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与专利关系研究综述
2014-04-04舒辉,刘芸
舒 辉,刘 芸
(江西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77)
一、引言
随着技术复杂程度的增加和创新周期的缩短,创新方式的选择将直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优劣及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专利作为传统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延续和发展,已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实现企业甚至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自主创新的关键是由技术到新产品的商业化,专利是人们对创造性脑力劳动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利,企业自主创新与专利存在着某种联动性关系,自主创新需要专利的保护,专利的发展也要靠自主创新活动来推动,二者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密切联系。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证明,不是所有的专利保护都有利于自主创新,也不是所有的自主创新都需要进行专利保护,自主创新与专利之间存在着一种动态的辩证关系。
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为了大力推进中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完成技术上和经济上跨越式的发展,就必须认清自主创新与专利之间特殊的互动关系,进而有效地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不断推动中国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关于自主创新与专利二者的关系,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对此做出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借鉴和指导。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梳理、分析与评价,以更好地推动理论的完善和实践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自主创新和专利关系的相关资料的收集、归纳和整理,从相关概念、研究视角及内容、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对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分析。
二、国外研究成果
为了更好地梳理、分析有关自主创新与专利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必要先对“自主创新”“专利”这两个概念的界定进行梳理。
(一)相关概念
“自主创新”这一组合名词是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产生的,在国外没有与之等同的概念。相似的概念有雷纳等(Rainer,2005)提出的内生创新,他们认为内生创新是相对于模仿创新、外部引进和裂化的技术创新模式,是系统内自发的行为。[1]国外主要从事的是技术创新方面的相关研究,其理论起源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并在创新理论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技术创新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围绕技术创新路径进行的,如史蒂芬等(Steven R.Gordon,2007)[2]、马里亚诺(Mariano Nieto,2004[3]、艾伦等(Allen R.H.,2000)[4]认为技术创新理论包括技术创新的类型、技术创新的过程、新技术推广的影响、技术创新与新加入者处境、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技术创新与企业IT技术能力等方面的内容。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技术创新模式、技术创新与标准化,以及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等进行了研究,近藤良夫等(Yoshio,2000)对此做出了解释与归纳。[5]由于国外研究中没有与自主创新等同的词汇,在国外,研究成果主要侧重于技术创新与专利的关系研究。
专利(patent)一词来源于拉丁语Litterae patentes,意为公开的信件或公共文献,是中世纪的君主用来颁布某种特权的证明。对“专利”这一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现在比较广泛的一种说法是,专利是专利权的简称,它是由专利机构依据发明申请所颁发的一种文件,叙述了发明的内容,并且产生了一种法律状态,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得到专利持有人的许可才能使用,并且专利的保护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国外在研究专利方面主要关注专利制度、专利价值、专利联盟(专利池)、专利生命周期、专利保护范围、专利权人特征等方面。实证研究中,埃莱夫塞里奥斯等(Sapsalis E.,2006)通过研究比利时的生物技术产业,发现专利年龄和专利价值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6]也就是说年龄越大的专利,其价值越高,但在甘巴德拉等(Gambardella,2008)的研究中却指出专利价值的年龄效应并不显著。[7]吉恩等(Jean,1998)认为虽然小公司单位研发投入的专利产出数量较多,但大公司在实现技术商业化上更具有优势。[8]由于专利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综述时不对知识产权与专利二者做区分。
(二)研究视角及内容
由于国外研究中没有与自主创新等同的词汇,而其在研究创新与专利关系方面的成果主要侧重于技术创新与专利的关系研究。因此,在梳理、分析国外有关“自主创新与专利关系”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将以“技术创新与专利关系”的研究成果为对象展开。
目前,国外学者在研究自主创新与专利 的关系方面主要从专利池、知识产权制度设计、创新的外部性、成本,以及企业R&D行为等众多视角展开。
1.基于专利池的视角
