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因素对青少年婚前性行为的影响效应分析*
2014-04-04高尔生楼超华郝莉鹏
张 鹏 高尔生 楼超华 林 涛 郝莉鹏△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青少年性成熟的提前及结婚年龄的推迟,我国未婚青少年的性行为逐年增加[1-2]。他们的生殖健康对人类将来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将探讨媒体因素对青少年婚前性行为的影响作用。
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 以15~24岁未婚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上海市区和郊区共6299名青少年,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022份,有效率95.6%。
2.调查方法 参考相关文献,由多名流行病学专家共同讨论设计问卷,使用Sawtooth调查软件编制电子问卷,在预调查后对问卷予以修改。问卷调查正式开展前对调查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并按统一的调查程序进行。整个调查过程采用计算机辅助调查方法(CASI)进行,一般性的问题由调查员提问,对象回答,调查员在计算机上点击或填写答案,与性行为有关的敏感性问题由对象自填。问卷中部分同伴影响因素以综合变量形式纳入分析。
3.统计分析 调查数据由Sawtooth软件转入SAS数据库,用SAS9.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1.婚前性行为情况
在被调查的青少年中男性2982名,平均年龄(19.17±2.60)岁,女性3040名,平均年龄(19.01±2.48)岁。青少年婚前性行为发生率为12.7%(765/6022),其中男性为16.8%(502/2982),女性为8.7%(263/3040)。
2.媒体因素对青少年婚前性行为的影响
单因素结果显示,媒体因素对青少年婚前性行为都有影响。通过纸质媒体、广播电视和网络接触性信息的青少年性行为发生率相对较高。每周接触各类媒体的时间越长,性行为发生率相对越高。看过黄色录像/书刊的青少年性行为发生率相对较高。
表1 媒体因素对青少年婚前性行为的影响
3.青少年婚前性行为媒体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在研究青少年性行为的问题上,不仅要考虑性行为发生与否,还要考虑到性行为发生时的年龄,故本研究在分析青少年婚前性行为的媒体影响因素时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个体因素中,学生状态、居住在城市是一个危险因素,文化程度高是保护因素。媒体因素中网络接触性信息越多,阅读时间越长,青少年发生性行为的风险更高。是否接触过黄色信息是影响青少年性行为发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OR=4.608),接触过黄色信息的青少年性行为发生风险大约是没有接触过黄色信息的青少年的4.6倍。
表2 影响婚前性行为的Cox回归分析
讨 论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影响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3]。当代青少年的成长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多地受到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的影响,尤其是互联网等电子媒体的影响。这些大众媒介在作为现代人的一种重要的信息来源的同时,对青少年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接踵而来。由于缺乏监管,媒体特别是网络中所传播的一些不良信息,如色情、暴力等等,对缺乏辨析能力的青少年的影响十分令人担忧,而且目前青少年接触的媒体内容中大多缺乏对危险性行为后果的宣传及健康性信息的科学提供。这些媒介中的黄色信息是处于青春期内分泌旺盛的青少年的性欲的催化剂,诱惑青少年沉溺于对性的荒诞想象中,刺激他们尝试性行为[4]。国内有研究发现,看过黄色录像的中学生发生性行为的风险更大[5]。沈燕等对上海长宁区未婚流动人口的调查显示,看过黄色录像会促进青少年婚前性行为和商业性行为的发生[6]。程艳等在2010年[7]发现,无论男女,看过黄色录像/书刊的大学生发生性行为的可能性更大(OR分别为4.21和3.48)。本研究结果与其基本一致,看过黄色录像/书刊的青少年其性行为发生风险是没有看过的青少年的4.6倍。说明青少年性信息接触越多,其婚前性行为发生率越高。COX回归模型结果也显示,黄色信息的传播对青少年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和行为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且随着新型媒体即网络的出现,使得青少年发生婚前性行为呈现明显上升趋势[8]。因此,对不良媒介信息进行监管和管理以消除其负面影响必须要得到重视。
鉴于此,应加强对媒体产业的监控,从而得以对未成年人实施保护。在国家范围内加大对大众媒体产业的监管,对各种媒体中宣传的色情、暴力和其他不健康信息予以严厉查处,对向青少年传播淫秽、暴力等不健康信息的个人和团体追究其法律责任;政府和青少年组织应鼓励媒体更多地宣传科学的性知识、正确的性观念和负责任的性行为,并对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媒体节目和内容予以支持和鼓励。同时,借助大众媒体传播的广泛性这一优势,探索以媒体为载体的新型性教育模式[9]。
参 考 文 献
1.陆艳平,吴汉荣.我国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研究进展.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28(4):266-268.
2.陈琳,张洪波,王君,等.合肥市457名打工妹婚前性行为和高危性行为现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4(11):1066-1069.
3.戴维·波谱诺.社会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54.
4.张继伟.论黄色文化与青少年性犯罪.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5(1):75-77.
5.周敏,赵更力,张小松,等.农村中学生生殖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5,21(9):1025-1027.
6.沈燕.长宁区15~24岁未婚流动人口的性与生殖健康KAP研究.上海:复旦大学,2003.
7.程艳,楼超华,高尔生.接触媒体性信息对上海地区未婚大学生性观念及行为的影响分析.生殖与避孕,2010,30(8):543-547.
8.张鹏,楼超华,Laurie,等.上海未婚青少年性相关行为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11,28(2):139-141.
9.程艳.媒体对未婚青少年性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影响.上海:复旦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