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党史札记》系列看龚育之的中共历史观

2014-04-04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札记实事求是立场

师 吉 金

(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00)

从《党史札记》系列看龚育之的中共历史观

师 吉 金

(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00)

介绍了中共历史学家龚育之的中共历史观,认为龚育之的历史观体现在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党的立场与科学立场的统一,中共历史研究队伍要加强理论修养,开展正确的学术批评等方面。这些理论对于深化中共历史研究有重要意义。

《党史札记》;龚育之;中共历史观

作为中共历史学家,龚育之有令人信服的中共历史学研究成果和使人称道的中共历史观。本文主要从《党史札记》系列即《党史札记》《党史札记二集》《党史札记末编》分析龚育之的中共历史观。

一、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龚育之中共历史观最主要、最基本的观点。他的中共历史观的其他方面,都以实事求是为根据;他所有的中共历史研究成果,都体现着实事求是。

龚育之从学科属性上阐明了中共历史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他明确指出:“历史是一门科学,历史科学的第一原则是忠实于历史事实。”[1]305-306这是从历史学的高度来说明实事求是在历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个基础上,龚育之认为:“党史学是一门历史科学。”[2]103因此,中共历史研究必须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唯其实事求是,才能揭示和再现历史的真实。唯其实事求是,才能在尊重党的历史决议的基础上研究党史,写出自己的见解,写出自己的真知,写出自己的真心话。唯其实事求是,才能写出站得住、推不倒、传得久的历史著作。”[1]61

龚育之不但从学科的属性上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而且在中共历史的研究中坚持这一原则。在龚育之的著作中,无论是对历史事实的阐述,对中共历史人物的评价,还是对理论成果的分析,都体现了实事求是。他在谈到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时,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的说来,这是一个不断探索、反复探索的过程,“毛泽东也好、邓小平也好,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代表人物,都有一个面对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挫折乃至失败,要寻找新出路,才催生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的过程”[2]63。他认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探索中的失误。当然,这是党的历史决议、党的领导人所阐述的。尤其值得提出的是,他把民主革命时期的“左”倾和右倾错误的出现,也放在探索的视野中去考虑。“陈独秀,就其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这段时间来说,有重大贡献,又有严重错误,无论是其贡献还是其失误,难道不是都属于探索的过程吗?更不必说以后的三次‘左’倾错误了。”[2]62在阐述“探索”观点的同时,龚育之还提出:“注意在讲‘探索’的时候,不要使它成为替历史错误作曲意回护。”[3]这种研究思路可以启发中共历史的研究者如何更全面的、更实事求是地分析和阐述历史。当然,对于民主革命时期的三次“左”的错误是不是属于“探索”的问题,学术界的观点并不一致。但是,龚育之毕竟提出了一个学术研究的思路。

二、 与时俱进

在中共历史学界,龚育之是较早的使用与时俱进这一概念的学者,也是较多强调与时俱进的学者之一。

在中共历史研究中为什么必须与时俱进呢?因为历史虽然是已经凝固了的客观事实,是不会再发生变化的,但对历史的研究却不是如此。因为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新材料的出现、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深化的。“从现在看历史,较之于从当时看历史、从过去看历史,必定有新的高度、新的认识、新的领悟,就需要新的修订、新的补充、新的著作。”[1]155这就要求历史的研究者不断地与时俱进。龚育之在谈及历史研究、理论研究时说:“理论要与时俱进,纪念历史事件,回顾历史进程,也要立足今天,与时俱进。就是说,要前进到现实的高度来总结过去的历史。”[1]4对于中共历史研究来说,除了历史研究的一般情况外,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以来,不断解放思想,总结自身发展中的经验教训,这为中共历史研究者的研究提供了指导原则。在读中央文献研究室撰写的《毛泽东传(一九四九——一九七六)》时,龚育之指出:“在思想不断解放的同时,人们的视野不断开阔,人们的视角不断更新,历史的真相不断澄清,历史的档案不断解密,国内外研究不断交流,这些都不能不继续推动对建国以来二十七年历史和毛泽东历史的更深入的研究。”[1]314

与时俱进必然要进行创新。读过龚育之论著的人都能体会到蕴含其中的创新精神。龚育之在《党史著述中的十个关系》中提出:“对党史的研究总在前进,总有新的观点提出。写一部书,总要有新观点,才显出新水平。”[4]87对于文章,他更强调创新。并且,他对理论创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理论创新不仅仅在语言表达、提法变化和词藻装潢上,主要不在这些方面,而是在实质上,在政治的和理论的现实针对性上,在它对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所发生的影响上。”[1]209对于党史研究者尤其是党史研究的后学者来说,这种观点有重要的、直接的指导意义。

