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基础训练过程中的嗓音肌能训练

2014-04-03柴伦党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嗓音训练

【摘 要】阐述声乐基础训练过程中如何恰当运用嗓音肌能的训练,从而发挥个人的嗓音潜能,缩短制造嗓音乐器的时间,使得声乐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声乐基础训练 嗓音 肌能 训练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177-03

肌能主要是指肌肉的能力,肌能训练在体育训练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将肌能训练运用到嗓音训练中是否科学是我们首先应该弄清的问题。人嗓音的发声也是肌肉运动的结果,是诸如控制声带闭合的肌肉、控制气息的肌肉、控制共鸣的肌肉等来发声的,因此将肌能训练运用到嗓音的基础训练过程中是科学的。嗓音肌能训练运用到声乐训练当中主要是指在打开喉咙的状态下加强横膈膜的肌肉能力和嗓音韧带的柔韧能力的训练,只有强大的呼吸支持才可能有科学的发声状态;只有嗓音韧带柔韧能力的增强才能得到歌唱所要求的音高、音色和音质,也只有这两个方面不断发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能使歌唱能力不断提高,达到更高的歌唱艺术境界。

一、嗓音肌能训练在声乐基础训练中的优势

从一个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的自然嗓音到一个能够运用自己嗓音灵活表达声乐作品的嗓音,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训练过程,声乐基础训练当中的嗓音肌能训练是专门针对没有建立科学发声状态的嗓音的初级训练,属于声乐基础训练的范畴。

(一)使初学者在短时间内进入科学的歌唱训练状态。首先,当声乐教师在接触初学者的时候,初学者的嗓音普遍音量很小而且没有歌唱要求的音高和音色,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控制嗓音发声的肌肉能力太弱,如呼吸较浅,声带柔韧度缺乏,共鸣控制不好等等常见问题,经过嗓音的肌能训练加强控制嗓音肌肉各部位的肌肉能力锻炼就可以很快解决初学者的常见问题。其次,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将自己的发声状态作为参照来衡量学生发声状态的,在初学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得到学生和自己声音状态的契合点,这样会给教师自己的客观判断和实施教学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要对初学者的嗓音有客观的认识才能消除这样的不良影响,嗓音肌能训练的实施正好能解决这类问题,使得初学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较佳的歌唱训练状态。

(二)是开发学生嗓音能力的最好途径。首先,对于学生来说解决建立歌唱基本的嗓音状态应该是客观的现实的教学任务。经过嗓音肌能训练,往往能使学生控制气息的肌肉能力加强,歌唱得到饱满的气息;声带闭合柔韧度增强,歌唱得到需要的音高,由此自然而然地建立歌唱基本的嗓音状态。其次,经过长期的肌能训练能够使学生获得一个稳定的发声状态,使学生的嗓音得到科学的开发,并且为教师客观判断学生的嗓音发展提供依据。经过阶段性的嗓音肌能训练,学生适合什么唱法,适合什么声部,适合什么作品等等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三)有助于解决嗓音训练良性发展的问题。肌能训练是要求气息能力和声带闭合能力二者能力协调发展,所以在训练这两种能力的过程中既需要分别考虑,又要有目的地训练;既要个体加强,又要结合性训练,这样就能在灵活自如的肌肉运动状态下得到协调良性的嗓音发展。从声乐演唱的整个过程来看,嗓音肌能的训练是歌唱能量的汇集,是歌唱的动力源,嗓音肌能训练的结果直接影响着是否能够完整而从容地表达作品的问题。嗓音肌能可以使歌唱机能得到全面的发挥,因此嗓音肌能训练是嗓音基础训练的重中之重。美国歌唱家玛里琳·霍恩在讲述自己的发声方法时是这样讲的:“不管怎样,我呼吸时横膈膜是朝外的,整个肋骨架充满了气,背部的肌肉做好了最大限度的运动准备,好像到处都是气,好像一个刚打开的完整物,里面的自动装置刚巧把横膈膜推出去。”玛里琳·霍恩的方法正是肌能训练影响嗓音发展的实例。

二、嗓音肌能训练实施的过程

嗓音的肌能训练从宏观的歌唱训练上讲是研究歌唱如何正确用力的问题。可以说,演唱中不会正确地用力,不知道怎么用力,要想唱出美妙的声音是不可能的。我国伟大的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也强调:“该用力的地方用力,不该用力的地方不用力”。所以嗓音肌能训练是在该用力的地方用力不该用力的地方放松的基础上来进行训练的。

