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班级建设管理的新模式
2014-04-04李娟婷
李娟婷,王 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北京 100070)
一、发挥班主任队伍力量为基础
1.建立专业教师班主任队伍
学校辅导员履行着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主要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进行辅导和指引。然而年级的辅导员管理年级所有同学的日常事务和思想教育工作,在人数较多的学院并不能保证辅导员的配备与学生人数规定的配比,并不能实时把握住每一名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班级管理应充分依靠和发挥班主任队伍的力量。
为了帮助学生在其专业上的发展,班主任队伍应该多加入专业教师的血液,将专业教师纳入学生管理的一线。专业教师具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对于本学科有深度的了解,对于专业的前沿发展有更新的认识,专业教师能从专业的视角对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在本专业进行学习,有效引导学生在本专业上有更好发展。如此看来,专业背景的教师比一般教师在担任班主任上有更天然的优势,专业教师不仅仅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帮助学生,同时还可以在专业方面帮助同学们答疑解惑。
2.创建全员育人的教育氛围
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现在教育提出培养学生的目标。新生入校后应该实行专业辅导员、专业教师班主任、专家教授、班导生共同管理的模式,将学校全部的资源尽可能多用于每一位学生,积极创造全员育人的氛围,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充分辅导学生成长成才。
3.树立良好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通过影响班级成员的价值信念系统而对班级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班级应该合理利用文化的作用,使班级所有学生接受一种共同的价值信念系统,使班级成员的行为发生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改变。而这种班级文化的树立应该依靠于班主任、班导生和班级干部恰当地引导。班级文化应该是班级成员在班级生活和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被彼此认可的行为方式和价值理念,也可以说是一种班级氛围,是班级学生都能够遵守的信念。在班级管理团队的共同引导下,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形成班级认同感;建立班级制度文化,合理建立班规,正确引导思想价值观;打造响亮的班级口号等方法营造出一种符合班级学生特点,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杨芝,黄明山 (2005)[1]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班级集体归属感普遍不高,大学班级缺乏较强的凝聚力。而良好班级文化的树立可以培养班级同学的归属感,提高班级凝聚力。
二、推行班导生管理模式为特色
1.创新型班导生管理制度
班导生管理制度是近几年开始推行的创新型班级管理模式,实践证明在这种模式运行了几年后,班导生管理制度是更易于当代大学生接受的班级管理模式。所谓班导生管理制度,是从由高年级中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担任班导生一职,协助班主任共同管理班级。
2.班导生管理模式的优势
班导生具有三重身份,使班导生管理模式具有天然的优势。班导生即是学生,又是学长或学姐,还身为班级管理者。正是因为其具有多重身份,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更易于贴近大学生,更能迅速地与学生建立起信任的桥梁,更能从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出发,更能理解其行为方式,从而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去达到管理班级的目的。同时班导生与班主任之间的配合管理,能够优势互补。班导生可以更为柔性化的管理,而具有专业知识的班主任又能从更为专业的角度去引导学生。班导生不仅仅是班主任的管理助手,学生信赖的朋友,更能作为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以学生更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成长。
三、协同宿舍有效管理为辅助
1.大学生宿舍现状
大学生受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优越的家庭经济条件和“4-2-1”家庭结构,以及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矛盾性和多样性特点的影响,在宿舍中会发生网络文化盛行宿舍生活、“4-2-1”家庭结构给宿舍生活带来重重矛盾、个性张扬致使宿舍包容合作精神相对欠缺等现象。宿舍如果没有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文化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心里健康、生活状态以及学习效果。大学生视野相对开阔但缺失信仰,他们思想更为开放、早熟。与此同时,也会有一些负面影响,面对信息量爆炸的时代,他们缺乏成熟的判断能力,因此容易受到错误的引导。
