练,使其身体机能对比赛刺激做出适应性反应,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因为网球选手排名依靠积分多少,因此要把大周期的训练与职业比赛想结合,突出训练周、训练课的作用,改变训练观念,由“重数量、重时间、低强度”的课训练向“高标准、短时间、大强度”的课训练模式转变;我国专业网球体能教练还比较少,在运动员参赛期教练员通常不敢安排过多的训练害怕影响运动员的竞赛状态,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也反应了竞赛期小周期训练安排还有很多需要完善之处,是今后急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职业科学合理地安排比赛,特别是根据人体生理机能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和项目的竞技特征参加比赛,以重大赛事为中心,以参加高水平比赛为契机,把体能训练真正意义上地融入到具体的比赛之中,才能适应网球高密度、高强度的比赛,才能更有助于竞技能力的提高和良好的竞技状态形成。
7 结论
1)正确认识网球体能训练的含义,树立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观,深刻认识体能训练对于网球竞赛的意义,全面对网球训练的相关概念做科学的界定,确定训练的方向和思路,用以指导和组织有效的训练。2)网球比赛的供能以混合供能形式为主,应该根据其代谢特征相应的安排有氧和无氧训练。在训练中结合运动员个人的特点,有目的的进行有氧和无氧训练的混合训练,加强对混合训练的检测。在训练时多做一些可以通过简单指标显示的训练,比如折返跑、加速跑和变速跑以及固定的慢长跑等可以通过心率和时间来测定的训练。3)基于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加大安排体能训练的比例,根据网球专项特征科学实施理论素质、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训练,同时辅之以一定的柔韧和协调训练。在结合网球的专项特点进行训练的同时,要做到结合网球的专项训练,把技术训练和体能训练结合在一起进行。在技术训练的同时也训练了体能,同样在体能训练的同时也训练技术,做到两者之间的统一。4)制定一个反应网球体能训练特点的水平指标和评价体系能够更加准确的指导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在制定体能训练计划的时候,要结合运动员自身的特点以及网球专项的特点,测评指标清晰简洁,能够很清楚地显示出运动员的状态和训练的效果,这样对指导体能训练更具有科学性。5)根据网球赛程赛制的特点合理的安排小周期和竞赛期的周、课训练,实行以赛促练。训练是为比赛服务的,根据比赛的赛制特点组织好赛前的训练。平时的训练可以进行模拟比赛场景的实战训练,通过实战训练使运动员尽早进入比赛状态,这样就会使运动员在对比赛中出现的情况可以进行合理的处理。
[1] 田麦久,武福全.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2] 张志华.田径运动能力与网球体能训练[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 2006.
[3] 周建梅.我国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年度训练安排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7):1001-1003.
[4] 徐伯卓.备战08奥运会国家女子网球队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08.
[5] 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编委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6] 杨世勇.体能训练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7] 陈 正,陈 莉.国家女网周课训练安排及训练效果实时监控分析[J].体育学刊,2007,14(2):103-107.
[8] 陶志翔.网球运动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社,2007.
[9] 闫子龙.在网球训练中应重视体能训练[J].解放军学院学报,2001, 20(2):87-88.
[10]王 兴.对竞技运动中体能训练若干问题的认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22(1):23-26.
[11]袁运平.我国高水平男子百米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体系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2.
[12]王保成.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评价指标与指标体系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2):3-4,8.
[13]刘新兰.体能训练原理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7-89.
[14]茅 鹏.一元训练理论与三大球[J].体育与科学,2004(7):4-5.
[15]姜 滨.浅谈网球的体能训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 535-538.
[16]李庆有,俞继英.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0):54-56.
[17]王卫星,蔡有志.体能-力量训练指南[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18]矫莉华.当代网球体能训练理念与方法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19(2).
[19]甄新喜,李竹青.竞技网球运动项目体能训练特征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1).
[20]张 玲.体能训练热点问题综合述评述[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8(1).
[21]段小和.网球运动体能问题探究——费德勒2011年澳网男子单打半决赛失利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2).
[22]张兵团.网球运动体能训练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 2009(34).
[23]彭 颖.网球运动体能训练探讨[J].河南科技,2012(6).
[24]李文平.网球专项体能训练理论研究综述[J].内江科技,2013(5).
[25]周建梅,张志华,杨慈洲,等.我国奥运备战女子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6).
[26]蒋 浩.现代网球运动员专项体能特征的理论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2).
[27]刘世军,蒋 婷,刘家纶,等.中国女子网球队备战2006年“澳网”集训计划与训练控制[J].体育学刊,2008,15(5).
[28]刘建和.2003年中国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成果回顾[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4):36-40.
[29]刘新兰.体能训练原理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7-89.
[30]耿建华.现阶段我国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结构的分析与训练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5):111-113.
[31]曹景伟.论体能类项目优秀运动员体能模型的理论架构[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
Reviews of Special Physical Training Research in Tennis
To review the tennis physical training theory papers in recent 10 years by used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data and logic analysis.The results are followed:tennis physical training theory research started later, the papers which got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are less;although China has so many papers about tennis physical training,but the overall quality is still low;study on evaluation of tennis physical index system,the physical training structure model and fitness level is not enough.
tennis;physical agility;physical training;review
G845
A
1003-983X(2014)01-0091-04
2013-09-17
吴双明(1957-),男,湖北武汉人,中级教练,研究方向:网球训练与教学.
湖北省网球运动管理中心,湖北 武汉430205
Tennis Sports Management Center of Hubei Sport Administration,Wuhan Hubei,43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