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习空间构建探索
——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金海路校区为例
2014-04-04邱钢
邱钢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资产管理处,上海201209)
高校学习空间构建探索
——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金海路校区为例
邱钢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资产管理处,上海201209)
构建学习空间是现代大学的要求。通过对传统学习环境的分析,基于合作性学习理论,提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金海路校区学习环境重构思路,探索传统高校学习空间的构建方法。
学习空间;物理空间形态;构建方法
0 引言
传统大学向现代大学转型,对学习环境提出了新要求。源于西方的学习空间研究和实践方兴未艾,这种基于合作性学习理论的学习环境构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国内大学校园学习环境的改造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合作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相互之间需要互助性学习。何云峰教授[1]在《大学管理者应该怎样构造学习空间》一文中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校必须精心构建学习空间,为学习者之间的互助提供便利和条件。这里的空间既包括物理空间,如教室、房间、桌椅、多媒体设备等,也包括社会空间,如能够互助的同伴或者其他人员,还包括信息空间,如网上讨论园地、电子化信息交流渠道等。这样,从人到物,从实体到虚拟世界,学生便能全方位地获得进入各种学习场所的机会。学习空间的理念要求的是从学习生态视角去全面地重构学校的整体物理形态布局和立体化地搭建学习者的互助互动平台。
从国外的研究看,学习空间通常是指学校的学习环境,包括正式、非正式、和虚拟三种形式,正式的学习空间主要为教室、实验室,非正式学习空间主要为图书馆阅览室、宿舍、校园室外学习区,虚拟学习空间主要为学习软件、在线资源以及交互网站[2]。
本文重点关注传统高校如何进行室内外空间改造,构建适应现代大学要求的学习空间的问题,旨在对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金海路校区学习环境的重构进行思考,探索高校学习空间中物理空间形态的构建方法。
1 传统学习空间的特点与弊端
高校传统的学习空间由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宿舍组成。教学理念决定空间形态,设施配置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
由于传统教学的单向传授模式以及注重学习的私密性,校园空间布局在规划设计时强调功能分区,教学区与生活区分离,教学区内各功能楼要求独立设置,少有联系。教学楼教室、图书馆阅览室需要封闭,实验室关注实验内容,宿舍基本功能为学生生活服务。
而国内高校校舍配置执行的是教育部199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所确定的配置标准,基本校舍分为教学设施和教学辅助设施,生活设施和生活辅助设施,一般有13项内容组成,并作为基本办学条件。
由此,各高校校园规划大同小异,研究型、教学型、应用型高校学习环境雷同,学习空间大多局限在室内。
1.1 室内学习空间设计迎合单向传授教学理念,空间封闭,缺乏灵活性
传统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课堂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要求教学楼独立设置,室内教室空间封闭,独立成室,对应“传授型”授课模式,室内排布均为“秧苗式格局”,教师上课主要方式为口述与板书。教室变化仅在空间容量不同,作大中小教室组合,教学设施配置雷同,课桌、椅等不能灵活布置。教室之外的走廊、连廊、共享空间少有利用。处在这样的空间,学生只能被动学习。
实验实训场所由各类专业实验室、各类教学实践训练室、计算中心、语音室、创新实践基地等组成,各楼各室独立、互不联系。实验室、实训场所室内主要设置准备室和主实验区,专业实验室内少有交流空间,实训室缺少真实场景,教师与学生大多以完成实验课程为目的,多数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因学习环境而未能得到有效激发。
图书馆藏借阅功能分离,阅览室又分成传统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传统阅览室以纸质书籍期刊为主,电子阅览室以网络阅览为主,各功能房间彼此独立,封闭管理。图书馆阅览室易成为自修室,学生亦以独自学习为主。