(一)嗓音肌能训练遵循的基本原则。具体有三:

1.声带被动闭合原则。嗓音肌能训练的过程中要明确声带是在气息的支持下被动闭合的,气息能力的增长同时在影响声带柔韧能力的加强。声带柔韧能力反过来制约气和力的相互协调,即声带柔韧性弱气多力少声音低,声带柔韧性强气少力多声音高。

2.“循序渐进,见好就收”原则。“循序渐进”避免了因为急于求成而引起的发声肌肉僵硬和极度地超过自己嗓音负荷等问题的出现,“见好就收”反映了要把握训练的度,在以前训练的力度和强度的基础上渐渐地加码,加到了就要收,不能无休止地加;嗓音的肌能训练不光是肌肉强大的训练,更强调控制发声各肌肉之间的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更强调大脑对肌能训练结果的整体控制。

3.感知结果调节原则。一般的肌能训练是实实在在的肌肉训练,随着锻炼时间和强度的加强能够感受得到自身肌肉的变化,嗓音的肌能训练只能靠感觉来感知其结果,经过训练后感觉音量大了,声音高了,气息足了,相对于一般的肌能训练它不只能被感知,在感知的过程中还要能够灵活调整肌体使其协调。

(二)嗓音肌能训练中气息训练的方法。在歌唱状态的建立过程中影响声音的第一关键因素就是气息,所以训练气息的肌能是歌唱肌能训练的主要内容。众所周知,气息在人的身体中是一个活动体,学生只能通过两个基本的动作——“吸”和“呼”来感受,所以声乐教学中主要讲究的是“呼”和“吸”的动作,在歌唱当中吸气的动作是永远保持的,只有吸进去的气息才给歌唱提供了能源或者叫动力。控制吸气的肌肉群是横隔膜,所以在肌能训练的时候横膈膜肌肉能力的训练是最主要的。横膈膜的肌肉训练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步骤:第一步骤是呼吸能力的训练。该训练主要可分为四个动作来练习:快吸慢呼、慢吸慢呼、快吸快呼、慢吸快呼。每天按照四种呼吸方法的顺序每个一分钟,每天循环做三到四次。第二步骤是气息保持能力的训练或者叫憋气能力的训练,主要分为两个动作来练习:快吸保持、慢吸保持。在保持的过程中第一次5秒、第二次10秒、第三次15秒……依次递进。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会发现气息渐渐地饱满起来。在歌曲练习的过程中同样要运用以上的四种呼吸方法来练习,在比较欢快的作品当中主要运用到快吸快呼或者快吸慢呼,在抒情的作品当中主要运用慢吸慢呼或者慢吸快呼,在训练的初期应该按照这样的方法慢慢养成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以后就会达到自如。这样的呼吸方法运用到歌唱当中会养成良好的行腔意识和良好的呼吸循环功能。

(二)嗓音肌能训练中声带的训练方法。在歌唱状态的建立过程中影响声音的第二关键因素就是声带肌能,在嗓音肌能训练过程中所指的声带肌能是在气息支持下的声带被动闭合的肌肉能力,其有两个基本的动作——“开”和“合”。当声带在吸气状态下是不闭合的,在给气发生状态下是闭合的,所以在声带闭合能力的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有呼吸的配合,在快吸慢呼和慢吸慢呼的状态下唱连贯;在快吸快呼和慢吸快呼的状态下唱跳音。这样练习一段时间后声音音量和音色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使得原来打开喉咙没办法闭合的嗓子得到了充分的闭合。其次声带闭合除气息支持下的闭合外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声带本身需要从边缘闭合的原理,只有解决了声带的边缘闭合才可能谈及嗓音的韧带锻炼,从生理学角度讲声带的边缘是声带最薄的地方,也是气息接触声带而转化成声音最敏感的部位,声带边缘的闭合可以让学生最直接地找到声音位置,找到明亮的声音,而且能够解决歌唱协调用力的问题,还避免了基础训练中扯嗓子的现象,所以声带的边缘闭合是歌唱基础训练的法宝。关于声带的边缘闭合问题,林俊卿博士关于咽音唱法的理论对之进行了探讨,林俊卿博士通过咽音唱法既解决了声乐学生发声状态上的各类问题又有效治疗了很多嗓音上的疑难杂症,因此边缘闭合原理是已经为事实证明的科学的发声状态,是能够运用到嗓音肌能训练的过程当中的。运用边缘闭合的发声原理教师必须使学生在模仿的状态下找到声带边缘闭合的发声状态,然后将这个状态贯彻到练声曲和演唱的整个过程。

