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韩国的中国学

2014-04-04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韩国研究

于 微

(华东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部,上海 200241)

一、韩国的中国学研究发展历程

韩国的汉学研究历史可追溯至15世纪朝鲜时期。历经几个世纪,韩国的汉学研究不断发展壮大,逐渐融入韩国本土文化,与韩国本土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发展。20世纪50年代传统汉学研究开始向当代中国学研究转变。

1.韩国的中国学研究初步形成:20世纪50、60年代

20世纪50年代,美苏冷战的国际环境,尤其是朝鲜战争后,中韩两国对立的局面,使韩国的中国学研究发展缓慢。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欧美留学归来的韩国学者,开始提倡中国问题研究。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国访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韩国学者越来越多,在国际社会与其他国家学者广泛的学术交流,促进了韩国的中国学研究进程,还有学者在国外获得了博士学位。一些学者从国外进修回来后,积极推动国内的中国问题研究,并创办了专门的学会和研究机构,著名的高丽大学亚洲研究所就是金俊烨教授于1957年创办的。这一时期,韩国的中国学研究虽仍集中在历史、哲学、文学等人文科学领域,但是也有一部分社会科学成果问世。比如,金相浃的《毛泽东思想》(1964),金河龙的《中国共产党的对外政策路线》(1966),金俊烨的《中国圈的将来》(1967)和《朝鲜战争对中国共产党政治的影响》(1967),这些专著对韩国的中国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韩国的中国学研究快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中韩建交

“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结束冷战的国际环境和‘北方外交’的推进以及金泳三执政时期的国际化战略的推进都带动了韩国地域研究的热潮。”[1]1971年中国加入联合国,中美、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空前提高。这些变化,使韩国更加重视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国内出现很多新的研究机构。许多大学开设了汉语言文学等专业,有的开设了中国学系,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现在。改变了过去通过二手资料进行研究的情况,韩国学者与中国学者有了直接接触,大批优秀研究成果涌现。如,罗昌柱的《毛泽东的生平和斗争》(1981),郑钟旭的《新中国论》(1982),林薰的《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历程》(1983)。

3.韩国的中国学研究新阶段:1992年中韩建交至今

1992年中韩建交以后,韩国中国学的发展也由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①20世纪80、90年代恰逢车柱环教授、金俊烨教授、李炳汉教授等第一代中国学研究专家花甲之年,他们的学生为他们出版纪念论文集祝贺他们在中国学研究方面的成就,丰富了中国学研究成果。②1994年中韩两国签署了文化交流协定,中韩两国的高校之间纷纷建立交流合作关系。“一批批韩国留学生奔向中国大陆,不辞辛苦地学习汉语,锲而不舍地攻读学位。目前,中国东部各省市的大学里差不多都是韩国学生人数在留学生中居首位。”[2]③韩国政府对中国学研究也越来越重视。“2003年6月,韩国总统卢武铉访华前夕,政府公布了‘培养中国问题专家的报告’。报告指出,2004—2008年,韩国要培养22000万名具有理工科和文科专业知识背景、通晓中国问题的学士、硕士和博士,表明了韩国政府在培养中国问题专家上的战略构想。”[3]

二、韩国中国学研究的著名学者及其研究成果

1.许世旭的中国诗歌研究

许世旭(1934—2010),韩国任实人,1960年赴台留学,先后获得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研究所文学硕士和文学博士学位。1968年回国,担任韩国外语大学及高丽大学的中文系教授。还先后担任韩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韩国中语中文学会会长、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研究员、以及复旦大学顾问教授等职,许世旭教授不仅汉语口语水平很高,而且还擅长用汉语进行诗歌和散文创作,通过自己的文学研究为韩中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他1986年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是韩国第一部将中国大陆文学系统介绍到韩国的专著。1992年,他出版了《中国现代诗研究》,该书的研究内容涵盖了20世纪20—70年代许多中国诗歌流派及诗人,并涉及了台湾诗歌的发展情况。“通过两岸的横向对比研究,去寻找汉语诗歌的发展轨迹,是许世旭教授的一个主要的研究方法。”[4]1999年他又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该书将1917—1949年的中国文学创作分成诗、散文、小说、戏曲几个部分,更为客观地论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状况。许世旭教授的中国文学研究成果,堪称海外汉学研究的典范,奠定了他在韩国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

