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型腮腺切除术与传统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2014-04-04郭琦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4期

郭琦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型腮腺切除术与传统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 为临床推广做出指导。方法 选择本院自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97例择期腮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完全随机分为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给予改良型腮腺切除术治疗, 对照组患者则给予传统腮腺切除术治疗,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别,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型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疗效显著, 对患者创伤小且并发症少, 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改良型腮腺切除术;腮腺肿瘤;传统切除术

腮腺肿瘤(parotid gland tumors)是口腔颌面部的常见肿瘤之一, 其触诊时包块呈结节性或者囊性, 该病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1]。本次研究为了探讨改良型腮腺切除术与传统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 将河南省安阳市口腔医院近两年来收治的97例腮腺肿瘤患者进行分组研究, 现将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自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97例腮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完全随即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 其中男19例, 女24例, 年龄32~67岁, 平均年龄(45.13±7.25)岁, 病程6~24个月, 平均病程(10.63±4.15)个月。对照组44例, 其中男21例, 女23例, 年龄31~64岁, 平均年龄(44.38±7.19)岁, 病程6~24个月, 平均病程(9.81±4.32)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故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P>0.05)。

1. 2 纳入标准[2] ①所有患者术后经过病理检查均为良性肿瘤;②肿瘤直径≤4.0 cm;③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心、肺、肝、肾等疾病以及精神疾病;④本次研究均得到患者的知情同意。

1. 3 手术方法 治疗组给予改良型腮腺切除术治疗, 具体操作如下:给予患者下颌神经阻滞麻醉, 切口由耳屏上方处开始, 沿耳屏游离缘内侧走向, 绕过耳垂, 至耳廓后沟约2/3处, 并由此呈75°转向枕发际线约2~4 cm, 分离筋膜以及肌肉, 将肿瘤充分暴露后给予切除;对照组患者则给予传统腮腺切除术治疗, 采用“S”型切口, 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加压包扎, 常规抗生素抗感染肿瘤,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 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以及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数据以百分比(%)表示, 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设定α=0.05, 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别,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细见表1。

3 讨论

据许多文献证实, 早期治疗腮腺肿瘤主要是以单纯摘除肿瘤本身, 而不损伤面部神经, 但主要疾病的复发率较高, 约为25%~40%, 达不到彻底治疗疾病的目的。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传统腮腺切除术的应用, 由于其治疗后复发率较低, 使得其成为彻底治疗该病的常用方法, 但是该方法的切除范围较广, 有可能损伤面部神经, 以及术后瘢痕收缩等因素将能导致患者面瘫, 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影响[3]。本次研究中使用的改良型腮腺切除术是在传统腮腺切除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良, 其切口的选择由传统手术的“S”型改为由耳屏上方处开始, 沿耳屏游离缘内侧走向, 绕过耳垂, 至耳廓后沟约2/3处, 大部分经过皮肤褶皱处, 减小了对患者的创伤, 对患者术后美观的影响较小, 特别是针对女性患者, 同时改良型腮腺切除术仅切除肿瘤周边部分组织以及肿瘤本身, 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保留腮腺导管, 再加上手术过程中注意保护面部神经, 因此该方法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改良型腮腺切除术的治疗组与使用传统腮腺切除术的对照组, 其在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方面无明显差异, 同时两种方法的复发率也较低, 说明两种方法对该病的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 但是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说明改良型腮腺切除术较传统腮腺切除术的安全性更高, 值得了广泛借鉴。

综上所述, 改良型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疗效显著, 对患者创伤小且并发症少, 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彦,李传亭,张东生,等. 3 T MR 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显示腮腺肿瘤及其与腮腺内面神经和腮腺导管的关系.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0, 44(1): 61-64.

[2] 王忠.改良型腮腺切除术与传统手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比较. 中外医疗, 2012, 31(6): 109-109.

[3] 吴文艺,张丽婷,王朝阳,等.沿下颌缘支逆向解剖面神经在腮腺肿瘤手术中的临床意义.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2, 30(4): 466-468.