基于专利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专利联盟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理查德(Richard,2003)认为在技术累积创新的环境下,专利联盟有利于鼓励技术创新。[9]然而勒纳等(Lerner,2003)指出,专利联盟不利于联盟成员的技术创新,但是具有极强专利竞争关系的专利联盟在某些条件下有利于联盟成员的技术创新。[10]吉尔伯特(Gilbert ,2002)通过分析杜邦专利池案件,指出允许专利池的其他成员“搭便车”可能会降低专利池成员的创新激励。[11]另一方面,有的学者以专利池建立的时间为基准,分别从专利池建立之前和之后两个视角分析专利池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维亚内等(Vianney Dequiedt,2004)分析了专利池构建之前,其形成对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发现参与专利池可以作为对创新的奖励。[12]与维亚内等的事前分析不同,更多的学者是从事后的角度考查专利池形成后对创新的影响。卡尔森(Carlson,1999)总结了专利池的八种积极影响中有两项涉及到创新:一项是,专利池能够平衡“技术溢出效应”所引起的创新投入的减少;另一项是,专利池有利于减少专利纠纷,从而加快技术发展的速度。[13]
2.基于知识产权制度的视角
一般认为,知识产权制度有利于保护创新者的技术不被模仿,从而激发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但是过于严格的知识产权制度是不利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一是因为易于产生垄断,阻碍后续的技术创新;二是因为易于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创新。基于知识产权制度视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专利的保护期限、保护范围分析专利对创新产生的影响。格林等(Green,1995)[14]、苏珊(Suzanne,1996)[15]、文森索(Vincenzo,1996)[16]认为,拓宽专利权力会对创新率产生积极影响。但是,马里克等(Mariko,2001)在分析1988年日本专利改革后,认为改革拓宽了专利权利保护范围,但是并未对企业的创新产出产生积极影响。[17]安格斯(Angus,2009)分别从领先宽度和滞后宽度两方面分析专利宽度对于创新者利润的保护程度,他认为专利宽度提供R&D动机,但也抑制了后续企业的R&D动机,从而阻碍了后续企业的技术创新。[18]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基于整个知识产权制度本身的苛刻严厉程度来论证专利对于创新的作用。罗伯特(Robert ,1994)[19]、 勒纳(Lerner,1995)[20]、堀井亮等(Ryo Horii,2007)[21]的研究结果显示:若知识产权制度过于严格,会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创新。因为严格的制度会增加垄断,而垄断部门的创新比其他部门更难,导致资本和研发人员会不断向自由竞争部门聚集。瓦利等(Vallee,2006) 指出趋于温和的、不严厉的专利制度会带来更多的社会福利和更快的技术进步。[22]
3.基于创新的外部性的视角
讨论知识外部性是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创新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该部分的研究主要认为,创新外部性容易导致交易成本和收益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会对企业创新产生负面影响,而这种负面影响需要依靠知识产权制度来降低和削弱。阿罗(Arrow,1962)首次采用外部性分析创新投资的溢出效应,他认为企业的研发活动对其他企业的生产存在外部性。[23]由于存在于市场竞争机制中的自主创新行为具有外部性,这种外部性可能导致创新的不充分,而知识产权制度恰好能够保护生产者努力创造的财富,从而激励企业开展持续的创新活动。诺斯(North,1990)基于制度变迁理论,指出制度可以用来协调人们的分工,这种协调可以降低每个人在决策中面临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交易成本。[24]科斯( Coase,1960)强调当交易费用不为零时,制度安排与选择很重要。对于知识的外部性,知识产权制度的设立正是将其外部性内部化的重要手段。知识产权制度对创新者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产权交易实现对创新者的补偿,从而内部化创新知识的外部性,避免效率损失。[25]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创新成果应该被社会自由享用。萨尔斯顿等(Sulston,2008) 认为科学应该是公开和透明的,研究产生的知识应该为公众自由享用,但是目前的知识产权制度却阻碍了知识的自由传播,危害了创新。[26]
4.基于成本的视角
国外基于成本的研究几乎都表明,专利成本的存在使得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受到损害。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专利容易形成技术垄断,产生社会成本,从而阻碍企业技术创新。阿罗(Arrow,1962) 认为企业的技术一旦被授予专利权后可能会产生技术垄断,造成过高的社会成本,以致阻碍创新。因此,充分竞争市场环境比垄断的市场环境更能激起企业的创新积极性。[27]约瑟夫(Joseph,2006)也指出,专利会带来垄断,而垄断带来的是更低的产出和更高的价格,一旦垄断被滥用将会产生很高的社会成本,导致企业创新遭受阻碍。[28]二是专利的诉讼成本和大量的许可费用会降低企业的创新效率,特别是对于一些专利边界很不清晰的前沿技术,由于创新企业开发这些技术很有可能被卷入侵权诉讼,因此付出昂贵的诉讼成本,导致部分创新公司对前沿技术创新望而却步。詹姆斯等(James,2008)提到:公司一般会先行预测以后所申请的专利遭遇侵权的风险有多大,然后再决定是否投入资本以及投入多少资本进行创新。[29]夏皮罗(Shapiro,2001)认为,由于许多大企业大量申请专利,导致“专利丛林”的出现,下游的创新者想要实现技术的商业化,就必须一路“披荆斩棘”。[30]
5.结合企业R&D行为的视角
企业的自主创新投入与其R&D 行为密切相关,而企业的R&D行为又受到专利的影响。当技术缺乏专利保护时,竞争对手可能通过模仿获取创新知识和技术获益,从而挫伤创新企业的积极性。蒂斯(Teece,1987)认为,当技术模仿容易时,市场将得不到良好运行,创新收益会向相关生产性资产的企业转移,而不是向创新性企业转移。[32]科恩等(Cohen,1989)认为企业获取其R&D 收益的能力保障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产权保护;二是阻止竞争对手通过外溢剥夺其创新知识。[31]戴维森等(Davidson,1998)认为,企业间较容易的模仿和较弱的知识产权保护会降低创新收益的持续性,从而减少企业R&D投入激励。[33]阿吉翁(Aghion,2001)对技术能力相当的企业间的知识外溢进行研究,指出在一定程度上,企业为了在市场中争夺有利地位,即使存在着创新外溢和竞争对手模仿,仍然会加大自己的R&D投入。但是当模仿超过一定程度也会打击创新企业的R&D行为。[34]
