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江苏海洋防灾减灾博物馆教育

2014-04-04张春琳裴军峰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4年6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江苏

张春琳,裴军峰,孙 菲,曹 兵

(国家海洋局南通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南通 226005)

浅谈江苏海洋防灾减灾博物馆教育

张春琳,裴军峰,孙 菲,曹 兵

(国家海洋局南通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南通 226005)

文章通过对江苏海洋防灾减灾教育现状的分析,指出海洋防灾减灾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博物馆应立足自身,以新技术为工具,打造多空间、多方式的海洋防灾减灾知识传播架构,让公众自觉接受并主动参与海洋防灾减灾教育,努力形成江苏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海洋防灾减灾工作的良好局面。

海洋防灾减灾;海洋防灾减灾教育;博物馆教育

江苏省是海洋灾害多发的省份之一。江苏沿海因为其地质、地貌、气候等特征,以及根据其主要致灾因子,主要受到海洋地质灾害(包括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海岸坍塌)、海洋气候灾害 (主要包括台风风暴潮)、海洋生物灾害 (主要包括赤潮)等3种海洋灾害的危害[1]。这些灾害的发生对江苏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及沿海社会的发展有严重危害,这就从客观上表明海洋防灾减灾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博物馆作为各地一种普遍的文化教育设施,形式多样,生动易懂的教育方式,更利于知识的传播,这也是博物馆相对其他教育方式所独具有的特点。据了解,南通市已在海门东灶港建立了海洋防灾减灾博物馆,目前正在布设中。本研究探讨了博物馆教育在江苏海洋防灾减灾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海洋防灾减灾博物馆的教育作用。

1 江苏海洋防灾减灾教育的现状分析

1.1 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公众防灾减灾意识不高

自5·12汶川地震之后,从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 “防灾减灾日”,旨在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在江苏,海洋灾害日趋严重,各级政府也将海洋防灾减灾教育提上日程。每年的 “防灾减灾日”,江苏连云港、盐城、南通等地都会广泛开展海洋防灾减灾知识进校园、进社区等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但这显然还未形成正规常态化的教育体系。而且单纯靠偶尔的宣传教育不能达到灾害教育的目标,公众难以形成普遍性和系统性的防灾减灾意识。

1.2 海洋防灾减灾教育方式略显单一

海洋防灾减灾教育应涵盖灾前教育、灾中教育和灾害教育3个方面的内容[2]。目前江苏海洋防灾减灾教育未能全面涵盖三者。江苏在海洋防灾减灾教育方式上存在忽视灾害技能养成、教学资源欠缺和教学方式呆板等诸多问题。现阶段,江苏地方各级海洋主管部门只注重海洋防灾减灾知识的传播,忽视了海洋防灾减灾的基本技能训练,尤其是未对从事海上作业的人员、沿岸地区与海洋打交道的人员进行灾害技能的培训。

2 海洋防灾减灾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意义

2.1 博物馆教育是江苏海洋防灾减灾教育方式的重要补充,全面提高江苏海洋减灾教育的综合能力

与其他教育方式相比而言,博物馆的教育方式生动形象,有着其他教育方式无法代替的优势,它一方面运用大量的海洋生物标本、海洋仪器设备、模型等实物资料,作用于公众的感官;另一方面利用各种灾害影像、仿真演示、场景复原、历史录音重播、历史新闻纪实、各种灾害讲座和画册宣传等,多感官、多渠道地向公众传播信息。这种教育方式无论从人的生理机制或者认知过程来说,都会使公众感到亲切,易于接受和理解[3],使公众树立起防灾、抗灾、减灾的意识,认识到江苏海洋灾害的严重性和治理的必要性,全面提高江苏海洋减灾教育的综合能力。

2.2 博物馆教育能推动海洋防灾减灾教育的社会化,更好地为江苏社会发展服务

江苏海洋防灾减灾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的对象包括政府各管理部门 (海洋、水利、气象、交通等)、沿海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众等。国际博物馆协会2008年 “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变革和发展。这个主题从更高层次上明确了博物馆的社会责任[4]。而在海洋防灾减灾方面,博物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的收藏、陈列和科研,而是多元化、多功能的文化设施。博物馆教育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和各个阶层,使公众深刻地意识到海洋灾害在现代社会中所造成危害的综合性、广泛性和严重性。如今,博物馆正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努力完善其教育职能,推动海洋防灾减灾教育的社会化,更好地为江苏社会发展服务。