龚育之强调创新要符合历史事实。检验能不能称之为创新的标准是实践,创新的理论是从实践中来的,是在实践中接受检验被证明是正确的。“从头脑发热凭空而来的,在实践中被证明是错误的东西,不属于创造性发展。”[2]66在龚育之的中共历史研究中,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理论观点和成果。石仲泉对龚育之所提的一些新观点举例说:“如在1990年就讲毛泽东的“主义譬如一面旗帜”的思想,此后该语成为被广泛引用的名句,旗帜问题成为宣传的主旋律;1992年,首次提出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和在武(昌)、深(圳)、珠(海)、沪(上海)等地视察的‘南方谈话’,是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思想的两个宣言书,随后为社会广泛采用;1993年,率先提出20世纪中华民族有三大历史伟人的观点,迅即形成全党共识;此外还提出科学思想是第一精神力量;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定义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概括’等,都为学界所认可。”[5]

三、 坚持党的立场与科学的立场的统一

这是中共历史研究中不能避开的问题,也是中共历史研究中必须坚持的原则。之所以这样,主要是由于中共历史学是政治性很强、党性很强的历史学科。正由于此,龚育之才强调这一点。“学习和研究党史,必须把党性和科学性统一起来。”[1]27他还指出:“党性包含相互关联的两层含义。一层是党的组织纪律,即遵守决议,服从中央;一层是党的思想路线,即实事求是、尊重实践。”[1]27他认为:“党性和科学性从根本上说是统一的,或者应该是能够求得统一的。所以,党史科学中的观点,归根到底,还是要经受历史的检验、事实的检验。”[2]103-104这就是说,党性和科学性最终要统一到实事求是上来。

站在党的立场上,是中共历史研究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也是中共历史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这是由中共党史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站在科学的立场确是任何学科的研究都应遵循的原则。龚育之在主持《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卷的编写时,提出:“站在党的立场,就是遵循党的基本理论的指导,就是遵循历史决议和《邓小平文选》关于党的历史的论述的指导。”[6]“站在党的立场,就是要做到三个遵循:遵循党的基本理论、遵循党的决议、遵循历史事实,把这三者统一起来。”[4]84这三个遵循,确实是提出了研究中共党史的关键所在。

党的立场与科学的立场的统一,体现在中共历史研究的各个方面。龚育之提出的《党史著述中的十个关系》[4]84-87,除了第一个关系即党的立场上写历史与站在科学的立场写历史提出了问题外,其余的九个关系,即按照历史原貌写历史和站在时代高度写历史的统一,写党的历史和写人民的历史、国家的历史的统一,写党领导人民进行政治斗争的历史和写党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历史的统一,在概括史学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写历史和力求有新的发现、新的论述写历史的统一,用广角镜头写历史与用特写镜头写历史的统一,叙述历史与议论历史的统一,观察国内与观察世界的统一,写成绩与写失误的关系,写新观点与写成熟的观点的关系,都是对党的立场和科学立场相统一的体现。

四、 中共历史研究队伍要加强理论修养

缺乏理论深度,是中共历史研究存在的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也是制约深化中共历史研究的症结之一。包括龚育之在内的一些专家学者注意到了这种状况,并提出要下大力气解决这个问题。龚育之对理论界的情况作了分析:我们许多理论工作者,对马列著作很熟悉,对毛泽东著作很熟悉,这很好,很重要;但是,这还不够,还需要以很大的热情和虚心的态度去了解和熟悉《邓小平文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有一些理论工作者,特别是年轻的同志,对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也不大熟悉,这就需要在学习邓小平著作的同时,结合着选读马列和毛泽东的著作。“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通起来,把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结合起来,把‘老祖宗’和‘新境界’连接起来。”[7]

张静如教授多次倡导加强理论研究,认为如果不改变理论性弱的缺点,学科发展就会受到限制。“结果,搞理论的人如龚育之、石仲泉等,一步入党史界,写出的文章的水平,就是搞了多年党史的人也赶不上。”[8]对此,龚育之说过:“龚育之不足为法。但党史研究者要加强理论研究的道理,的确是中肯的。效法乎上,仅得乎中,效法乎中,仅得乎下。所以,要效法上游,效法大家。党史大家,一个胡乔木,一个胡绳,都是理论家兼而为史学家,而且都是诗人和文章家。现在许多同志(包括我在内)写党史研究文章,理论不足,文采也不足。”[1]57怎样看待龚育之的这段话?我以为,在这段话中,龚育之的中心意思是重视和加强党史研究者的理论素养。和胡乔木、胡绳比,“龚育之不足为法”。但是对于中共历史研究队伍中的许多人,尤其是对后学者来说,固然应该认真效法胡乔木、胡绳;但同时,也应该认真效法龚育之等中共历史学者。