宿舍多为公寓型,几居室带厅,每室安排4张床位,床铺在上、写字台在下,家具依墙而设,学生背对学习,客厅闲置,仅作储物空间。由于空间狭小,不能围合学习,整体学习氛围稍差。
1.2 室外学习空间缺少人性化学习设施
当前高校大多建有新校区,校园规划呈现低容积率、低密度、多绿化,多广场的特点,普遍重视绿化景观环境建设,室外空间大,绿化景观好。不少高校重视室外学习空间建设,力求把室外学习空间打造成第三学习空间,但总体学习氛围不足。
室外学习空间大多由构筑物组成,为露天设置,易受季节、气候影响,不能全天候使用;学习设施欠缺,除排椅、石阶等,灯光配套、无线网络配套滞后;主题广场少,能让学生自主管理的广场更少,不能吸引学生走到户外。各学习点散落校园,缺乏有机联系,商业配套设施少,学生不能久留。
室内与室外学习空间独立设置,缺少过渡空间衔接。半室外空间连接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缺少这一人性化的过渡空间,物理意义上的学习空间形态缺乏整体感,室外学习空间无法对学生产生持久吸引力。
1.3 信息空间未全面融入物理形态的学习空间
网络构筑了一个开放的虚拟社会,人与人相互交换思想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对现代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高校亦不例外。对学生而言,网络学习是当下的重要手段。高校信息化建设起步早,措施实,信息校园基本成形,但传统高校的信息空间尚未全面融入物理形态的学习空间。
信息空间涵盖网络硬件、交互平台、学习软件、线上学习资源等。当前多数高校的教室、实验室没有完全实现多媒体覆盖;无线网络(Wi-Fi)未实现校园全覆盖,学生免费使用网络受到限制;学习软件覆盖面少;线上学习资源不够丰富,文理资料结构不合理。管理上,教室网络不向学生开放,学生个人电脑无法带入教室参与学习。信息空间的不完善阻碍了现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由此,传统学习空间更强调个性学习、私密学习,空间封闭,不注重交互学习,室内室外几无融合,忽视半室外学习空间的营造,信息空间建设滞后。在传统学习环境下,学生习惯于往返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习惯于独自学习,少有交流与沟通,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学习能力不强。
现代大学合作性学习理论要求学生互助学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学习空间的构建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促进学生特定的学习活动。构建学习空间,是这一理论的要求,也是传统大学向现代大学转型的外在标志。
2 新型学习空间构建的实践探索:以二工大金海路校区为例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金海路新校区选址上海远郊浦东新区曹路镇,建成于2002年。基地南、东各有城市水系秦家港和西横圩沟,北侧为城市道路金海路,西侧为城市新建干道环东二大道之规划500 m绿带。基地地势平坦,边界呈不规则四边形,环境安静,适合作为学校用地。
金海路校区建有教学楼、实验实训楼、图文信息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办公楼、体育馆、食堂、学生公寓、后勤辅助用房、辅助商业设施等10类基本校舍。校园的总体规划布局也有特点,以金海路出入口布置为学校的主要出入口,以实验实训楼作为主入口的对景,通过中央绿地把教学楼、实验实训楼、图文信息中心等有机联系,形成学校空间构图的视觉中心。沿南北轴线方向,东侧依次布置了行政综合楼和教学楼;西北侧则布置了国际交流中心,既利于与外界的联系,又与其他区域适当分隔,强调其开放性。西南则设置图文信息中心,中心广场南侧为实验实训楼;体育中心设置在南侧。生活区位于西横圩沟东侧地块。临河设景观带,环绕校区。
金海路校区学习环境由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宿舍以及室外临河景观学习带组成。室内学习空间主要为教室、实验室、阅览室和寝室,室外学习空间仅有临河学习带,尚无半室外学习空间。学校同样采用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同样存在传统学习空间下的一些弊端。
学校提出由传统大学向现代大学转型,有必要进行新型学习空间构建的实践探索。
鉴于学生对多样学习场所的需求[3],新型学习空间构建应该融合室内学习空间、室外学习空间、半室外学习空间的塑造,使之有机联系成为整体,通过信息空间的植入,营造整体学习氛围,达到何时、何地都能交互学习的目的,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能力。
2.1 室内学习空间塑造
室内学习空间包含教室、实验室、阅览室、宿舍等,其中教室和实验室是正式学习空间,其空间构建尤为重要。
2.1.1 教室学习空间
