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屏障建设研究
2014-04-04聂宇一胡启林卢成芳
刘 影,聂宇一,胡启林,卢成芳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江西 南昌330022)
0 引言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重要增长极之一,具有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条件。近年来,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日益突出。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发展要求[1],区内需围绕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的目标,加强林、草业生态体系建设,形成遍布城乡、点线面结合的绿色屏障。因此,划分及建设生态屏障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未来生态建设的重点工作,也是进一步优化该区国土空间开发和资源利用的重要基础工作。本文利用环境卫星解译数据结果,并结合相关基础资料,从自然生态系统角度出发,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划分以3种生态系统为主的6块重点生态屏障区。
1 研究区概况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北部,范围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个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面积5.12万km2,约占江西省国土面积30%,湖体核心保护区范围为鄱阳湖水体和湿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承担着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鄱阳湖更是长江重要调蓄湖泊,年均入江水量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鄱阳湖水量、水质的持续稳定,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同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沿长江经济带和沿京九经济带的交汇点,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1]。
2 研究方法及数据分析
本文采用的数据主要包括: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地市(县)区统计年鉴、2010年环境卫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数字高程模型DEM、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行政区规划地市(县)界面等。
2.1 研究方法
生态屏障内部具有良好结构的生态系统,能够依靠其自身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对系统外或内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具有生态学意义的保护作用与功能,是维护区域乃至国家生态安全域可持续发展的结构与功能系统[2]。研究根据不同生态类型生态系统的主要服务功能,以生态学、地理学相关理论作为基础,参考国内外研究标准和方法[3~7],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系统数据[8]及社会发展目标,采取系统分类调查、数据处理分析等多种方法开展研究。
2.2 数据分析及系统分类调查
运用ArcGIS、Erdas Image软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10年环境卫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解译标准主要依据全国生态环境10年变化遥感调查与项目评估的要求),结合相关的各类专题图件与数据,包括植被类型、土地利用、地形等基础资料,综合分析得出耕地、林地、湖体等资源的分布区域,叠合从江西省数字高程模型DEM(90 m)中提取的高程图,划分森林、灌丛、农田、湿地、草地、城镇、裸地7种生态类型为一级生态系统(图1)。查阅国土、林业、农业、环保等部门有关于森林、湿地、农田资源的档案资料,参阅相关研究文献,掌握区域内生态系统构成现状。依据生态系统覆盖图及占有率比例表(图1、表3)发现森林资源、湿地资源、农业资源为区域内3种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并具有一定的区域连续性,可较好的体现出生态屏障效益及功能,因此考虑将重点生态屏障区基于以上3种生态类型来划分;其次计算出3种生态类型的分布范围及占有率,选取相关生态类型覆盖率在50%以上的区域;最后针对所选取的区域,考虑是否具有生态屏障建设效益(结合相关地区发展统计年鉴及国土、地形数据)[9],以此来最终确定重点生态屏障区划分范围。
图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系统分类
2.2.1 森林生态系统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森林资源丰富,3块主要森林覆盖区森林覆盖率均达60%以上,西部山地阔叶林面积937.27 km2,针叶林面积1 787.83 km2,森林覆盖率达68.77%;昌江上游山地针叶林面积539.71 km2,阔叶林面积913.29 km2,针阔混交林面积94.13 km2,稀疏林面积0.04 km2,森林覆盖率达86.61%;东南山地丘陵阔叶林面积226.56 km2,针叶林面积354.25 km2,针阔混交林面积459.11 km2,森林覆盖率达77.97%(表1)。
表1 森林生态系统现状及比重一览表/km2
2.2.2 农业资源生态系统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鄱阳湖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业种植面积广阔,从图1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农田分布的大致范围,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2块主要的农业区域内农田覆盖率均在50%以上。赣江抚河下游滨湖平原主要以水田面积为主,占494.52 km2,农田覆盖率达57.05%;鄱阳湖平原西部水田占有面积最大,达986.41 km2,农田覆盖占总面积的63.59%。
2.2.3 湖泊湿地生态系统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是国家重要的湿地保护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赣、抚、信、饶、修五大河中、下游及鄱阳湖尾闾地区,河溪纵横交织,湿地类型主要以草地(草洲)、湖泊及泥滩为主,类型齐全,湿地面积达7 023.39 km2,可见区域内湿地资源丰富。
表2 农业资源生态系统现状及比重一览表/km2
3 生态屏障的划分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形主要以平原、丘陵(低山)为主,生态系统类型以湖泊湿地、森林和农田为主(表3、图1)。结合上文相关数据分析,本文确定了区内湖泊湿地、森林和农田环境3种生态系统类型,并在其范围内进行生态屏障划分。
针对3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结合不同空间区域位置、地理特征及保护开发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划分了6块重点生态屏障区。湖泊湿地生态屏障系鄱阳湖核心保护区及其周边约3 km缓冲区范围内,生态环境极其敏感,是重点保护区域;森林生态屏障主要包括西部山地森林生态屏障、昌江上游山地森林生态屏障以及东南山地丘陵森林生态屏障,是经济区外部生态屏障的重点范围;农田生态屏障主要包括鄱阳湖西部平原和赣江抚河下游滨湖平原,系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粮食安全及食品安全的重点区域。
4 重点生态屏障建设方向
