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化教学模式
2014-04-05罗昌勤
□罗昌勤
(河池学院思政部,广西 宜州 546300)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分化调整和重新整合,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逐渐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甚至在某些领域出现模糊和混乱。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学课堂“出勤率低、抬头率低、听课率低、入脑率低”的“四低”现象深刻地反映出当前思政课的教学现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1]的三进工作,遇到了现实性的生态危机。笔者借鉴生态学系统、整体、联系、和谐共生和动态平衡的相关理论,对构建高校思政课生态化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一、生态、生态化教学的涵义
(一)生态及生态化。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非有序开发,破坏了自然界的生物秩序。为了研究自然关系,催生了一门专门研究自然生物秩序的学科——生态学。因此,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是指“一定地域(或空间)内生存的所有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强调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功能上的统一,含有系统、整体、联系、和谐共生和动态平衡之意。”[2]随着生态哲学等相关边缘学科的出现,“生态”这个学科术语的内涵得到不断丰富和迁移,“系统”“整体”“和谐共生”“有机互动”“多样联系”等思想被充实到生态的内涵中,形成了“互动共生”“动态平衡”等一些新的思维方法。生态学也从就原来单一研究自然、生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学科拓展成“研究具有生物性的关联的学说。”[3]并逐步形成了研究领域中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生态化方法。”[4]所谓生态化,就是将生态内涵中的系统、整体、联系、和谐共生和动态平衡等思想渗透到人类活动领域,用系统性、有机性、多样性和动态平衡性观点去分析和认识问题,从而实现用系统化的方法解决较为复杂的多因素关系问题。
(二)生态化教学。生态化教学就是运用生态学系统、整体、联系、和谐共生和动态平衡等思想开展教学活动,是生态论思想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它能够使教学主体双方和客体在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下共同完成教学活动。生态化教学并非是一种被稳定固化不变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从内容到教学方法都需要与时俱进、呈现动态平衡发展,并具有动态开放性的教学模式。生态化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创新,但这种创新不是抛开对象的盲目创新,而是要根据社会环境、课程特点、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等有针对性的创新。因此,生态化教学要以人为中心,围绕“人”构建“教学适应”“动态平衡”“和谐共生”的教学三要素,做到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合理的扬弃,同时又要借鉴现代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生态化教学方法,为今天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探索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论。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化教学的理论考察
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如何在利益格局复杂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社会转型期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需要我们从生态系统论的视角去考察思政课教学,以期实现课程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化教学的本体论厘析。将研究自然生态为主的生态学迁移到研究教育问题,主要是上世纪美国学者沃勒(W.Waller)在《教育社会学》中提出了“课堂生态学”(ecology of classroom),首次将生态学的概念引入教育之中。在此之后,英国学者阿什比(Ashby,E.)提出了“高等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开始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高等教育;美国学者劳伦斯·克雷明(Cremin,L.A.)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理论,并对教育生态学相关理论进行了专门探讨。相比之下,中国对教育生态学的研究比较晚,上世纪比较有影响力的研究基本集中在台湾,只有少数大陆学者对教育生态学问题进行了研究。直到进入21世纪,大陆对教育生态学的研究才渐呈兴起之势,形成了不少研究成果。目前,尽管对思政课生态化教学的研究范围比较散,但对提升思政课教学的生命力研究基本形成了共识。笔者从生态系统论的视角探索思政课生态化教学,以期构建思政课教学的生态化模式。因此,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思政课生态化教学是有必要的,也具有可行性。运用生态学观点对思政课的教学进行研究,需要确定好思政课的生态位。思政课教学的生态位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课程。思政课的生态位应该是人、物和环境的有机整体,教师和学生、教材和管理机制、教学环境构成了思政课教学的生态系统。其中教师和学生是最能动的因素,教材和管理机制是相对稳定的因素,教学环境则能动的作用或反作用于教学实践过程。教师处在这个系统的核心位置上,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动态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不是根据相对稳定的教材照本宣科。