(三)研究方法
在自主创新与专利二者关系的研究领域,由于获取统计资料比较困难,再加上一些相关指标难以量化,因而运用计量经济学建立模型的纯粹的定量分析方法比较少见。国外许多学者倾向于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并将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另外,部分学者还通过运用各类模型对自主创新与专利二者的关系进行解释和说明。
1.实证研究
在创新和专利关系的研究领域,国外学者大多数采用的是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数据,并运用相关的统计软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特别是在1997年帕克(Park) 和吉纳特(Ginarte)创立了衡量一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定量指标后,围绕一国企业R&D投入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实证研究大规模出现。帕克等(Park,1997)对60个国家的数据研究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与一国的R&D投资有正相关关系。[35]坎瓦尔(Kanwar,2007)进一步验证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创新投入有积极影响,指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越强,对外直接投资(FDI)越倾向于投入创新性产品。[36]赵(Zhao,2006)通过实证研究证明,跨国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弱的国家依然会进行许多互补型的、关联度高的R&D投资。[37]熊彼特(Schumpeter,1942)的研究表明,专利制度有助于企业获得垄断优势和超额利润,从而推动其研发倾向,提升技术创新的效率,从而再次肯定了专利制度的必要性。[38]
在一些复杂产品产业,专利的存在会使很多人在使用专利技术时会遭遇很多不确定性和困境,如复杂的纠纷诉讼、冗长的谈判过程和昂贵的交易成本等,由此阻碍企业自主创新。阿伦德尔等(Arundel,1998)对欧洲19个产业中的604家大型企业的创新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机动车及备件生产、食品和烟草、基础金属和石油精炼等行业,大多数的技术创新都没有进行专利申请。[39]
2.模型应用
国外也常会运用到数理模型、均衡模型、质量阶梯模型和扩展模型等对创新和专利二者关系进行论证。诺德豪斯(Nordhaus,1967)通过数理模型指出,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会决定专利的经济价值。[40]埃尔普曼(Helpman,1993)建立动态总均衡模型对南北国家知识产权制度与创新率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如果以模仿为主的南方国家强化本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但会降低以创新为主的北方国家的创新效率,还会降低南北国家的社会福利。同时,他认为严厉的专利制度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41]莱(Lai,1998)利用国际产品周期的动态总均衡模型研究知识产权保护与产品创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北方国家通过模仿途径转移产品的情况下,南方国家如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将会降低创新效率。[42]堀井亮等(Ryo Horii,2007)运用内生增长的质量阶梯模型对知识产权制度与创新关系进行分析,结论是:温和的、不够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反而更有利于企业创新。[21]富鲁卡瓦(Furukawa,2007)通过构建内生增长扩展模型得出:在封闭经济体中,太强或太弱的知识产权保护都不利于创新和经济增长。他认为当知识经验积累对于生产率的影响足够大时,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倒 U 型。[43]贝森等(Bessen,2007)利用连续创新的模型分析,发现存在一种非易见性或创造性的“可专利性”的标准(欧洲称之为“incentive-step”,美国称之为“non-obviousness”),这种标准会促使创新效率达到最大化。[44]
此外,有些学者采用事前预计方法,分析了专利联盟的形成及其对技术创新过程速度的影响。维亚内等(Vianney Dequiedt,2004)基于研究假设的基础得出:如果创新企业的R&D行为发生在专利联盟形成之前,那么构建专利联盟的行为可以视为对创新企业R&D行为在经济上的奖励。因此,与不可能形成专利联盟的情况相比,在经济上奖励的刺激下,对构建专利联盟的预期会提高创新企业R&D的速度,因而专利联盟对创新的这种激励作用主要是在其构建之前产生的。[12]
三、国内研究成果
(一)相关概念
自主创新是基于中国特殊的国情提出的一个名词组合,中国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有的学者从过程的角度,阐释自主创新为引进、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有的学者从资源投入与产出的角度,强调对创新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的学者从技术创新本身,将其定义为初始原创和实现技术突破,有的学者从学习模式动态特征的角度理解自主创新。最早提出“自主创新”这一概念的是浙江大学的陈劲教授(1994),他认为学习模式存在于技术引进到自主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并且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主导模式。在技术引进时,大多数的知识和信息都是离散的,只有通过研究与开发才能掌握技术本质。所以在研究开发中的学习是自主创新过程中的主导学习模式。同时,他还指出自主创新是一个完整的创新体系,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及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45]周寄中等(2005)指出,自主创新是指企业凭借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等能力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并增强企业和国家竞争力的一种创新活动。[46]许广玉(2005)认为自主创新是企业为了达到预期目标,结合自身能力,联合攻关,实现技术的突破式创新。[47]从中国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可以得出,自主创新是由企业自发完成的,并且将技术商业化的行为。