教室是学习空间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空间构建与教学方式密切相关。澳大利亚费希尔博士把教学方式分为讲授、应用、创造、交互和决策等几类,分析了每种教学方式的基本属性、教学过程、预设行为,并进行空间布局设计。讲授型课堂,适合采用“秧苗式”学习空间;应用型课堂适合采用“对称式”学习空间布局;创新型课堂适合采用“多组圆桌式”学习空间布局;交互型课堂适合采用“圆桌式”学习空间;决策型课堂适合采用“会议式”学习空间布局。因此,高校教室学习空间的构建,应结合教学方法的变化改造不同的学习空间。
金海路校区目前以讲授型教学方式为主,以教师为中心,一对多,单向传递知识,对应的“秧苗式”的布局是适合的,这一教学方法在相当时期内仍将占据主导地位,目前要做的是完善室内多媒体设施的配置,以及这些设备设施使用的便捷性和可靠性。讲授型教学方式可以改进的地方是利用信息技术增加师生互动,当前,金海路校区公共教室的多媒体设施配备齐全,但无线网络尚未对学生免费开放,为方便师生互动,应导入Wi-Fi,鼓励学生上课使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Pad)等设备,通过即时线上资料查询,加深对教师讲授知识的理解,有利学生发现问题,通过提问、质疑等方式使双方迅速进入角色。
在主流教学模式之外,针对学校职业导向高职院校的定位,进行课程改革,探索其他教学方式,目的是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基于合作、问题、实践、探究、个性、对话和网络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4]。由于固有教学方式的束缚,教师和学生都习惯原有模式,所以有必要设立教学方法改革试验区,通过教学环境的变化促使教师尝试其他教学方法,通过不同的学习环境改变学生学习习惯。因此,可对部分公共教室空间布局进行改造,采用“对称式”、“多组圆桌式”、“圆桌式”、“会议式”学习空间布局。
金海路校区国际交流中心楼的公共教室适宜进行此类实践。这里的空间改造并非指教室的建筑尺度变化,而是针对内部空间布局而言。在这个试验区,多样的教学方式将被允许,如协同教学、分组教学、个别辅导等,空间布局以互动空间为理念。在这个空间里,没有传统的黑板、没有主墙面,以围合式空间组合为主要特征,采用多组圆桌、圆桌、会议桌等形式的家具。
此类教室的装备,宜设置可移动课桌椅,以便于自由组合;多媒体设备的配置应该达到生机比1:1,可鼓励学生自带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要配置投影机、交互式白板、打印机、扫描仪等,具备网络接入、Wi-Fi覆盖教室,同时配置教学软件,开放线上学习资源。
2.1.2 实验实训室学习空间
实验室与教室,是高校知识传授体系中重要的空间场所。高职院校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实践场所在校舍规模中占比较高,其学习空间构建同样需要重视。
高校教学实践场所通常表现为公共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学生创新实验室、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等形式。由于学科专业的不同,各实验实训室的差异较大,大至数千平方米的实训中心,小至几十平方米的专业实验室,分布在各学院楼、实验楼和实训基地,装备各不相同,使用频率亦不同。针对不同的实践场所,学习空间的构建也应有所不同。
公共实验室包括基础实验室、语音室、计算中心机房等,面向全校学生,为共享资源,除实验区外,公共实验室的学习空间构建应关注准备室。准备室的功能除实验器具、材料的准备外,还是教师事先为学生讲授、进行实验相关知识教学的场所,空间布局类同于传统教室。重构学习空间,应以学生为中心,可考虑采用应用型教学方式,采取对称式学习空间布局,或借鉴阅览室空间布局,设置书架、资料架,引入讨论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专业实验室的特点为该学科专业专有,专业性强,师生使用时间长,在空间许可的前提下,可按“家”式空间设计,主空间为实验室区,按工艺流程设置,在副空间设置小型活动交流区、休闲书吧区,另独立设置储藏室,专业教师办公场所也可考虑独立设置其中,与主空间融为一体。交流区宜设置投影仪等设备,并实现Wi-Fi覆盖以及线上学习资源开放。设置门禁系统和监控系统,按授权对相关师生开放,实行自主管理模式。这样的空间设计和管理方式可以吸引师生留驻实验室,专注于专业实验,并有助于交流互助。
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的特色,应坚持模拟真实场景,体现“校中厂”特色,以使学生对该专业有感性认识。学习空间的构建主要以完善信息空间为主,并辅以交流讨论空间和机房,设置学生成果展示区域,这些空间应与主实训区紧密相联、就近设置。没有特别安全要求的实训基地应对学生开放。
学生创新实训室是受学生欢迎的场所,学校的职责是完善其基本设施,空间的布置应由学生自主决定,管理由学生自己承担。这样的创新型实践场所应多点分布于各学院,这是高校构建学习空间的一个重要抓手。
2.1.3 图书馆与宿舍学习空间
图书馆与宿舍,是学生课外重要的学习场所。图书馆以其环境和学习资料吸引学生,其空间构建也为各学校关注。目前,“一门进入,资源开放共享”的空间布局占主流。图书馆空间布局以藏借阅三位一体的开放式阅览场所为空间骨架,利用中庭、过道设置固定或移动的桌椅,使其成为可弹性使用的空间。在传统布局中,宜融入服务空间,设置能提供茶、咖啡或西点的小型交互场所,让学生自由出入各阅览室、资料室、研讨室不受阻碍,学习之余能有小憩的地方。
