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鉴与创新:中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比较研究

2014-04-05张山佳

湖北体育科技 2014年1期
关键词:竞技运动员体育

张山佳

ZHANG Shanjia

借鉴与创新:中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比较研究

张山佳

ZHANG Shanjia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阐述了中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对其发展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使用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即政策性障碍、条件性障碍、观念性障碍、个体性障碍等。针对中国国情,提出从实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创新培养机制、实施多元化竞赛和选拔渠道和强化运动员的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奥运战略

中国体育的发展从根本意义上讲一直是如何把从西方国家创立和发展起来的现代体育,即一种西方工业文明社会的大众文化植入我们这个谋求现代化的东方农业文明社会发展的问题。正如,中国体育的发展既不能脱离西方文化传统,又要遵循现代工业社会科学化标准范式,从而探寻与中国当今社会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体育也是如此。为了尽快赶上差距,我国学习了苏联的举国体制制度,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面成立了大量基层体校和各级体工大队。通过层层输送选拔运动员的机制,强化训练,在国际体坛上逐渐显露头角。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制定与实施奥运战略构成了我国体育的举国体制,为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历史性突破作出了卓越贡献,迅速推动中国从“东亚病夫”到“世界竞技体育强国”的跃迁。新时期下,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体育不需再承担体育以外的使命,体育机制改革时机已经具备。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我国正在经历新一轮社会总体转型,如何基于全球化背景下对奥运战略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加快体育竞技人才培养机制转型,是我国竞技体育乃至整个体育事业发展必须思考的一个战略问题。

1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技体育发展的特点

从历史的角度看,沿着古希腊体育发展轨迹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代体育深深地植根于西方文化之中。从地域的角度看,欧洲作为现代体育的发源地一度左右着现代体育的发展方向,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体育的兴起,使现代体育又开始了新的起航,同时,一批以经济发展带动起来的新兴国家也在为世界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和榜样作用,并形成了鲜明的当代特征[1]。

1.1 政府重视与投入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逐渐走向成熟,各国都将奥运赛场视为显示实力、扩大影响、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更加重视奥运会成绩和金(奖)牌的排名。如法国青年体育部制订了数年的“体育复兴计划”,以强化政府对竞技体育的管理。美国奥委会也对一些重点项目进行扶持,将资金集中投入到这些项目中,同时还制定了诸如 “金牌行动计划”、“运动员奖学金计划”和“就业计划”,以促使运动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训练,备战奥运。俄罗斯总统曾颁布了加强奥运会准备工作的命令,强调将全面协助开展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国家的有限任务。澳大利亚也不惜重金向俄罗斯购买“奥运金牌计划”,并制定“奥运会运动员培训计划”,还利用奖学金等激励形式鼓励运动员出成绩。一些“小国”,如韩国也是对重点项目加大投入,并采取对优秀运动员的“终身津贴奖励”和免服兵役的奖励政策。其他亚洲、欧洲、美洲一些发达国家或发展中的国家也都确定了各自的重点发展项目,并在项目管理、资金投入等方面优先考虑。

各国都很重视加速形成各自的优势项目群。如美国在田径、游泳等项目长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为其在奥运会上连续稳坐奖牌榜首位打下稳固的基础;俄罗斯将体操、摔跤等项目作为传统强项加以重点投入;法国的自行车、击剑和水上项目;德国的皮划艇、赛艇项目;加拿大将奥委会的一些职能转为政府行为强化实施,并调整项目结构,形成自己的优势项目群;甚至一些处在奥运会第二集团边缘的国家也都拥有自己的优势传统强项,如古巴的拳击,韩国的射箭、跆拳道、日本的足球、体操等[2]。

从德国、俄罗斯、美国和日本来看,不管是大国走向崛起,还是为了维护崛起后的大国的霸权地位,各国都在通过竞技体育的崛起向世人表达着一种政治家所要表达的东西——国家利益。从竞技体育博弈所要表达的政治意向来说,第一,竟技体育的崛起可以向世界传达一种大国准备崛起和正在崛起的信息,显示在竞争中决不示弱,表达民族自信。第二,在强手如林的竞争者中各自都在根据自身的实力寻求符合自身利益、地位和实力的“话语权”。金牌、奖牌的多少从一个侧面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的总体实力[3]。