中国在专利方面的概念与国际普遍采用的说法一致:专利是专利权的简称。中国专利法将专利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中国的发明专利权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期限为十年。国内对于专利的研究与国外相似,大多集中在专利联盟(专利池)、专利竞赛、专利价值、专利制度、专利战略等方面。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竞争的加剧,新技术开发和专利之争日益激烈,尤其是在更新较快的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往往通过新技术的专有权而获取巨额授权费用或者很长时间的领先地位。许珂(2010)对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专利宽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在该产业中中国专利宽度与美日欧等相比仍十分落后。[48]目前,国内学者对于专利的研究和探索大多停留在宏观层面,在微观层面上对专利的研究进行得较少,更缺乏对中国专利价值、专利制度、专利战略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二)研究视角及内容
国内关于自主创新与专利关系的研究晚于国外,在结合中国自身国情和发展特色的基础上,国内对于二者关系的研究主要从标准化、专利池、专利战略、自主创新的不同阶段,以及技术创新扩散等方面展开。
1.基于标准化的视角
专利存在的初衷是促进技术创新和实现技术产业化,从而维护全社会的利益。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专利权人通过专利控制标准甚至垄断整个产业,对国际标准界提出了重大挑战,极大地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严重抑制了其技术创新。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从技术标准化的发展路径研究自主创新与专利的关系。李大平(2006)提出创新成果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发展战略,引导企业以技术专利为股份,投资入股组成新型的企业——技术标准联盟,继而推动企业自主创新。[49]第二,从技术标准型专利壁垒的角度指出专利会阻碍创新。柏昊等(2008)认为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结合会刺激企业创新行为,推动先进技术的传播与扩散,但会限制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选择权,并且标准中纳入专利技术,会提高技术创新的难度。[50]在柏昊等研究的基础上,莫祖英(2010)进一步指出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相融合会使企业竞争产生“马太效应”,即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在这种环境下,企业要生存,要么实现专利技术标准化,要么形成企业联合体共同制定标准。[51]第三,从专利权滥用的角度指出专利抑制创新。郭济环(2011)指出技术标准与专利的融合有利于推动新技术产业化,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但又容易导致专利权滥用,阻碍技术创新发展。[52]
2.基于专利池的视角
随着技术更新速度加快,许多企业选择联合组建专利联盟(即专利池),以共同分担研发成本,降低研发风险。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专利池的微观机理方面,分析专利池对技术创新产生的影响。岳贤平等(2006)认为专利池可以减少专利交易费用,避免研发过程中的专利阻碍,从而推动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专利池成员可能将竞争性专利、无效专利、非必要专利等纳入池中,通过一站式打包许可“搭便车”,构成技术垄断,抑制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53]二是从技术标准下的专利池出发,研究标准中的专利如何影响技术创新。朱雪忠等(2007)研究了专利池进入标准后对中国自主创新的影响,认为在专利池构建过程中,企业进入专利池的预期对中国自主创新有强激励作用,但也可能导致重复研发。同时,如果专利池所依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可能会阻碍自主创新。在专利池构建之后,其技术扩散和技术溢出效应将有利于提升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池中成员滥用专利权的行为会抑制自主创新;并且,专利池内部的“搭便车”行为和在位厂商地位也可能会阻碍自主创新。[54]
3.基于专利战略的视角
专利战略对于企业至关重要。许多跨国企业为了抢占国际市场,纷纷通过采用各种专利战略来构筑坚固的专业壁垒。专利战略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创造优势竞争力的基础。国内学者对于这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从专利战略的意义和作用,研究专利战略对国家和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马先征(2011)等认为企业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善于利用专利战略。专利战略是支撑和引领自主创新发展的总体规划。[55]二是利用专利文献调查战略规避技术创新的技术风险。张建英(2003)指出在尊重他人专利权利的前提下,通过专利文献调查,可以更好地预测该技术领域及其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从而降低技术开发风险,提高技术创新效率。[56]三是从系统价值链的角度,分析技术创新与专利战略的辩证关系。华鹰(2010)认为技术创新模式包括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引进创新和合作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制定专利战略的源动力,不包含技术创新的专利没有核心竞争力。同时,专利战略的良好实施又可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技术创新与专利战略构成了一个富有竞争力的价值链。[57]
4.基于自主创新不同阶段的视角