从建设生态型社会角度出发,必须把保护和增强生态屏障服务功能同生态保护、环境保护一样作为工作重点,尤其对于目前已经超载的生态系统,必须通过建立资源价格、环境价格、生态补偿、绿色GDP核算等制度体系,来约束人类对生态屏障系统产品的掠夺性开发。
4.1 湖泊湿地生态屏障建设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湿地资源丰富,对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以鄱阳湖湖泊湿地为主要代表的湿地资源保护形势不容乐观,必须加强保护力度,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湿地资源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可持续的利用。围绕鄱阳湖划分了湖体及滨湖控制开发带重点生态屏障区,如图2所示,范围主要包括湖体核心区及向陆地延伸3 km区域。
建设内容可主要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从湿地水生态保护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建设3个角度,通过制定和实施湿地保护工程,采取对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管理、退耕(养、牧)还湿(泽、滩)、植被恢复、栖息地恢复等措施恢复部分被侵占的湿地面积,使自然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得到遏制和初步扭转;同时,通过加强湿地资源监测、宣教培训、科学研究、管理体系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建立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监测科研体系,以起到主体保护的作用。
表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系统构成及比例(2010年)
4.2 森林生态屏障建设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系统主要以森林植被为主,但随着经济发展,森林的破坏日渐严重。东南山地丘陵、昌江上游、西部山地3块重点生态屏障区森林覆盖率均在60%以上,其范围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贵溪市、浮梁县、武宁县和瑞昌市的部分乡镇区。
建设森林生态屏障应当结合当地实际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加强其范围内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森林公园建设、生态公益林建设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综合整治;实现河流源头、主要集水区、水库库区、河流两岸系统保护,有效发挥森林生态效益;同时全面推行封山育林,保护与恢复森林植被,使生态退化区得到综合整治,全面增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有效保护林地生物多样性,构建鄱阳湖林地生态保护体系,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安全和鄱阳湖“一湖清水”提供生态保障。
图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要生态屏障示意图
4.3 农田生态屏障建设
鄱阳湖平原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业发展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重要要求之一。赣江抚河下游滨湖平原及鄱阳湖西部平原作为农田生态屏障重点建设区域,可在一定程度解决农业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这对矛盾,保持湖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其范围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南昌县、丰城市、进贤县、新建县和永修县的部分乡镇区。
在建设生态屏障中,首先应该严格耕地制度,有效发挥农业生态效益。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区内耕地面积,积极发挥农业的生态、景观和间隔功能,同时继续在适宜的地区实行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其次,注重产业布局,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农业发展重点为滨湖圩区绿色水稻生产、标准化健康养殖以及无公害水生蔬菜生产等;再次,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提高监管能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健康养殖工程、水体修复和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建设项目,加强农业环境资源监测评估等基础性工作,基本控制农业面源污染[10]。
5 总结
综合以上分析,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屏障,就是维护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使区域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通过本文提出的建设方向,合理规划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屏障,以规避该区域生态系统恶化及社会经济建设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利用自然生态系统自身来优化环境保护,不仅可减少经济投入,也可促进区域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1] 国务院.鄱阳湖湖生态经济区规划[EB/OL].http:// www.gov.en/jrZg/2009-12/16/content-1488908.html,2009.
[2] 潘开文,吴 宁,潘开忠,等.关于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若干问题的探讨[J].生态学报,2004,24 (3):617-629.
[3] 陈美球,刘桃菊,吕添贵,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屏障构建探讨[J].人民长江,2011,11(42):64-67.
[4] 夏本安,王福安,侯方舟.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屏障研究[J].生态学报,2011,32(20):6231-6241.
[5] 吕添贵.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屏障的构建策略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1.
[6] 李 伟.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经济学分析[D].成都:四川大学,2006.
[7] 张晓平,樊 杰.长江上游生态脆弱区生态屏障建设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邵通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3(15):310-314.
[8] 王晓鸿,鄢有帮.山江湖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9] 钟业喜,陆玉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10):1111-1112.
[10]赵志刚,王凯荣,谢小立,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特征及格局研究[J].生态经济.2012,(7): 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