1.2 国民参与运动的追求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

纵观世界各类大赛,许多国家的竞技运动员来自适龄学生及社会的各个领域,他们参加体育赛事往往是临时性行为,有运动天赋或兴趣爱好。在美国体育运动已经渗透到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据调查显示,约70%的美国人声称他们的闲暇时间很少被浪费,约60%的人认为休闲时间最好从事某项有具体目的的体育运动。在美国没有单独的体育院校,高水平运动员广泛分布在大学里,许多奥运选手和奖牌得主都是在校大学生或大学毕业生。

体育运动从最初的自由贫民形式,慢慢发展为专业化,社团化的活动形式,受到很多人的追捧。英国是现代足球的发源地和摇篮,缔造了贝克汉姆、特里、欧文、鲁尼、杰拉德、兰帕德、乔科尔等一代足球天才。美国的詹姆斯·奈史密斯教授在1891年发明了篮球运动,热遍了美国和加拿大的大中学校,很快传播到多个国家,乔丹、奥尼尔、加内特、科比等篮球巨星的名字辉煌了世界篮坛。

棒球运动在美国也是大受欢迎的一种运动,霍纳斯·瓦格纳、泰伊·科布、克里斯蒂·马修森、贝比·鲁思等棒球明星被人们当成民族英雄一样崇拜。欧美国家体育运动的一大特点是众多琳琅满目的运动协会和运动俱乐部的存在,并且蓬勃开展各种各样的比赛活动。曼联、AC米兰、皇家马德里、切尔西等著名足球队,以精湛的球技,精彩的表演赢得的众多球迷亲睐。体育已经超越休闲娱乐的领域,是各国青少年接受的最富激情和特色的教育,它寄托着千万人的梦想,成为各国文化精神的代言人。

1.3 管理体制与运作方式是竞技体育发展的保障

体育管理体制离不开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程度、文化传统及体育自身的性质和发展状况等因素。世界各国管理体制的性质、结构、内容各不相同,按照管理权限的归属分为三种类型,即:政府主导型、社会化主导型和两者结合型的运作方式。在众多国家,由于体育的公益性与社会性特点,几乎所有国际性或区域性的体育组织都是以民间社团形式出现,在广泛依托社会、依靠体育社会团体管理体育的同时,特别强调体育的社会自治。

以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为代表实施的“美欧模式”,强调以市场化为基础,以俱乐部为主要形式,以等级联赛为杠杆,通过社会化和商业化的运作进行自我协调管理,这也是一种相对均衡的发展模式。意大利的体育管理体制是西方国家公认最高效、最成功的,其显著特点就是政府根本不直接参与具体的体育管理工作,而是由其奥委会来协调和管理全国的体育工作。意大利奥委会管辖39个单项运动协会,39个单项协会的主席均是奥委会理事,奥委会主席由理事会选举产生,国家奥委会在体育管理方面具有很大的权力,发挥的作用最大。

而以俄罗斯、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国为代表的 “东欧模式”,是以“休克疗法”为标志,进行大刀阔斧的体育体制改革,其结果是以全面“休克”举国体育体制为代价,尽管伴随着阵痛,但仍强行执行了体育的市场化、商品化、社会化等改革方向。在亚洲,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东亚模式”,其竞技运动的发展带有鲜明的后发展特征和东方文明特征。日、韩竞技运动从兴盛到衰弱和再度繁荣以及大众体育的蓬勃发展,是由体育为政治服务转到依存于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满足人民大众基本的健身娱乐消遣等诸多需要上所带来的积极变化[3]。

世界各国在推进竞技运动发展中,没有统一的既定战略和模式可供我国照抄照搬。“欧美模式”、“东欧模式”都不适合中国国情,虽然东亚的“日、韩模式”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这种模式可能带来竞技运动的大起大落是我国所不能承受的。

2 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机制的审视与剖析

竞技体育人才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竞技体育系统内,接受过竞技体育专业培养教育或受过专门训练的、能够推动竞技体育发展的体育专业人员的总称,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等。其中作为竞技体育竞赛的直接参与者,运动员的作用举足轻重。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经过多年“举国体制”的发展模式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但随体育全球化发展趋势,竞技体育多元功能的凸显,以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需正视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存在着政策性障碍、条件性障碍、观念性障碍和个体思想性障碍等因素,势必影响到竞技体育的更好、更快发展。