在不同的技术创新阶段,企业所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是不同的。本部分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企业从开发新技术到生产包含新技术产品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孙银生(2008)结合具体案例指出,企业在研发阶段可能遭遇专利信息泄露风险、专利侵权和无效风险、专利地雷风险、利益归属风险等;在生产阶段中,企业可能面临委托加工、配套生产等方式下的连带知识产权风险等。[58]二是探讨自主创新过程中由于知识流动可能产生的风险。丁秀好等(2009)按照知识的流动性将企业自主创新过程分为吸收知识、创造知识、应用知识三个阶段,并分析各个阶段的知识产权风险。[59]三是分析企业创造知识阶段可能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周文光等(2009)将企业创造知识的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其中,在获取知识阶段容易发生侵权与知识选择不当的风险;在知识利用阶段容易发生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等被模仿侵权的风险等。[60]
5.技术创新扩散的视角
技术创新扩散是技术创新的后续过程,简称为技术扩散,它是创新技术被商业化应用并大力推广、普遍采用,直至最后因落后而淘汰的过程。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从对外直接投资(FDI)的角度,论证知识产权对自主创新的影响。朱东平(2004) 等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到发达国家的技术溢出和对外直接投资(FDI)的多少。[61]而技术的溢出和对外直接投资(FDI)又影响着企业的自主创新行为,陈字(2008)等指出对外直接投资(FDI)是一把“双刃剑”,引进外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技术溢出,但也存在着技术逆向扩散现象,削弱内资部门的自主创新能力。[62]二是从专利许可的角度研究专利对自主创新的影响,认为专利许可有利于技术扩散,技术扩散有利于企业引进、吸收,再进行二次创新,从而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步伐。崔喜军(2007)认为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通过国外专利申请转移和扩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不仅直接提高了后者的技术存量水平,还可以避免出现侵权行为,促进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二次模仿创新,从而加快技术进步。[63]
(三)研究方法
同国外的研究一样,国内的研究也存在相关数据难以收集,以及部分指标难以量化的困难。因此,国内学者大多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进行定性分析,而较少开展纯粹的定量研究。
1.实证研究
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内的学者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结合专利申请行为和数量等对自主创新与专利二者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吴欣望等(2006)运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加入WTO后的中国企业愿意申请专利的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加入WTO后,中国企业更愿意进行专利申请,但是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增强,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降低,自主创新能力受到影响。[64]崔喜君(2007)借鉴利希滕贝格等(Litchtenberg & Pottelsberghe,1996)提出的LP方法,将国外专利申请包含的国外研发量化,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发达国家的专利申请行为对发展中国家的研发溢出效应,发现国外专利申请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有利有弊,专利申请在带来技术溢出效应的同时,又会造成技术垄断。如果发展中国家对国外先进技术过于依赖,会使本国陷入“技术进步—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难以实现对发达国家技术的赶超。[63]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国外专利申请促进自身技术发展时,要充分利用技术溢出效益,引进、消化和吸收,从模仿转向自主创新。
二是基于行业地区的面板数据对自主创新与专利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彭福扬等(2012)对2000~2009年中国内地28个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以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和技术创新为核心解释变量,构建出一般计量模型。结果显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是提高技术创新和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65]
三是基于投入-产出绩效对自主创新与专利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李平等(2007)分析了国内外不同研发资本以及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自主创新的影响,并运用中国1985~2004年的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于依靠本国的研发投入。但由于中国的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不当,降低了国内研发资本与对外直接投资(FDI)溢出的国外研发对中国自主创新的产出弹性,阻碍了技术创新。[66]
2.其他研究方法
除实证研究外,国内部分学者还采用其他研究方法对自主创新和专利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探讨。王芳等(2009)在具体分析企业技术创新基本模式和专利战略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利用波士顿矩阵研究了不同技术创新模式下企业的专利战略选择策略,并指出面对全球化市场中技术壁垒与知识产权壁垒的双重阻碍,企业一方面要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另一方面还要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专利战略。[67]杜晓君等(2010)通过构建三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发现在专利许可费收入按数量比例规则分配的条件下,纵向结构专利联盟鼓励其成员进行研究与开发,对创新有激励效应。[68]