宿舍学习空间的构建应主要体现在信息空间的完善。金海路校区公寓型宿舍的住宿空间狭小,进行学习空间拓展有难度。未来应减低房间内住宿密度,由当前每间房间布置6人或4人,逐步减为4人以下。每户设有进厅,该区域可以进行空间再布局,设置书架,采用讨论式家具进行围合,但受制于空间,可容纳人数较少。在宿舍区覆盖Wi-Fi并免费、放开熄灯管制、开放线上学习资源,或许更为可行,需要管理者转变管理理念。
金海路校区筒子楼式宿舍,宜在公共区域增设接待室和学习自习室,供有需要的学生使用。自习室应具备学习条件,空间布局时考虑必要的餐厨设施与网络设施。
2.2 室外学习空间的构建
现代校园的空间布局要建立各要素间的联系,形成空间秩序[5]。金海路校区建成于2002年,室外学习空间的构建同样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未来改造可考虑“一区一带”建设。
“一区”为中心广场核心区。金海路校区总体布局中,由图书馆、教学楼、实训楼围合而成的中心广场是学校的景观核心区,其尺度巨大,硬地广场、高树、大草坪兼具,但缺少学习设施,又夹杂两条机动车行道,无法留住学生,学生过而不停,无法形成有效的学习空间。其地理位置佳,可以结合半室外空间的塑造进行改造,采用整体的空间塑造、多层次的节点空间塑造、校园细部环境改善等手段[6],将此区域打造成室外学习空间的核心区,让学生愿意停留其中。
该区域的重构,首先要截断车行道,将此区域整体封闭为步行区;对现有硬地广场进行改造,分析现在网络一代学生的心理,其自我表现欲望强烈,借鉴同济大学学生演艺广场的成功经验,可将其改造为下沉式多功能广场,主要具有演艺功能,并配套相关设施,完全由学生自行管理,以此吸引学生关注此区域、喜欢此区域、停驻此区域,凝聚起学生人气。在核心广场外做第二环学习空间,主要配套学习设施,设置露天座椅、坡道石阶、木平台等以方便学生休憩闲坐。第三环学习空间将以半室外空间为主,与教学楼、图书馆、实训楼相依,以宽廊道、玻璃屋等半封闭、封闭空间连绵组成,配以各种桌椅组合,成为学生能真正坐下来学习的地方。三环空间互为交叉,可以避免气候变化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在此区域,灯光设施和网络设施须齐备,Wi-Fi覆盖,由此,可以形成有效的室外学习空间。
“一带”系指临河学习带构建,金海路校区河岸线长达800 m,河道均进行过整治,景色优美,是不可多得的景观资源,原有的部分学习设施均系露天,少有使用价值。学习带的建设宜与商业设施的布点和大学生创业场所设置相结合,引入服务性商业设施诸如餐饮、咖啡、超市等,在带上分散设置,连接半封闭或封闭的连廊和学习屋,此类构筑物以钢木玻璃为主进行构建,力求通透。连廊尺度宜宽大,配置相应桌椅及网络设施,变露天学习为半室内学习,这样的室外空间有可能成为学生留恋的交互型学习场所。
2.3 半室外学习空间营造
半室外空间是一种过渡性空间,旨在建立单体建筑室内空间与周边环境的联系。研究表明,学生习惯或喜欢处于这样的空间开展学习活动,半室外学习空间的营造应与室外空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整合设计[7]。
金海路校区半室外学习空间构建将主要针对教学楼、图书馆、实训楼展开,引入连接空间,将教室、阅览室、实验室等学习空间自然延伸至室外,与室外学习空间融为一体。
依附教学楼的半室外学习空间塑造,宜根据教学楼的布局特点进行。金海路校区半室外学习空间可考虑改造门厅、走道长廊,并在庭院内增设廊道与平台。
门厅、走道是人们从封闭的室内到室外的过渡空间,它除了满足建筑内部交通联系的功能以外,更是人们进行交往的重要场所。从西方的实践来看,教学楼的走廊尺度日趋宽大,成为可弹性使用的空间,设置可分可合、自由组合的桌椅。可对金海路校区教学楼长廊进行适度封闭,变为可全天候使用的学习空间,在过道中设置移动桌椅,使其成为可弹性使用的空间,利用实体墙面空间作为展廊,定期进行主题展览,同时设置信息栏和自主查询设备。庭院空间是改造的重点,在满足消防安全的前提下,在庭院内增设廊道与平台,对接长连廊各处出入口。
针对图书馆、实训楼和中心广场联系更为紧密的布局特点,其半室外空间构建应更注重连接空间[8]的打造,以连廊、平台、木屋、玻璃房、木栈道、水体空间和绿地构建室外过渡空间,力求空间形式多样化[9],并注重空间的生态性[10]。廊道是主干,其空间应具备遮阳避雨的庇护功能,可以停驻学生;廊道可以指引方向,以其通透性和开放性获得与外部空间融为一体的效果;平台是交通连接体,也是校园中师生相遇、停驻的场所,为师生提供交往活动场所;小型玻璃房是半室外学习空间的有机组成,应具备完善的学习设施,提供学生户外交互学习的可能。
半室外学习空间的营造应使连接空间的整体风格与校园的总体风格相协调,保持校园原有空间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3 结语
高校学习空间的构建,需要塑造物理空间和建设信息空间,方法多样。