[4] 吕晓智,李志华.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术在老年腮腺下极良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11, 9(6): 344-346.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型腮腺切除术与传统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 为临床推广做出指导。方法 选择本院自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97例择期腮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完全随机分为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给予改良型腮腺切除术治疗, 对照组患者则给予传统腮腺切除术治疗,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别,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型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疗效显著, 对患者创伤小且并发症少, 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改良型腮腺切除术;腮腺肿瘤;传统切除术

腮腺肿瘤(parotid gland tumors)是口腔颌面部的常见肿瘤之一, 其触诊时包块呈结节性或者囊性, 该病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1]。本次研究为了探讨改良型腮腺切除术与传统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 将河南省安阳市口腔医院近两年来收治的97例腮腺肿瘤患者进行分组研究, 现将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自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97例腮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完全随即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 其中男19例, 女24例, 年龄32~67岁, 平均年龄(45.13±7.25)岁, 病程6~24个月, 平均病程(10.63±4.15)个月。对照组44例, 其中男21例, 女23例, 年龄31~64岁, 平均年龄(44.38±7.19)岁, 病程6~24个月, 平均病程(9.81±4.32)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故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P>0.05)。

1. 2 纳入标准[2] ①所有患者术后经过病理检查均为良性肿瘤;②肿瘤直径≤4.0 cm;③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心、肺、肝、肾等疾病以及精神疾病;④本次研究均得到患者的知情同意。

1. 3 手术方法 治疗组给予改良型腮腺切除术治疗, 具体操作如下:给予患者下颌神经阻滞麻醉, 切口由耳屏上方处开始, 沿耳屏游离缘内侧走向, 绕过耳垂, 至耳廓后沟约2/3处, 并由此呈75°转向枕发际线约2~4 cm, 分离筋膜以及肌肉, 将肿瘤充分暴露后给予切除;对照组患者则给予传统腮腺切除术治疗, 采用“S”型切口, 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加压包扎, 常规抗生素抗感染肿瘤,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 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以及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数据以百分比(%)表示, 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设定α=0.05, 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别,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细见表1。

3 讨论

据许多文献证实, 早期治疗腮腺肿瘤主要是以单纯摘除肿瘤本身, 而不损伤面部神经, 但主要疾病的复发率较高, 约为25%~40%, 达不到彻底治疗疾病的目的。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传统腮腺切除术的应用, 由于其治疗后复发率较低, 使得其成为彻底治疗该病的常用方法, 但是该方法的切除范围较广, 有可能损伤面部神经, 以及术后瘢痕收缩等因素将能导致患者面瘫, 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影响[3]。本次研究中使用的改良型腮腺切除术是在传统腮腺切除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良, 其切口的选择由传统手术的“S”型改为由耳屏上方处开始, 沿耳屏游离缘内侧走向, 绕过耳垂, 至耳廓后沟约2/3处, 大部分经过皮肤褶皱处, 减小了对患者的创伤, 对患者术后美观的影响较小, 特别是针对女性患者, 同时改良型腮腺切除术仅切除肿瘤周边部分组织以及肿瘤本身, 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保留腮腺导管, 再加上手术过程中注意保护面部神经, 因此该方法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改良型腮腺切除术的治疗组与使用传统腮腺切除术的对照组, 其在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方面无明显差异, 同时两种方法的复发率也较低, 说明两种方法对该病的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 但是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说明改良型腮腺切除术较传统腮腺切除术的安全性更高, 值得了广泛借鉴。

综上所述, 改良型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疗效显著, 对患者创伤小且并发症少, 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彦,李传亭,张东生,等. 3 T MR 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显示腮腺肿瘤及其与腮腺内面神经和腮腺导管的关系.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0, 44(1): 61-64.

[2] 王忠.改良型腮腺切除术与传统手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比较. 中外医疗, 2012, 31(6): 109-109.

[3] 吴文艺,张丽婷,王朝阳,等.沿下颌缘支逆向解剖面神经在腮腺肿瘤手术中的临床意义.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2, 30(4): 466-468.