四、结论
通过以上对于自主创新和专利关系研究现状的阐述,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于二者关系的研究在概念阐述、内容与视角,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并且,相较于国外研究,国内研究仍然略显单薄和不足。
在概念的阐述方面,由于国外没有“自主创新”这一组合名词,国外研究更多的是探讨技术创新,其理论起源于熊彼特提出的创新理论,而国内学者基于中国特殊国情提出“自主创新”,其实质是企业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原创创新或者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国内外对于专利研究的集中点相似,主要在专利联盟、专利价值、专利竞赛等方面。
在研究知识产权制度对自主创新的影响方面,国外的研究在论证知识产权制度对于创新的激励和促进作用的同时,更注重研究知识产权制度对创新的不利影响,认为不是所有的知识产权制度都有利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从行业和国家等层面进一步指出,过于严厉的知识产权制度不利于企业创新,而温和的知识产权制度更加有利于企业创新和社会进步。而国内在研究知识产权制度对自主创新的作用时,更加侧重于描述知识产权制度对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强调知识产权制度对于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专利化的推动作用,而很少就知识产权制度对企业自主创新产生的负面效应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在研究专利池对自主创新的影响方面。国外的相关研究比国内的研究更早,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相似。国内外学者都指出在专利池建立之前,企业对于进入专利池的预期对其自主创新有激励作用。但是在专利池建立之后,池中成员可能会出现专利权滥用的行为,比如“搭便车”“敲竹杠”等,从而阻碍池内成员和池外企业的自主创新。此外,国内学者还提出企业“以专利作为股份,投资入股建立专利池,在专利池的基础上形成技术标准联盟”的标准化路径,从而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在基于创新外部性和技术扩散视角的研究方面。国外学者从原始创新企业的利益出发,指出知识的外部性导致企业面临交易成本和收益不确定的风险,因此需要用知识产权制度对这种风险进行补偿,才能避免创新企业的效率损失,从而提高其创新积极性。此外,国外研究还从企业R&D行为的视角指出,弱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较容易的模仿会降低企业R&D投入激励和减少创新收益,从而挫伤企业的自主创新积极性。国内学者更多地从引进、吸收、二次创新的角度,研究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FDI)和专利许可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主要观点认为,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FDI)是一把“双刃剑”,发达国家进行专利许可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在合法的情况下开展二次创新,但发展中国家不能过分依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在研究专利成本和专利战略对自主创新的影响方面。国外研究认为专利导致垄断,产生高额的社会成本和大量的专利侵权诉讼,许多企业迫于专利成本的压力,不敢轻易尝试技术创新。国内研究指出,企业要在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善于利用不同的专利战略,将专利战略与自主创新有机结合,形成价值链体系,有效规避其他竞争企业设置的专利壁垒,并了解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从而降低专利诉讼成本和技术研发成本等。此外,国内学者还指出,企业在自主创新的不同阶段,可能遭遇的知识产权风险是不同的,因此,企业在不同阶段面临的专利成本和实施的专利战略也会有所差异。
总的来说,在研究自主创新和专利二者之间的关系时,国外学者在许多方面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而国内学者的大部分研究都没能从本质上分析自主创新与专利二者的关系,侧重于表层现象的描述和具体对策建议的提出, 缺乏深层次的能够解释经济现象本质和规律的分析与结论,并且许多研究仅仅从宏观上指出自主创新和专利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很少从微观上进行研究分析。即使有研究涉及微观层面,也只是分析企业创新的动因和过程,或是研究企业创新的评价体系和企业创新的组织实施等,而且这些研究尚缺乏广泛的实证证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专利技术贸易壁垒在国际竞争中越发凸显,中国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基于中国国情和特色文化,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自主创新与专利二者的的关系。同时,完善国内与专利有关的法律法规,以更好地适应和推动企业和国家的自主创新。未来的研究重点应该从专利的演化规律出发对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具体途径与内在机理进行研究,探索构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和提升的综合模型;分析专利标准化不同阶段带来的自主创新问题;研究在技术溢出背景下自主创新与专利二者的协同关系等,并且应该注重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从技术层面、企业层面、产业层面和国家层面对二者的关系展开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Rainer Anderdassen,Franco.Nardini Endogenous InnovationWaves and Economic Growth[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5,(3):1-18.