2.车柱环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车柱环教授也是研究中国文学的专家,尤其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方面成就显著。车柱环教授1920年出生于韩国江原道,1948年进入汉城大学文理院攻读中国语文专业,1952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5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留在汉城大学任教,1968年获得汉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20世纪50—70年代,他以燕京学社、台湾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及香港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和教授的身份,先后在哈佛大学从事中国文学研究。还先后在韩国一些汉学主要研究机构担任要职,1971年任韩国中国学会会长,1977年任韩国中语中文学会会长,1979年任汉城大学东亚文化研究所所长,1984年任韩国东方文学比较研究会会长,1986年任韩国道教思想研究会会长等。车柱环教授还是一位多产的学者,1975年以后,他先后发表了《孔子》(1975)、《唐乐研究》(1976)、《韩国道教思想研究》(1978)、《中国词文学论考》(1982)、《中国诗论》(1989)、《追忆岁月》(1994);在此期间还参与编译多部中国著述:《中国新文学评论选》(1976)、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1984)和《中国文史哲论》(1984);另外还发表了《卫风初三篇试论》等100多篇学术论文。学术上的高深造诣,使他获得多项嘉奖,1980年作为独立有功者受到韩国总统表彰,1986年获得国民勋章——冬柏章,1990年获得国家授予的建国勋章爱族章。“始终勤奋而诚实的尽自己的职责;常以谦虚而宽厚的态度对待所有人。”[5]这一座右铭正是对车柱环教授学术品格和成就的最好诠释。

3.闵斗基的中国现代史研究

闵斗基教授1951年考入汉城大学史学系,从事中国史研究,源于他对中国人民赶走帝国主义建立一个独立自主国家倍感钦佩的崇高感情。闵斗基具有非常的学术敏锐性,“最先关注殖民地统治时期所发表的有关20世纪中国的报道和评论文章,这也成为现在韩国中国现代史研究的宝贵资源。他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日帝时代朝鲜人对同时代的关注表现出‘对同样受到帝国主义压迫的殖民地知识分子具有很强的连带感’的看法,由他所开辟的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引起追求学问的脱殖民地化的下一代学者很大的共鸣。”[6]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闵斗基教授将研究重点从清末改革运动转向中华民国史,特别是20年代国民革命史,多次主持与青年学者共同开展的国民革命史研究活动,从而奠定了自己现代史研究的基础。他对中国史的研究有独特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即既不是用西方欧美的近代观点和方法,也不是所谓的阶级斗争的方法,而是依赖史料,从中国内部自身的历史命运着手,认为可以由中国内在的观点,把近代中国当着对象来处理;认为对过去史实的理解和评价,将成为与其此后历史展开有关联的基准,即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来展开研究。”[7]他先后出版了《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国近代史论》《现代中国和中国近代史》《中国国民的分析研究》《辛亥革命》等8部专著和近百篇学术论文。他的许多著作和论文都被译成英文、日文和中文,并被作为哈佛研究中心学者的必读参考书。因此他被世界同行以及韩国学界称为“韩国研究中国史的先驱”“韩国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泰斗”。

4.金俊烨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金俊烨先生是韩国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学者,被称为“韩国费正清”。从1946年开始,金俊烨先生先后在中国重庆、南京求学,直到1949年由于中国内战的扩大,他不得不回到韩国。回国后先在高丽大学担任助教,讲授中国近现代史。金俊烨先生在韩国中国学界的地位不仅仅因为他个人的研究成就,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对中韩学术交流事业所做的贡献,他在韩国中国学会和高丽大学亚洲问题研究所的筹建工作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1955年,金俊烨先生开始在韩国筹建中国学会,历任过学会总干事、副会长、会长等职务,为中国学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57年,他在高丽大学创办了亚洲问题研究所,并先后担任该所评议员、副所长、所长的职务。1982—1985年,金俊烨先生担任高丽大学校长,在任期间他一如既往支持中国学研究。在几十年的中国历史研究中,金俊烨先生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其著作 《中国共产党史》(1958)、《中国现代史》(1963)、《中国近代史》(增补版,1967)、《孙文、胡适》(1968)、《中共和亚洲》(1979)、《我的长征》(1995)以及《我与中国》(1997)等均在学界受到高度评价。

5.宋荣培的中国古典哲学研究

宋荣培教授是韩国中国哲学研究的著名学者,曾任首尔大学哲学系教授、韩国哲学研究会副会长、韩国东洋哲学会副会长等职务。他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研究,著有《中国社会思想史》(1986、2003)、《诸子百家之思想》(1994)、《韩国儒学与理气哲学》(2000)、《孔子之哲学》等专著,发表过《墨子的平等博爱和主体的实践论》《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及儒家的本体论起源》等论文。宋荣培教授认为从哲学的角度去认识现代中国是十分必要的,这一观点在他的代表作《中国社会思想史》中有全面阐述,他通过“研究中国的儒家思想、儒家社会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化问题,试图阐明现代中国革命过程中独特的‘中国革命之路’。”[8]他以翔实的史料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开拓出自己的学术风格,在韩国中国学界有很大的影响。