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深刻转型,思政课的教学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需要思政课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具备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适者生存,也正是自然生态发展的本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化教学的价值分析。任何教育教学的价值目标是面向社会,思政课也不例外,而且表现得更为突出。师生有共同的情感认同是思政课生态化教学的基础,只有奠定了这样的情感基础,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才能共同配合完成教学任务。从生态系统论的视角分析,“系统演化的终极动因在于相互作用。首先是系统内部元素之间、子系统之间、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等。这是系统演化的内部动因,关键是非线性的相互作用。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演化的外部动因。系统与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系统自身时时在变化,环境在不断变化,导致系统与环境不可能完全适应,有时甚至是强烈的不适应。由此产生环境对系统的压力,并转化为内部的相互作用,推动系统改变组分特性和结构关系,获得新的整体特性和行为,达成与环境新的适应。”[5]因此,为了使思政课教学更具有适应生态系统的能力,需要构建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知识信息交流的双向互动。思政课教学不是空洞的教条和政治说教,它与其它专业课程一样,有血有肉,甚至更有情感价值。但要把思政课的情感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与社会的变迁保持协调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相对稳定的教材体系转化为灵活丰富的教学体系,实现社会环境的变迁与教学内容时时保持动态平衡。因此,当思政课生态系统中的社会环境子链发生变化后,教学内容的子链也要相应的进行自组织调整,这样才能保证思政课教学的生态化效果。当前,思政课课堂教学出现“四低”的生态危机,其价值目标没有充分实现。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授、接收和内化链条出现断链,思政课教学生态系统被破坏。确切地讲,就是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预期、课堂教学与社会环境之间缺乏有机协调,没有形成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因此,要实现思政课教学的价值目标,需要拓展思维视角,用生态观的方法将思政课教学中的各要素组合起来,形成动态平衡的教学生态系统,实现思政课的教学价值目标。
三、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化教学模式的思考
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地位和价值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但面对社会转型和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冲击,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将难以实现。因此,需要我们运用生态系统观思维重新考察和审视思政课教学,以期构建思政课教学的生态化模式。
(一)构建思政课多元一体化的教学价值目标模式。思政课的教学价值取向从整个生态系统而言,其价值目标是唯一的,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于组成思政课教学生态系统因素的多元性和自组织性,系统中的每一个子系统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取向和追求。但这些多元存在的子价值最终必须为整个系统中的总价值目标服务。因此,从思政课教学价值目标的生态系统而言,其教学价值取向是多元一体化。在思政课传统教学价值取向方面,突出强调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无条件地服从社会集体价值的需要。正如叶澜指出的:“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着偏差。它主要表现为:在政府的教育决策中历来只强调教育的社会工具价值,忽视教育的培养个性、使个人的潜能得到尽可能发展方面的价值,总是要求教育出及时的、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者轻视教育的长期效益。”[6]这一论述直指中国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强调无条件统一的共性问题。从教育生态学视角看,教育中的每一个体都有生命本身的自主性和价值选择的多样性,如果强行去取代,这个生态系统将受到破坏。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主张和允许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这也是尊重生命个性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化教学的核心理念在于“教育相长”,思政课就是要实现大学生健康的、和谐的、整体的相长过程。但是,主张个性发展,不是抛弃和否认共性。生命个体离不开社会,社会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个人,这种相互依赖关系构成了一个生态整体。因此,用生态观考量思政课教学的价值目标,就是既要尊重大学生的个体价值取向,同时又要引导他们的个体价值取向与社会整体的价值需要保持动态一致和共生相长,实现整个教学生态系统中的价值取向多元一体化。