[2]Steven R Gordon,Monideepa Tarafdar.How do a Company’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etences Influence its Ability to Innovate?[J].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7,20(3):271-290.
[3]Mariano Nieto.Basic Propositions for the Study of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cess in the Firm [J].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4,7(4):314-324.
[4]Allen R H,Sriram R D.The Role of Standards In Innovation[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0,64(2):171-181.
[5]Yoshio Kondo.Innovation VersusStandardization[J].The TQM Magazine,2000,12(1):6-10.
[6]Sapsalis E,Van B.Pottelsberghe De La Potterie,R.Navon.Academic versus Industry Patenting: an In-depth Analysis of What Determines Patent Value[J].Research Policy,2006,35(10):1631-1645.
[7]Gambardella A D,Harhoff B V.The Value of European Patents[J].European Management Review,2008,5(2):69-84.
[8]Jean Lanjouw,Josh Lerner.The Enforc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a Survey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J].Annales D’économie et De Statistique,1998,49:9.
[9]Richardson G B.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J].Economic Journal,1972,82:883-896.
[10]Lerner J,Strojwas M,Tirole J.Cooperative Marketing Agreements Between Competitors: Evidence from Patent Pools[J].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03,9680:2-47.
[11]Gilbert R J.Antitrust for Patent Pools:A Century of Policy Evolution[J].Stanford Technology Law Review,2004,24(4):2-31.
[12]Dequiedt V,Versaevel B.Patent Pools and the Dynamic Incentives to R&D[J].Working Papers,2004:12.
[13]Steven Carlson.Patent Pools and the Antitrust Dilemma [J].Yale Journal on Regulation,1999,(16):359-399.
[14]Green J R,Scotchmer S.On the Division of Profit in Sequential Innovation [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26):20-33.
[15]Scotchmer S.Protecting Early Innovators: Should Second-Generation Products be Patentable?[J].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96,27(2):322-331.
[16]Denicolo V.Patent Races and Optimal Patent Breadth andLength [J].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96,(44):249-265.
[17]Sakakibara Mariko,Lee Branstetter.Do Stronger Patents Induce More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the 1988 Japanese Patent LawReforms [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1,32(1):77-100.
[18]Chu A C.Effects of Blocking Patents on R&D:a Quantitative DGE Analysis [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9,(14):55-78.
[19]Horii R,Iwaisako T.Economic Growth with Imperfect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J].Journal of Economics,2007,90(1):45-85.
[20]Merges,Robert P,Nelson,Richard R.On the Complex Economics of Patent Scope[J].Columbia Law Review,1990:839.
[21]Lerner J. Patenting in the Shadow of Competition[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95,38:463-495.
[22]Vallee T,Yildizoglu M. Social and Technological Efficiency of Patent Systems[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2006,16(1):189-206.
[23]Arrow K J.Economic Welfare and Allocation of Resource for Inventions.In R.R.The Rate and Direction of Invention Activity[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Rress,1962:609-625.
[24]North D C.A Transactions Cost Theory of Politics [J].Journal of Theoretical Politics,1990,2(4):355-367.
[25]Coase R H.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3:1-44.
[26]Arrow,Knneth J.Welfare and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or Invention[D].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2.
[27]Stiglitz,Joseph E.Give Prizes Not Patents[J].New Scientist,2006:21.
[28]Sulston J,Stiglitz Joseph E.Science is Being Held Back by Outdated Laws[N].The Times,2008,7(5).