龚育之在《关于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文献》中提出,加强理论素养,学习理论,主要是学习原始文献,“学习原著为主,其次是学习论述邓小平理论的中央文件……再次才是各种学习纲要和教材。[4]210如果不仅仅局限在学习邓小平理论,而是扩大到中共历史研究者学习理论的话,那么根据龚育之的论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学习理论首要的和主要的是学习原著,其次是中央有关的文件,再其次是各种纲要和阐释行的教材。这是讲的学什么。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在学习理论时应该注意什么的问题。龚育之在《关于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要求》中提出了十个方面,就是:旗帜问题、百年历史、两次飞跃、三大考验、世界眼光、科学体系、一脉相承、学风问题、面向未来、个人风格。这当然是指学习邓小平理论。扩大到学习中共历史研究者学习理论,这十点也是适用的。尤其是龚育之阐述问题的思路,更值得我们注意。

五、 开展正确的学术批评

学术批评是学术发展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中共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也需要学术批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需要学术批评。龚育之一直把学术批评看作推动学术发展、完善学术成果内容的重要力量。他说过:“大家都讲的话不能没有,但是,如果都是共同的话,没有自己的新话,岂不倒人胃口?既是新话,难免就会有不同的意见,这不要紧,正是在百家争鸣、相互切磋中各抒己见,才能使正确的新话为大家所确认,不完备的新话为大家所补充,不正确的新话为大家所淘汰。”[1]161

但是,中共历史学科政治性强、党性强的特点,又使得这一学科的学术批评不容易进行,或者说,不容易科学进行。这就要求中共历史研究者重视这一问题。尤其是中共历史研究的学者、大家,在这方面多做工作,做好工作,既要身体力行的做党史学科的学术批评,也要鼓励年轻的党史研究者进行学术批评。尤其是对涉及到自己的学术成果,更应当允许批评。对于正确的批评,要虚心接受。龚育之既是这样认识的,也是这样实践的。

张静如主编的《中共党史学史》出版后,他的博士生对书中有的观点和史料分析有不同意见,因此写文章进行商榷。有的老师认为学生不应该批评老师。张老师把这件事写在《静如文存》的“评文记事”中。针对这件事,龚育之说:“提倡不同看法的讨论,学术界才能有生气。学生不但可以批评老师,而且应该勇于批评老师。如果学生对老师只说学习,只说领会,而没有不同的意见,没有自己的意见,这样的学生怎能青出于蓝?不是太没有出息了吗?当然,不是为批评而批评,为立异而立异,应该是确有研究心得的批评和立异。”[1]56这显示了一个学者、大家提携后学的宽阔学术胸襟。

龚育之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程中原在《长存心中的感念》一文中,提到的一件事,很能说明龚育之对学术批评的态度。夏杏珍在《毛泽东的左眼手术与〈创业〉批示》一文中,说明了当时报刊杂志上所说的毛泽东对《创业》批示中的一句话,即“不利于调整党内文艺政策”,为“不利于调整党的文艺政策”之误。不久,龚育之就在《读书》杂志发表《以小识大》一组文章中,坦率承认是他搞错了。“我们被龚育之的谦虚坦诚深深感动。因为关于《创业》批示的评价文章并不是他写的,他却主动出来承担责任,作自我批评,真正展现了学者之风,君子之度。”[9]

在中共历史研究日趋深入、但中共历史学理论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引起重视的今天,认真研究龚育之的中共历史学理论,对于进一步深化中共历史研究、促进中共历史学研究的长久繁荣,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1] 龚育之. 党史札记二集[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4.

[2] 龚育之. 党史札记末编[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8.

[3] 《走近龚育之》编辑组. 走近龚育之[M].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10:265.

[4] 龚育之. 党史札记[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5] 中央文献出版社. 怀念龚育之[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7:36-37.

[6] 龚育之. 龚育之论中共党史:上[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9:426.

[7] 龚育之自选集[M]. 北京:学习出版社, 2002:269.

[8] 张静如. 静如文存:下卷[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669.

[9] 程中原. 长存心中的感念[J]. 百年潮, 2009(11):43.

【责任编辑张耀华】

GongYuzhi’sHistoricalOutlook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fromTheSketchBookofParty’sHistory

ShiJijin

(Marxism College,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121000, China)

As a historia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Gong Yuzhi’s historical outlook of CPC is introduced. His historical views of CPC reflects in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keeping up with the times, sticking to the consistency of Party’s stance and scientific stance, enforcing the theoretical cultivation of research team of China’s history, launching correct academic criticism and so on. All of these theories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to deepen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SketchBookofParty’sHistory; Gong Yuzhi; historical outlook of the CPC

2013-08-21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立项(12JD710053)。

师吉金(1962-),男,山东济南人,渤海大学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2095-5464(2014)02-0157-04

D 61

: A

猜你喜欢

札记实事求是立场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护理札记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韶关札记
武术研究的立场
叩问 轻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札记
扬 善
“实事求是”定乾坤
旅日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