(二)构建思政课一体多元化的教学内容选择模式。思政课教学内容要向学生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思政课教学内容选择过程中不可动摇和偏离的主体,是思政课课程教学的核心。但是,要突显教学内容的主体,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仅围绕教材体系照本宣科式地教学,将很难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需要教师做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为了适应在这两个体系之间转换的教学需要,“组织编写和制作‘精彩一课’、‘教学热点难点解析’、多媒体课件等行之有效的系列辅助教材,形成包括基本教材、配套教材和电子音像类教材等在内的立体化教材体系。”[7]在现实教学实践活动中,思政课的教材具有相对稳定性,教材更新速度与社会发展变化不可能做到同步。因此,思政课教学不能完全按教材体系内容照本宣科式地组织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的补充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但是,需要补充的这些内容,如果仅依靠教师的自觉行为,就会造成教学内容无组织化和随意化,甚至某些不适宜在思政课堂讲授的内容,也有可能被教师选用,这将不利于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甚至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体现思政课教学内容选择一体多元化的核心要义,需要进行思政课生态化教材开发,特别是要围绕主体教材构建多元的辅助教材。辅助教材要适应和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现状,按社会领域分专题、分热点度和关注度等分门别类的编写专题教材,以全方位的反映当前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生态化教学的视角,实现思政课一体多元化的教学内容选择,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时效性的重要手段。
(三)构建思政课信息多元互动交换的教学环境模式。生态化教学环境观认为,教学环境是由教学活动涉及一切物质的、精神的、有形和无形的动态变化的有机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是由多要素、多子系统组成的相对开放的系统。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教学过程。从生态系统的表现形式而言,有天然系统和人工系统。生态化教学环境从教学的特性而言是由人按一定目的和要求组织营造的人工系统,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与天然系统紧密联系,它随时都在与周围发生信息交换。笔者在前文分析时提到,“出勤率低、抬头率低、听课率低、入脑率低”是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总体现状。但也有学生对思政课教学评价相当高,认为是他们最喜欢的课程。出现这样两极分化式的评价,主要原因还在于教学的信息交流。调查研究显示,造成“四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信息交流出现生态断链有关。表现在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信息量较少,受到课时量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追求把教材体系讲完整,做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枯燥无味,使学生感到思政课只不过是毫无意义的政治说教。相反,获得学生较高评价的思政课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比较大,教师能够从多渠道向学生提供多元信息,课堂教学与教学环境的信息交流比较协调统一。因此,思政课生态化教学,需要在教学环境上构建信息交流平台,畅通信息交流渠道,创设信息多元化交换环境。
(四)构建思政课师生共同性共生的民主化师生关系模式。从生态学的视角考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师生都是教学的主体,他们之间是一种和谐共生性的存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8]师生关系从存在状态上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但实质上,当他们离开了教学活动后,这种关系仍然存在,只不过是存在状态有所改变。因此,从生态化教学视角出发,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的共同性存在,从本质而言是共同性共生关系,共同性共生体现了师生双方自我意识与类意识的同一。有了共同性共生的师生关系,教师就不会以教育者的权威高高在上,学生也能从教学活动中体会到教师给予的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和宽容。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也会多一分信任,少一分质疑。当然,构建师生共同性共生关系的前提是民主。理论和实践证明,有了民主的师生关系,就容易使教师的关注点从外在的学生情境转向师生情境共存。学生的关注点就会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的融合,师生之间就会有自由的和持久的课堂和课后交流。教师的职责将“越来越少地传递固有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将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和学生讨论热点和难点问题,以达成共识。”[9]因此,构建思政课师生关系共生民主化,将有利于改变思政课“四低”的教学现状。
四、结语
运用生态学系统、整体、和谐共生和动态平衡的生态思想探索思政课的教学活动,有利于把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主体和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媒介等诸要素构成一个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系统性的考量思政课的教学过程。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 -19612151.htm,2012 -11 -08.
[2][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生态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德]汉斯.萨克塞.生态哲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
[4]罗昌勤.从生态论视角试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态演进的理论成果及其经验[J].黑河学刊,2012(3).
[5]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6]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
[7]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72/201001/xxgk_80414.html],2005 -03 -02.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