3 如何更好地发挥海洋防灾减灾博物馆的教育作用

3.1 加强自身宣传,扩大影响,增强博物馆教育的参与性

首先应注重博物馆自身的宣传,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增进广大公众与博物馆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广泛互动,这是提高他们接受海洋防灾减灾博物馆这种教育形式的先决条件[5]。其次博物馆应加强与江苏各地各级宣传、教育、海洋部门及新闻媒体的联系,联手建立长期的海洋防灾减灾教育基地,形成对公众进行灾害教育的有效纽带,将海洋防灾减灾博物馆打造成江苏海洋防灾减灾社教中心。

3.2 以实体博物馆、体验式展览为基础平台,以新技术为工具,打造多空间、多方式的知识传播架构

随着江苏社会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时代。海洋防灾减灾博物馆也应与时俱进,走上现代化的探寻之路,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内容、陈展方式、信息技术上的创新和发展,满足公众多元化文化的需求,提升海洋防灾减灾知识传播能力,实现博物馆教育的目标。

3.2.1 让海洋实物资料“说话”

海洋防灾减灾博物馆在收藏大量的海洋生物标本、海洋仪器设备、模型、历史海洋灾害新闻纪实等实物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实现实物资料的社会价值。让大量海洋实物资料 “说话”是博物馆的语言特色。这些海洋实物资料最具有真实感和原始性,具有文字所不能替代的感染力。让实物资料 “说话”能够引起公众共鸣,促使思考,传播海洋防灾减灾知识。

3.2.2 体验式展览呼之欲出

大量的海洋实物资料是防灾减灾知识无声的 “传播者”,而海洋防灾减灾博物馆设立的体验式展览打破了墨守成规的传统展览模式,以更加开放、更具活力、更加新颖的陈展方式来体现博物馆的参与性,实现与公众互动交流的教育平台。如以江苏历史上某个台风灾害为例,将其产生、路径走向、登陆到灾害影响整个过程量身订制,让当时的台风灾害实景还原,使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和融入感,更加的深入人心。又如借助模型、影像等现场模拟演练学习海洋灾害发生过程及如何逃生自救,养成在发生海洋灾害时不害怕的心理素质,培养安全应对能力。通过这种体验式的展览方式,让博物馆与公众产生互动,更能形成生动的参观记忆,强化海洋防灾减灾意识,达到海洋防灾减灾教育的目的。

3.2.3 信息技术成为亮点

移动网络媒体、数字化展示无疑给海洋防灾减灾博物馆展览面貌带来了巨大的改变。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博物馆海洋防灾减灾知识的展示与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将实物展览与新型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公众不仅可以眼看、耳听,而且可以触摸、亲自操作和演练,通过数字影像、互动点播、数字化录音导览机、光碟自动导览系统、多媒体电视等多媒体辅助系统[6],使公众更好地吸收博物馆展示的海洋防灾减灾知识。

4 小结

现阶段,加强海洋防灾减灾教育是提高江苏海洋防灾减灾能力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而海洋防灾减灾博物馆作为面向社会的教育机构,承担着保护江苏海洋文化,宣传海洋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公众海洋防灾减灾意识,并向社会大众传播教育的责任。博物馆应立足自身,打造新技术、新服务模式,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海洋防灾减灾知识,让公众自觉接受并主动参与海洋防灾减灾教育,努力形成江苏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海洋防灾减灾工作的良好局面。

[1] 戴亚南,张鹰.江苏沿海主要海洋灾害影响与调控机制[C]∥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创新与政策导向专辑.2006.

[2] 王鑫.我国防灾减灾教育的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2):249

[3] 单霁翔.关于新时期博物馆功能与职能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2010(4):4-7.

[4] 祁庆国.创意科技助力数字博物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60-65.

[5] 李高遂.博物馆功能的增强与构建和谐社会[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7,3(2).

[6] 邵凤芝.试论博物馆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1):237.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江苏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数读江苏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