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管理工作
——以苏州市为例

2014-04-04钱宇宁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4年5期
关键词:导则预案环境污染

钱宇宁

(苏州市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江苏 苏州 215000)

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对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和环境安全构成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1]。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指针对突发环境事件事先制定的,用以明确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各个进程中,谁来做,怎样做,何时做以及用什么资源来做的应急反应工作方案[2]。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一直以来都是环境应急管理的基础工作,江苏省环保厅在2009年印发了《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企事业单位版、工业园区版和环保部门版)(以下简称《导则》),并在近年来多次组织开展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的试点工作。2010年9月28日,环境保护部发文《关于印发〈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环发[2010]113号)(以下简称“办法”),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编、评、备、练作出了明确要求,为规范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工作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1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的意义

编制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就是要完善政府部门预案体系中的应急机制,对于提高政府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企事业单位环境应急预案作为基层应急预案,是整个环境应急预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企事业单位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应对和防范突发环境事件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程度降低事件危害的重要保障[4]。企事业单位处在环境污染防控的最前沿,其现场处置及防范能力至关重要,作为预案体系的先期处置部分,往往通过及时合理的处置能把事故损失减小到最低[5]。因此,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为突发环境事件的组织管理和指挥协调制定整体计划和程序规范,可以达到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企业能够按照预案科学有序地实施救援,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6]。

2 苏州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现况

2011年以来,依托苏州市环境风险源数据库调查建档工作和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梳理成果,苏州市共明确了需要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企业2 566家,涉及污染源企业、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周边及上游企业、危险废物产生、处置企业及使用放射源企业。在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中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

2.1 对环境风险源识别不足

从行业类别上看,苏州市环境风险源企业中具有代表性的共分为13大类,分别为化工、电镀、仓储、酿造、印染、电子、危废处置、蓄电池、污水厂、钢铁、表面处理、热电厂及造纸。通过对环境污染事故的因果分析不难发现,造成事故的风险源是编制企业环境应急预案中需要分析解决的重点。目前,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的主要缺陷在于对环境风险源的识别能力不足,导致部分环境风险点位无环境应急措施或环境应急措施不到位。从日常监管中发现,大多数行业重视的仅仅是安全生产方面的应急点位,例如储罐、化学品仓库,而不是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车间甚至生产线、高浓度废水储存区、加药槽等,这样就导致真正发生事故概率大的岗位被忽略,导致这些区域无环境应急措施。

2.2 企业应急管理工作差别较大

从企业经营模式上看,大型外资、合资企业利用国外先进理念及公司内部规章结合实际编制了一系列标准作业指导书,其中涵盖了各种情况的应急预案,例如地震、台风、火灾、泄露等,包含发生类似事故的一系列次生衍生环境事故应对措施,能够对企业自身的风险控制产生较好的预警作用,并且有自己的应急队伍、有相应的应急措施及一定的物资储备。而规模较小的企业、民营企业由于缺乏专业的环境安全管理人员以及熟悉环境法律法规的人员,导致无法按照要求建立企业环境应急预案体系,在自身的风险控制方面仍有很大的差距,预案本身并没有能够提供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时所具备的指导意义。

2.3 对次生环境污染关注不够

从事故分类上看,突发环境事件主要分为火灾次生、交通运输次生、自然灾害次生以及人为恶意排污等。直接污染为企业生产原辅料、产品的泄露,事故废水的泄露以及污染物的外排等。在编制预案过程中,大部分企业涉及较多的依然是针对安全生产、火灾等事故的应急响应,针对次生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响应涉及内容较少。企业对生产安全事故的防范与应对是防控突发环境事件的前提与基础,应在预案中进行规定,但不应成为主要内容。环境应急预案更应关注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对外环境和周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及应采取的防控措施。

3 “十二五”期间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3.1 国家有关导则的出台

虽然江苏省地方性的《导则》出台后,给预案的编制工作指明了方向,但是“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部即将出台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是否会与其形成规范性方面的冲突,如有冲突,将面临现有企业应急预案的变更问题。

3.2 专项应急预案的编制

近些年来发生的大气污染事故案例表明,由于大气污染事故具有影响大、范围广、可控性差的特点,能否在第一时间做出有效的应急响应就成为事故预防的关键。对于涉及生产、储存、使用、排放剧毒气体(例如氯气、氯化氢、氨气等)的化工企业,需要配套出台专项应急预案的编制导则,借此完善突发大气污染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3.3 中小型企业应急预案的规范编制

目前苏州市的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形成了“大厂有需求,小厂有要求”的特点,一些欧美大型公司的预案是结合自身所需而编制,而非应付上级部门的要求;对于一些作坊式民营企业以及中小型外资企业,当地环保部门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提出了明确要求,并且按照导则对企业预案提出了整改意见,“十二五”期间预案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加强对这部分企业的预案规范编写工作。

3.4 环境应急预案的备案

依据环境保护部“办法”中的要求,企事业单位编制的环境应急预案,应当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实施之日起30日内报所在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十二五”期间,苏州市环境应急预案的备案工作同样面临着较大挑战,由于辖区内环境风险源企业数量较多,县区级环境应急工作大部分为环境监察大队身兼,势必给预案备案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4 建议

当前,中国正处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时期,随着工农业生产节奏的加快与生产活动的日益频繁,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稳定、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预防与预警体系的建设,加强对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的规范化管理。

4.1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企业能否有效地防范和处理环境污染事故,领导是关键,员工是基础。因此,要确保企业环境安全,应建立以各级正职为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的环境管理网络体系,明确各级管理部门和人员的环境管理职责,把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工作作为企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高度重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和落实,务必做到人员到位、职责到位、措施到位。

4.2 规范编制,做好衔接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控制环境事故污染的重要手段,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切实识别内部环境风险源种类及级别,按照《导则》及国家、省有关要求和技术规范编制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使预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做好与上级政府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或所属化工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衔接。

4.3 定期演练,及时更新

企业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员工进行保护环境、防范环境污染事故的教育培训,特别是要针对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和专项应急预案按照“办法”要求定期组织培训和演练,使员工了解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预防环境污染的基本知识,掌握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技术措施,提升员工应对环境污染事故的能力。同时,通过演练检验预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对预案进行及时调整和更新,确保预案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

4.4 有效监控,保障实施

有条件的企业应建立环境监控系统,有效监控企业环境状况变化,并建立环境风险评估体系,事先做出环境风险评估,充分了解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风险出现时应采取的措施,进行预见性分析和超前管理,为预案的编制和更新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确保预案编制的科学性。同时,要严格按照预案要求落实环境应急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5 结语

要确保企业的环境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突发环境事件的影响,企业必须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管理环节入手,不断健全环境风险防控体系,落实企业环境安全主体责任和各项环境应急措施,提升企业环境应急能力,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故,更大力度地为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1]万本太.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2]闪淳昌.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J].现代职业安全,2007,67(3):78 -81.

[3]张迅.关于健全环境应急管理机制的若干思考[J].环境保护,2009(21):31-33.

[4]闪淳昌,黄敏.中国应急管理及运行模式[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2):22 -26.

[5]范娟.环境应急管理体系的创新之举[J].环境保护,2009(15):34-35.

[6]张建荣.对区域环境风险评价的探讨[J].中国环境管理,1997(6):39-40.

猜你喜欢

导则预案环境污染
加强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的策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防汛应急预案等3部应急预案的通知(下)
2016年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解读
紧急预案
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应坚持三个原则
应急预案的编制
黄明表示:对环境污染犯罪,绝不能以罚代刑
治理城市环境污染的建议
工程项目管理导则(十一)
工程项目管理导则(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