2.1 从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转型看

当代竞技体育已经演变成一种全球性的社会活动,呈现出全球化、产业化和政府干预强化的发展趋势。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决定了今后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为国争光”的目标取向为奥运战略的运作实施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但是过分拘泥于这一目标,不仅容易导致目标定位的狭窄,同时也极易限制多元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和利益获取。“为国争光”集中体现出了政治功能,但使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娱乐健身价值等多元功能边缘化,从而导致竞技体育偏离自身发展规律。其次,从利益获取来看,以满足公众精神需求为主的“为国争光”虽是一种公共利益,但这种利益是以抽象的“国家”形式存在,难以照顾到运动员、教练员、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甚至个人等多元主体的利益获取。利益的丧失必然影响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导致奥运战略的运作实施后劲不足、活力不够[4]。发展理念上,竞技体育在立足于服从和服务于金牌需求、国家利益、政治诉求的同时,转向人和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确立人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方面;在发展目标上,要从单纯的追求“赶超”发展转向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来;在发展方式上遵循统筹兼顾原则,使竞技体育与体育事业以及与国家整体发展相适应。

2.2 从竞技运动员职业发展的前景看

我国在世界竞技体育“第一集团”的地位已经得到认可,特别是北京奥运会的51枚金牌、100枚奖牌;伦敦奥运会的38枚金牌、88枚奖牌的成绩更是大大巩固了这一优势地位。但金牌构成不合理、奖牌得奖率较低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奥运军团在两届奥运会上田径项目仅收获1枚金牌,“三大球”项目的6支队伍仅获得1枚铜牌;自行车、赛艇、游泳等项目,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棒球、垒球、水球、手球、艺术体操等项目上,薄弱的群众基础让人难以看到突破的前景。而占优势的举重、体操、乒乓球、跳水、羽毛球、射击等传统项目无一例外是我国通过“举国体制”比较容易取得成绩的项目。在一些职业化项目上,我国仍缺乏整体竞争力,多数运动员每月只有一两千元工资收入,而世界高水平体育运动员可在各类职业赛事上获得丰厚回报,甚至有百万美元的奖金,这是中国大部分运动员在国内无法想象的。此外运动员职业发展前景不理想,能够问鼎金牌的凤毛麟角,而某些项目的运动员即使能获得金牌,也因所问鼎的领域缺乏看点,职业选择面很窄,前景黯淡。至于没有摘金夺银的运动员更不计其数,加之文化程度偏低,职业发展问题突出[5]。

2.3 从竞技运动员文化素质现状看

长期以来,我国“金字塔式”的竞技运动员选拔培养模式为奥运战略提供了众多优秀人才。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价值导向、培养方式、培养效益都存在一些诟病并遭到社会的广泛质疑。甚至有这样的调侃:我国运动员在50年代是大学生,60年代是高中生,70年代是初中生,80、90年代则成了小学生。早期专门化的培养方式和半军事化的管理方式,不仅剥夺了运动员受教育的机会,更使其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思想,导致其应对挑战、独立生存生活能力十分欠缺,难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最终沦为社会弱势群体。上述缺陷严重影响人才培养效益,使传统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严峻挑战[4]。我国的竞技体育教练员往往是运动员或体校的“科班出身”,在对运动员的培养无论从自身经历还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都不自觉地选择重训轻教。

3 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3.1 统筹兼顾,实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奥运争光战略”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崛起发挥了巨大作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当前需清醒认识到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用全球化的视野审时度势,结合国情,步入健康发展轨道;2)今后有效地兼顾发展与增长、当代与未来、整体与局部,以及公平与效益的多元目标,对此前竞技体育一贯坚持的“缩短战线,保证重点”的传统发展思路进行变革,提升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3)维持现有优势项目,以潜优势项目和弱势项目为突破口,拓宽运动项目和运动员夺金(奖)的点和面,实现由体育大国转向体育强国。4)积极参与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等国际竞赛,力争获取优异成绩的同时,扩大“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创造条件举办高水平国际性赛事,拉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提升在国际体坛上声望和地位;5)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事务的管理和体坛游戏规则的制定,提升中国在国际体坛上的话语权,担负起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3.2 转变观念,强化竞技体育及职业成长理论的研究

