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影响河南省小麦育种发展方向的问题及对策

2014-04-04

河南科技 2014年16期
关键词:品系新品种病害

陈 莹

(河南省中牟县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河南 郑州 451450)

河南省是小麦种植大省,无论是种植面积、总产量,还是商品量都位居全国首位。 我省是粮食生产重要基地,但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作物种植面积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而粮食的需求量却日益加大,由此而形成了生产与需求的矛盾。 这就迫切需要在小麦种植品种和栽培管理上加大科技研究投入,提高单位亩产,实现高产目标。

1 育种目标与小麦生产的关系分析

我省小麦产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首位。 2012年夏收阶段,我省小麦种植面积为532.3 万hm2, 单产平均值达到5 865kg/hm2,如果除去岗坡地、滩地、旱地等低产区的影响,具有水浇地条件的区块平均亩产达到7 500kg/hm2以上,达到9 000kg/hm2的麦田也相当普遍,特别是高产区小麦亩产超过9 750kg/hm2。这些产量目标的实现主要是依靠新品种的培养和管理,也就是说,在一定单位面积穗数的基础上,依靠提高单穗质量(穗粒数×千粒重)来实现。 从近五年我省小麦区域试验中,前3 位参试品系的产量构成表来看,各品系平均每公顷穗数达600 万,穗粒数达35粒左右,千粒重达到45g,由此得出理论产量指标可以达到9 450kg/hm2左右。结合我省小麦生产实际,从主导品种的产量结构和高产区创建情况来分析,如郑麦366、矮抗58、新麦18、新麦20 等品系的理想产量三要素构成指标为: 穗数600 万-675 万穗/hm2,穗粒数35 粒以上,千粒重预估在45-50g。

我省小麦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从近年来机收面积来看,几乎实现了全覆盖。而提高机收水平的关键是规避小麦倒伏问题,各类小麦品系对气候、土壤、抗倒性能的要求不同。 如为了防范倒伏问题,从植株高度上进行适当降低,但是也不能过度降低,植株过低将会影响冠层结构,也对通风透光及光合作用造成影响, 势必会导致小麦营养体不足, 影响单位产量和籽粒质量。 在高产试验区域,在小麦栽培管理上要具有一定的简化性。特别是在农村劳动力相对缺乏的条件下, 在追求农业生产高效进程中, 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开发, 要与小麦田间管理实际相适应,需要有序落实简化性、粗放性的种植栽培技术。 同时,除了使用农药化肥来提高小麦单产量外, 还需要对小麦品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适播期的选择要尽量延长,既要满足早播无冻害,又要避免晚播不减产;二是在播量控制上要有弹性,各小麦品系要具有较高的分蘖能力和成穗率,并保持在不同栽培条件下能够具有一定的适应调节空间。

2 影响小麦育种目标的因素

2.1 气候特征对育种目标的影响

从我省近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来看, 在2008年和2010年,我省发生的严重干旱给小麦生长带来重要影响,特别是部分地区出现的耐旱性不足的死苗现象,引起了各级政府的关注。这种气候变化提醒我们,对抗旱品种的培育,不仅是丘陵旱地小麦种植的研究方向, 也是防范特殊旱情, 确保小麦高产的必然需要。 温度成为变化较快的影响因素,特别是近年来出现倒春寒问题,冬季温度偏高,小麦长势旺盛,而冬春又温度骤降,给小麦的危害较大,由此带来的减产减收问题更为严峻。 为此,在小麦品系繁育上,要避免春季发育过早,确保植株根系功能,增强对倒春寒的防御能力,以半冬性小麦品种繁育为主,弱春性为辅。

2.2 病害优势转化对育种目标的影响

从我省小麦病虫害危害因素来看,白粉病、条锈病是防范的重点, 而从近十年病害统计来看, 这两种病害的发生范围较小,其原因归结于:一是在小麦品种的种植上普遍加大了对病虫害的防治力度;二是在小麦主导品种的选择上,强化了对常见病虫害的抗性;三是在防范常见病虫害上,国家也投入了资金和人力,优化了防治方法,提高了防治效果。 而在次要病害的防范上,如纹枯病、全蚀病和赤霉病等危害更为严重,其原因,一是对推广新品种的高抗性研究不足; 二是其发病特点是一旦发生难以补救,特别是赤霉病的季节性危害更重,农民对其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还没有普遍掌握。 而纹枯病和全蚀病以土壤传播为主,特别是秸秆还田的普及,使此类病害有加重趋势。 因此,从防治时间、防范技术上要给予足够重视,而对于小麦育种工作来说,更应该将纹枯病和全蚀病作为主攻目标,加强研究,提高小麦新品种的抗病性。

3 加强配套和辅助性研究,促进小麦育种适应性

随着国家科研项目重点资助方向的调整和改变,加大对小麦育种渠道的改善,尤其是加强基础理论和前瞻性研究,如对小麦生理生化机制以及基因和蛋白质功能组学等方面的研究,切实通过分析小麦生长、发育规律来提高育种效率。 同时,避免小麦育种“急功近利”现象,强化对育种单位技术创新管理,避免只做材料交换、收集、整理工作,而应该从产量潜力和抗性领域,借助遗传背景和基因组合来实现超级小麦品种的培育。 在小麦育种配套栽培技术上,积极确立“育、繁、推一体化”目标,在小麦栽培管理技术上拓展研究领域,并明确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栽培管理方案,以实现对新品种推广过程的修改、补充和完善,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品种的增产效果。

4 结语

总之,在小麦育种手段和方向研究过程中,要避免常规育种的不足,引进科技手段,从温室或异地上缩短育种年限,加强早代品质分析对品质进行定向改良, 注重对基础研究及种质创新方面的投入,从而提高育种效率。

[1]李振声.我国小麦育种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0,12(2):1-4.

[2]赵献林,雷振生,吴政卿.河南省小麦栽培管理中常见问题透析[J].河南农业科学,2009(11):51-53.

猜你喜欢

品系新品种病害
青菜新品种介绍
早春养羊需防六大病害
小麦常见三种病害咋防治
葡萄病害周年防治历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果树休眠期咋防病害
几个杏新品种介绍
4个地被菊新品系对湿热胁迫的耐受性研究
山东地区茶用元宝枫品系的比较与筛选
陆川油茶优良砧木品系的初步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