二工大金海路校区正在规划实践的融合室外、室内、半室外学习空间于一体的新型学习空间建设,针对教室与实践场所学习空间,强调空间布局与教学方式相结合,在尊重当前教学方式和空间布局并保持教学稳定的前提下,对教室的信息空间进行完善,同时进行教学方式改革试验,在部分教室探索学习空间重构,构建灵活、多变、具备支持多种教学方法特质的学习空间以适应未来教学需要。对室外学习空间,主要研究学生心理,提出“以点带面,围绕学生喜欢的户外场所打造学习核心区”的理念,吸引学生走出宿舍,在室外提供完备的生活设施和学习设施留住学生,为交互式学习提供可能。特别重视半室外学习空间的塑造,设想引入连接空间,以连廊、平台、木栈道、玻璃屋、水体空间、绿地、校园元素等构建学习空间,使这些空间具有凝聚力,凸显人性化,让室外校园真正成为第三学习空间。
新型学习空间的构建,将通过教学空间的变化促使教师尝试改变教学方式,通过学习环境的变化,引导学生改变学习习惯,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加快师生角色的变换,支持学生的协作学习,教师不再居于主导地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将得到加强,变独自学习为互助学习;提供学生个性化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新型学习空间的构建,对信息空间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需要由专门机构统筹校园信息化建设,强力推进;对网络硬件、交互平台、学习软件、线上学习资源进行并线建设,在经费上予以倾斜支持。
灵活的教室空间,“家”式的专业实验室,开放的实训场所,一门出入、资源共享的图书馆,秀出自我的广场,教室、阅览室与广场之间连绵长廊,玻璃小屋、坡阶、木道、座椅散落疏林草地,Wi-Fi覆盖整个校园,线上学习资源即时免费使用,这种将室内学习空间、室外学习空间、半室外学习空间有机融合的空间形态,网络技术、信息资源完备的校园空间,是未来金海路校区构建学习空间的选择之一,也是现代大学畅想的学习环境之一。
[1]何云峰.感受现代大学的学习空间[N].上海师大报, 2013-09-30(04).
[2]杨俊峰.国外学习空间研究评述[J].中国电化教育, 2013(06):15-18.
[3]宋培培,郑昆颖.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7(02):180-184
[4]贾长虹,苟爱菊,叶留青.大教育观下学生学习方式多元化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09):53-54.
[5]王伯伟.现代校园的空间秩序与文化理念[J].城市建筑,2008(03):7-8.
[6]何镜堂,王杨,窦建奇.当代大学校园人文环境塑造研究[J].南方建筑,2008(03):4-6.
[7]谢旭东.大学校园室外公共空间的整合设计[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05.
[8]杨希文.大学校园学习空间环境的整合[J].华中建筑, 2007(08):92-112.
[9]赵鑫.大学校园室外学习空间设计探讨[J].美与时代, 2013(08):51-53.
[10]徐文辉.室外“书房营造”——浙江林学院东湖校区图书馆周边绿地的设计[J].中国园林,2008(06):39-41.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Space in University—Case Study of Jinhai Road Campus of 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
QIU Gang
(Offce of Asset Management,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Shanghai 201209,P.R.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space is a requirement of modern university.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some ideas of reconstructing Jinhai Road campus’s learning environment are proposed and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of learning space in traditional universities is explored as well by combining the theory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learning space;physics space form;construction method
TU244.3
B
1001-4543(2014)03-0252-06
2014-06-28
邱钢(1971–),男,上海人,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校园规划、工业与民用建筑。
电子邮箱qiugang@ssp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