奥林匹克宪章指出,体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塑造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长期以来的竞技体育理念更多地表现为“以金牌为本”,而不是以运动员为本,给从事竞技体育的运动队、运动员造成“先天不足”。因此,在学习借鉴国外竞技体育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可积极探索竞技体育理论,加大竞技水平影响因素研究;加强文化基础与竞技能力提高关系研究;加强运动员综合素质与职业转型方面的研究等,为新形势下的体育转型奠定理论基础,为现役和退役运动员进入社会提供强有力指导和前期准备。从人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使国家培养的运动员既有较高的专项运动技能,又能成为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专门型人才,不仅增强他们在社会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在社会工作与生活中继续传播体育文化。

3.3 体教结合,创新对竞技运动员培养的新机制

有效地构建“体育事业发展共同体”,即构建业余体校、训练基地、体工队、行业体协、单项协会、企事业单位、高校互动发展的共同体,达到合作共赢。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走集约化的发展道路。体教结合是长期稳定地培养大批精品运动人才的基础,文化教育与运动训练同等重要,是运动员出成绩和可持续发展的两翼。对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要遵循竞技体育规律的同时,也符合教育规律,突出业余性和针对性。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在校园文化氛围中提升文化素养,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融为一体,促进运动水平与文化素质共同提高,使其能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要求。另外,加强职业培训,实现运动员的“空中加油”。职业培训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的考核与认证等,以扩大退役运动员就业领域和就业渠道,根据个人特长,引导其到健康行业、体育产业部门、教育培训部门就业或创业,实现运动训练——文化教育——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制度。

3.4 开放渠道,实施多元化体育竞赛与运动员选拔渠道

1)稳定现有专业队基本框架基础,扩大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途径,坚持凡是能够由社会和市场提供人才的,坚决取消专业队设置,由社会和市场实施人才培养。2)积极扶持行业体协、单项协会、高校、职业俱乐部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使体制内体制外两条路径并举,共同为竞技体育发展做出贡献。3)现有全运会人才选拔模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体育竞赛、商业型竞赛、单项体育竞赛、大中学生体育竞赛、大奖赛等多种竞赛机制,通过高水平的竞赛促进我国各类人才的竞技水平提高,调动社会资源办体育和弘扬体育精神,使体育的功能、体育意识、体育效果得到普及,并从中发现并选拔优秀竞技体育人才。4)强调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的同时,建立以高水平竞赛为主的优秀人才流动渠道和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提高竞技体育人力资源效益。

3.5 制度保障,为退役运动员可持续发展护航

从事竞技体育的运动员是特殊群体,是国家的财富,退役后面临着求学、就业、疗伤等现实问题,建立健全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刻不容缓。1)增加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的覆盖面,提高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的赔付额度,弥补普通的工伤保险之不足,并建立一套与伤残保险相配套的运动员养老保险制度,基本保证伤残运动员的后续生活;2)针对运动员这一特殊的职业,可有特殊的职业福利,特别是伤病医疗待遇方面应有补充的医疗保障体制;3)政策上鼓励和引导商业保险公司积极投身于竞技体育领域,“点”与“面”相结合。4)政府和体育系统共同设立“退役运动员援助”项目,通过发放一定数额的援助基金帮助完成学业、职业培训及技术训练、安排工作等,以提高其创业能力和就业机会。当然,运动员的社会保障绝不是在退役后才开始,应贯穿在运动生涯的全过程,使保障体系改革从“探路”走向“提速”。

[1] 邓星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体育发展走向的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11.

[2] 杨树安.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五大趋势[J].体育文化导刊,2003 (5):3-5.

[3] 舒盛芳.大国体育崛起及其启示[J].体育科学,2008(1):76-81.

[4] 何 强.我国竞技体育奥运战略的历史审视:兼论奥运战略的可持续发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240-244.

[5] 李自成.教育促运动员竞技水平提升与职业转型[N].中国教育报,2012-7-9.

Reference and Creation: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ultivating System of Sports Athlet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By used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data and logic analysi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mpetitive sports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at home and abroad,comparatively analyzes their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s,and summarizes the restraining factors existed on talents'training and using which include policy obstacle,conditional obstacle,conceptual barriers,and individual barriers.According to the China conditions,the paper provides that the reform should achiev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innovative training mechanism,the implementation of diverse race and selecting channels and strengthen the security system of athletes and other aspects.

competitive sports;talent training;Olympic strategy

G80-05

A

1003-983X(2014)01-0018-04

2013-07-13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3-QN-341)

张山佳(1982-),女,河南许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

许昌学院体育学院,河南 许昌461000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Xuchang University,Xuchang Henan,461000

猜你喜欢

竞技运动员体育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竞技精神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花与竞技少女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