三、嗓音肌能训练所取得的成效

基础声乐教学阶段采用专门的肌能训练,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它能够缩短声乐基础训练的教学时间,解决了现阶段声乐基础训练的普遍问题。

(一)声乐教学当中的肌能训练打破了常规的声乐教学,在声乐基础学习阶段开辟了新的模式和方法。我国现阶段高校声乐教学所面临的普遍问题是:就生源来看,有将近80%的艺术生是通过考前的突击训练考上艺术专业高校的,大部分学声乐的学生起步很晚,进校前根本不具备歌唱的能力,更不用说是否具备嗓音的表现力。要想经过短短的三四年的训练达到声乐演唱所要求的技术能力能够表现作品,按部就班的声乐训练模式是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通过嗓音肌能的强化后,学生在思想上能够明确掌握科学的发声原理,在有效的时间内建立基本的发声状态,达到了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超越了基础声乐教学单纯的模仿方法,改变了填鸭式的教学习惯,肌能训练的提出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建立了新的基础声乐教学理念,是对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进行整合,明确解释科学的发声状态,使嗓音的塑造和发展有了持续性的空间,使学生嗓音的个性特征得到有效的发挥。

(二)学生通过嗓音的肌能训练提高了对声乐的兴趣。在没有经过肌能训练以前学生大多了解自己的嗓音条件,对发声的科学状态也只有模糊的概念;通过短短几周的肌能训练后大多能发现自己的嗓音也可以发出悦耳的声音,充分建立起对声乐学习的自信心,这样就为学生和教师之间更好地配合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有一些基础的学生通过嗓音肌能训练以后发现自己唱出的作品比以前更加完整、更富有表现力。其实具备一定歌唱能力的学生通过这样的肌能训练恰恰使自己在发声状态上出现的零碎问题得到统一的解决,使得自己对发声的思维具有元认知能力,使得自己已经具备的歌唱能力得到持续的发展。嗓音的肌能训练能够立竿见影地解决例如声音发“虚”、气息不足、声音摇摆、高音难等常见的声音问题,它是嗓音能力提高的集中体现,也是最大限度发挥嗓音功能的桥梁,在歌唱基础教学当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声乐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嗓音肌能训练之上,嗓音肌能训练只是声乐教学基础阶段取得成效的最佳方法,当呼吸和声带获得一定能力以(下转第184页)(上接第178页)后,一定要从“肌能”转化为“机能”。虽然这两个词只有一字之差,但从意义上讲却有着天壤之别。肌能在解决肌肉强大的问题,机能却在解决控制发声器官如何有机运动的问题,在歌唱当中肌能解决声音的能力问题,机能解决如何演唱、行腔的问题,肌能是支持科学发声的根基,机能是获得自如演唱的途径,“机能”和“肌能”之间得到了平衡的发展,才能到达歌唱的自由王国。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机能是“情”,肌能是“理”,一个属于艺术范畴,一个属于技术范畴,因此这两个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当学生建立了一定的歌唱嗓音状态时,教师在做课堂要求时要逐渐在肌能训练的过程中渗透机能的训练即乐感的训练,要用简短的乐句逐渐代替枯燥乏味的音节,赋予音节以某种情绪或者某种表象,用形象化的语言启发学生,让学生在活灵活现的音乐形象当中演奏嗓音乐器。这样就从内容上完成了从技术到艺术的蜕变,从思想上解决了从唱声音到唱音乐的转变,为下一步演奏嗓音乐器开辟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周晓音.用“力”得当,才能放松——谈谈对歌唱中放松的理解[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3)

[2]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3]林俊卿.咽音练声体系[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0

[4]张显平.音乐分析与歌唱表演文论集萃[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柴伦党(1979-),男,陕西西安人,硕士,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声乐教育。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嗓音训练
嗓音
黄绮珊:我的嗓音为什么是这样?
“世界嗓音日”——中央音乐学院嗓音研究中心在行动
青少年田径专项运动员选材的影响因素研究
浅谈足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
浅谈高校体育运动爆发力训练策略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节日介绍】世界嗓音日
2016年第七届友谊嗓音疾病诊治高级研讨班暨首期北京友谊医院嗓音检测和嗓音训练学习班通知
日媒:日自卫队将以“训练”为名“出兵”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