[4] 吕晓智,李志华.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术在老年腮腺下极良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11, 9(6): 344-346.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型腮腺切除术与传统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 为临床推广做出指导。方法 选择本院自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97例择期腮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完全随机分为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给予改良型腮腺切除术治疗, 对照组患者则给予传统腮腺切除术治疗,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别,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型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疗效显著, 对患者创伤小且并发症少, 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改良型腮腺切除术;腮腺肿瘤;传统切除术

腮腺肿瘤(parotid gland tumors)是口腔颌面部的常见肿瘤之一, 其触诊时包块呈结节性或者囊性, 该病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1]。本次研究为了探讨改良型腮腺切除术与传统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 将河南省安阳市口腔医院近两年来收治的97例腮腺肿瘤患者进行分组研究, 现将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自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97例腮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完全随即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 其中男19例, 女24例, 年龄32~67岁, 平均年龄(45.13±7.25)岁, 病程6~24个月, 平均病程(10.63±4.15)个月。对照组44例, 其中男21例, 女23例, 年龄31~64岁, 平均年龄(44.38±7.19)岁, 病程6~24个月, 平均病程(9.81±4.32)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故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P>0.05)。

1. 2 纳入标准[2] ①所有患者术后经过病理检查均为良性肿瘤;②肿瘤直径≤4.0 cm;③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心、肺、肝、肾等疾病以及精神疾病;④本次研究均得到患者的知情同意。

1. 3 手术方法 治疗组给予改良型腮腺切除术治疗, 具体操作如下:给予患者下颌神经阻滞麻醉, 切口由耳屏上方处开始, 沿耳屏游离缘内侧走向, 绕过耳垂, 至耳廓后沟约2/3处, 并由此呈75°转向枕发际线约2~4 cm, 分离筋膜以及肌肉, 将肿瘤充分暴露后给予切除;对照组患者则给予传统腮腺切除术治疗, 采用“S”型切口, 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加压包扎, 常规抗生素抗感染肿瘤,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 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以及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数据以百分比(%)表示, 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设定α=0.05, 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别,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细见表1。

3 讨论

据许多文献证实, 早期治疗腮腺肿瘤主要是以单纯摘除肿瘤本身, 而不损伤面部神经, 但主要疾病的复发率较高, 约为25%~40%, 达不到彻底治疗疾病的目的。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传统腮腺切除术的应用, 由于其治疗后复发率较低, 使得其成为彻底治疗该病的常用方法, 但是该方法的切除范围较广, 有可能损伤面部神经, 以及术后瘢痕收缩等因素将能导致患者面瘫, 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影响[3]。本次研究中使用的改良型腮腺切除术是在传统腮腺切除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良, 其切口的选择由传统手术的“S”型改为由耳屏上方处开始, 沿耳屏游离缘内侧走向, 绕过耳垂, 至耳廓后沟约2/3处, 大部分经过皮肤褶皱处, 减小了对患者的创伤, 对患者术后美观的影响较小, 特别是针对女性患者, 同时改良型腮腺切除术仅切除肿瘤周边部分组织以及肿瘤本身, 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保留腮腺导管, 再加上手术过程中注意保护面部神经, 因此该方法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改良型腮腺切除术的治疗组与使用传统腮腺切除术的对照组, 其在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方面无明显差异, 同时两种方法的复发率也较低, 说明两种方法对该病的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 但是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说明改良型腮腺切除术较传统腮腺切除术的安全性更高, 值得了广泛借鉴。

综上所述, 改良型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疗效显著, 对患者创伤小且并发症少, 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彦,李传亭,张东生,等. 3 T MR 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显示腮腺肿瘤及其与腮腺内面神经和腮腺导管的关系.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0, 44(1): 61-64.

[2] 王忠.改良型腮腺切除术与传统手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比较. 中外医疗, 2012, 31(6): 109-109.

[3] 吴文艺,张丽婷,王朝阳,等.沿下颌缘支逆向解剖面神经在腮腺肿瘤手术中的临床意义.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2, 30(4): 466-468.

[4] 吕晓智,李志华.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术在老年腮腺下极良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11, 9(6): 344-3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