三、韩国的中国学主要研究机构

1.韩国中国学会

韩国的中国学会是1955年5月由研究中国哲学的李相殷,研究中国文学的车柱环,研究中国历史的金俊烨等学者发起创立的。“建会目的在于:①筹办中国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学术报告会;②出版有关中国学的学报和专门刊物;③为会员的学术研究提供资料;④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研究中国学的学术机构进行交流和加强联系,介绍并研究中国的学术和文化。”[9]创建初期,学会成员只有21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中国学的学者,今天会员人数已经发展到1300多人,成为韩国研究中国问题的最大学会。韩国中国学会出版会刊《中国学报》,2000年,又创办《国际中国学研究》杂志。学会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历史、哲学、语言、文学、政治、经济、美术等各方面,是韩国目前中国问题研究最有代表性的综合性团体。该学会还在重视进行自身建设的同时,非常关心及支持中国的韩国学研究。1992年以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辽宁大学、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大学和东南大学等8所高等院校先后成立了韩国学研究所。中国学会自成立以来,先后举办20多次韩国中国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广泛的学术交流提高了韩国中国学的研究水平。可以说,韩国中国学会对中国学在韩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高丽大学亚洲问题研究所

高丽大学亚洲问题研究所(“亚研”)1957年6月成立,它最主要的研究课题是现代中国和朝鲜,定期出版刊物《亚细亚研究》,并推出《共产圈丛书》等著作。亚研之所以能成为今天这样一个世界知名的研究所,金俊烨先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在其担任所长时,经过三年的努力,为研究所争取到美国福特基金会的研究经费,仅第一笔资助金就高达285 000美元,为亚研的日后发展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有这项基金做基础,亚研推进了《旧韩国外交丛书》的整理出版。1965年又举办了以“亚洲现代化问题”为主题的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受到国内外关注。1970年以后多次举办朝鲜半岛统一问题半岛国际学术会议,这些有影响的学术活动使亚研始终走在韩国学术界前头,成为国内各研究所的榜样。许多外国学者甚至不知道有高丽大学,但知道有亚研。足以证明亚洲问题研究所在韩国的中国学研究领域的地位。

3.汉城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

汉城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以汉城大学东洋史系为研究基地,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历史,研究重点是中国近现代史。成立初期,该中心只有一位教授和一位青年教师,20世纪90年代已拥有六七位教授,并培养出10多名博士研究生,学术研究队伍日益壮大。在发展自身研究力量的同时,该中心还请闵斗基等其他大学的知名教授作为特邀专家,充实自己的力量,并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专著。这样一个庞大规模并且有发展潜力的研究机构,与欧美等国的中国学研究机构也是不分上下的。

韩国的中国学研究发展水平虽然仍然无法与美国、欧洲、日本这样的国际中国学研究主要阵地相比较,但是它在短短的50多年中取得的成就是必须予以肯定的。韩国的中国学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由于历史上经历的日据时期,研究立场和角度多少会受到日本的中国学研究之影响。韩国与中国在历史和地缘上都有着深厚的联系,如果能在中国学研究中把握住这个优势,凸显这一特点,相信未来韩国的中国学研究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1]康埈荣.韩国的中国学研究趋势和展望[J].当代文艺理论与思潮新探索,2012(1):127-132.

[2]赵杰.韩国的汉语热[J].当代韩国,1998(1):51-55.

[3]何培忠.当代国外中国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461.

[4]熊辉.许世旭的汉语诗学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4-29,191.

[5]沈仪琳.车柱环:精通中国文学的汉学家[J].当代韩国,1995(3):79-80.

[6]白永瑞.韩国的中国认识与中国现代史研究[J].近代韩国,2011(2):143-156.

[7]谢俊美.韩国中国学和闵斗基的中国史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5):82.

[8]吴原元.当代韩国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J].黑龙江史志,2008(16):134-135.

[9]郑成宏.韩国中国学会简介[J].国外社会科学,2003(4):74.

猜你喜欢

韩国研究
韩国“第一步”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聚焦韩国大选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韩国进入共享出行时代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在韩国走马观花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