[29]Bessen J,Meurer,Michael J.Do Patents Peform Like Proper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08,22(3):8-20.
[30]Shapiro C.Navigating the Patent Thicket: Cross Licenses,Patent Pools,and Standard-setting[J].Innovation Policy and the Economy,2001,1(1):119-150.
[31]Cohen W,R Levin.Innovation and Market Structure in R.Schmalensee,R.Willig,eds.Handbook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M].Elsevier Science B.V.,Amsterdam,1989:1059-1107.
[32]Teece D J.The Competitive Challenge: Strategies for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Renewal[M].Ballinger,Cambridge,MA,1987.
[33]Davidson C,Segerstrom P.R&D Subsidies and Economic Growth[J].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98,29(3):548-577.
[34]Aghion P,C Harris,P Howitt,et al.Competition,Imitation and Growth with Step-by-step Innovation[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1(68):467-492.
[35]Park W G,Ginarte J C.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Growth[J].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1997,26(3):51-61.
[36]Kanwar S.Business Enterprise R&D,Technological Change,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J].Economics Letters,2007,96(1):120-126.
[37]Zhao M Y.Conducing R&D in Countries with Weak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J].Management Science,2006,52(8):1185-1199.
[38]Schumpeter J A.Capitalism,Socialism and Democracy[M].New York: Harper and Row,1942.
[39]Arundel A,Kabla I.What Percentage of Innovations are Patented? Empirical Estimates for European Firms[J].Research Policy,1998,27:127-141.
[40]Nordhaus W D. The Optimal Life of a Patent[C].Cowles Foundation Discussion Papers,1967.
[41]Helpman E.Innovation,Imitation,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J].Econometrica,1993,61(6):1247-1280.
[42]Lai,Edwin L C.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and the Rate of Product Innovation[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8,55(1):133-153.
[43]Furukawa Y.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Endogenous Growth:Is Stronger Always Better?[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2007,31(11):3644-3670.
[44]Bessen J,R M Hunt.An Empirical Look at Software Patents [J].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trategy,2007,16(1):157-189.
[45]陈劲.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学习模式[J].科研管理,1994,15(2):32-34.
[46]周寄中,张黎,汤超颖.关于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之间的联动[J].创新管理,2005,17(11):41-45.
[47]许广玉.基于技术轨道的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探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6(3):148-151.
[48]许珂,陈向东.基于专利技术宽度测度的专利价值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28(2):202-210.
[49]李大平.软件业技术标准联盟治理的基本框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7):102-118.
[50]柏昊,杨善林,冯南平.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8,(6):458-460
[51]莫祖英.基于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融合的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0,(12):42-43.
[52]郭济环.标准与专利的融合、冲突与协调——基于国家标准化战略之考察[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1.
[53]岳贤平,顾海英.专利联盟的微观机理研究[J].情报科学,2006,24(5):653-658.
[54]朱雪忠,詹映,蒋逊明.技术标准下的专利池对中国自主创新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07,28(2):180-186.
[55]马先征,张丛.企业专利战略运用[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91.
[56]张建英.专利文献在技术创新中的应用[J].图书馆学研究,2003,(9):91-94.
[57]华鹰.企业技术创新与专利战略互动关系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0,(4):45-49.
[58]孙银生.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防范与控制[J].江苏科技信息,2008,(12):24-27.
[59]丁秀好,黄瑞华,任素宏.知识流动状态下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风险与防范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9):72-76.
[60]周文光,黄瑞华.企业自主创新中知识创造不同阶段的知识产权风险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9,27(6):955-960.
[61]朱东平.外商直接投资、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福利——兼论发展中国家的引资战略[J].经济研究,2004,(1):93-101.
[62]陈字,卫平.国际技术扩散、自主创新与中国工业技术进步[J].国际贸易问题,2008,(5):87-91.
[63]崔喜君.国外专利申请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山东:山东理工大学,2007.
[64]吴欣望,陶世隆,刘京军.强化专利保护影响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06,(5):53-58.
[65]彭福扬,彭民安,李丽纯.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科学进步与对策,2012,(24):2-6.
[66]李平,崔喜君,刘建.中国自主创新中研发资本投入产出绩效分析——兼论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7,(2):32-42.
[67]王芳,梁小威,侯宇.基于波士顿矩阵的企业技术创新专利战略的选择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7):38-40.
[68]杜晓君,梅开.纵向结构专利联盟的创新激励作用分析[J].科研管理,2010,31(1):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