由于大学生基本上以独生子女较多,喜欢标新立异,与他人分享的意识比较薄弱,而自我意识感强烈,团队合作能力差,导致宿舍成员间攀比更多,缺乏包容,遇到事情不会妥善解决,引发宿舍矛盾,严重者无法共同生活。
2.加强学生宿舍管理
班主任、班导生或宿舍管理部门,应走入学生宿舍,从学生生活居住的环境作为基础抓手,营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建立积极勤奋的宿舍文化,以促进宿舍成员共同努力,帮助学生更好成长。加强大学生宿舍管理建设势在必行。
学生宿舍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宿舍文化又是重中之重。洪满春 (2011)[2]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引导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宿舍文化精神,用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以此主导宿舍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可以加强校园网的规范管理和充分利用,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引导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交流的空间,尝试在宿舍楼内建立公共活动空间,例如健身室、报刊阅览室等,定期组织活动。学生党支部也可以走入宿舍,在宿舍楼内定期组织学习活动。以上宿舍管理的部分利于学生形成合作的氛围,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薄弱的现状,同时对学生塑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兴趣,价值取向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实行精细化班级管理为保障
1.建立有效考核机制
赵成根 (2013)[3]认为班级管理如果没有科学化的量化考核机制,无法到达有效管理的目标,在调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上也不存在激励,会打消其积极性。要对班级进行规范化管理,首先要制定和建立一套有效的考核机制,客观公平公正考核班级和班主任。根据学校和学院具体情况,制定例如《班级考核办法》、《优秀班主任考核办法》、《卓越新生学风班评选办法》、《优秀班集体评选办法》等量化考评制度。《卓越新生学风班评选办法》、《优秀班集体评选办法》将综合考核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课出勤情况、晚自习情况、班风学分、思想政治品德、班级活动、文体竞赛等方面。《优秀班主任考核办法》将从班主任个人教学成绩、班级学生的综合成绩、班级学生参加各项活动的情况、班风学分等方面考评。考核机制可以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班主任,都可以使其的管理在规范的制度下进行。
2.建立新媒体网上交流平台
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更强,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学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资源,搭建氛围良好的虚拟交流区。例如微信、微博、QQ、飞信、校内网站等,可以快速建立班级沟通平台。通过网上交流平台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班级学生可以良好互动交流,增强班级同学的凝聚力。同时班主任、班导生、专业教师等也可以加入微信群、QQ群等班级网络交流群和同学们实时互动,是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快速有效的方式,同时也可以和学生快速建立感情。
3.开展卓越评优活动
班级管理中应该有效应用激励的管理方法,将激励理论应用于日常班级管理实践中,合理运用激励策略,提高大学班级的管理工作水平。
大学班级作为特殊的组织,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班级中每名大学生的成长。靳云全和陈璟 (2005)[4]认为只有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整个班级的每名学生都能够相互鼓励与竞争、共同进步,才能发挥出每名学生最大的潜力。适当采取目标激励法、榜样激励法、情感激励法可以更为有效的进行班级管理。
合理设定一些评选办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例如评选优秀的班主任、优秀班集体、优秀个人等,评选办法中要设定较高的评选条件,从班主任开始到学生强化评优争先的概念,促使班主任和学生共同努力。这里就应用到目标激励的方法,对整个班级设定一个目标,可以激励班级内的所有个体营造一个勤奋好学、积极勤奋、互帮互助的氛围。榜样激励法也在此得到了应用,实践和理论都证明,班级中的榜样对其他个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班级中的优秀学生,榜样的力量可以感染周边的同学,发挥榜样的引导作用。榜样同样也具有感染作用,感染到周围同学去模仿学习,最终形成班级良好的班风。建议评优活动后举办颁奖典礼,在典礼上分享成功,交流经验,展示优秀风貌,激励他人学习,感染所有学生。
[1]杨芝,黄明山.大学班级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9(4).
[2]洪满春.“90”后大学生宿舍文化现状及其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5).
[3]赵成根.班级建设中的精细化管理[Z].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科研成果集,2013.
[4]靳云全,陈璟.激励在大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