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孩子科学探索欲望
2014-04-03王鹏
王鹏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平时我比较喜欢在孩子中间开展一些科技知识方面,动手动脑的活动。组织他们讲讲科学小故事,介绍小发明,开展科学实践活动,普及科学知识。业余时间我也经常学习一些科普知识,学习辅导学生的方法。工作中围绕主题开展活动,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意识。
那么如何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孩子科学探索意识?活动时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创造条件,提供物质材料和机会,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场合以多种方式,教师以不同程度的指导或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让幼儿在有计划的学科学,通过科学探索活动,主动获取科学的经验,建构初级的科学概念,掌握学科学的方法。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有自然现象、人类、动植物、物质世界的现象、现代科技等,内容涉及的面广而且量大。
我们处在一个科技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时代。时代的发展要求幼儿园教师既要注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又要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尊重孩子的兴趣需要,支持并鼓励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为此,我们应不懈努力,使科学教育活动与幼儿的生活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科学活动是一种融操作性、思考性、变化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活动,它有助于幼儿主体性的发展,为幼儿主动探究提供了路径。新《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提出:“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因此,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已越来越重视幼儿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科学小实验作为幼儿科学教育的一种方法,也是幼儿感兴趣的一种活动。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以简易的用具和简单的材料,通过简便的操作,在较短的时间内,人为模拟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它只是重复前人的部分实验,不要求有新的科学发现。科学小实验简单易行,要求低,具有游戏性和趣味性。幼儿通过观察、亲自操作实验,可以发现简单的科学现象,感知和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引起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发展观察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手脑并用,学习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创造活动的诱发剂,也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
我们要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内容。根据幼儿的需要,以增强科学意识为核心,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选择具有时代性、科学性、趣味性较强的、幼儿易于理解和熟悉的内容。如:不同的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等等。
我们要根据科学活动内容,采取多种形式的组织形式。在集体活动中,幼儿与同伴之间一起学习,可以体验到集体学习的乐趣;分组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在同伴相互影响下,对科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开设区角,给幼儿的自由探索提供条件。利用自然角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非常必要,所以我们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在活动室里开辟一个自然角,作为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之用。这些动植物展示在幼儿眼前,使幼儿能逐一进行细致地观察,也为幼儿带来较自由地观察和操作探索的可能,幼儿可以了解到乌龟、金鱼的饮食习惯,可以观察植物的生长规律和四季变化等等。并引导幼儿如何对饲养的动物与种植的植物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经过一段时间不断开展此类活动,现在我们的幼儿逐渐养成了爱观察、好实践的科学态度。在语言区中张贴四季变化等自然图片。幼儿科学教育仅靠集体教学活动是不够的,我们要积极为幼儿的科学活动配套充足的物质条件,创设丰富宽松的探索环境,随时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需要。教师不直接介入,不随意评价,微笑等待,尊重和关注幼儿的个性活动方式,发现和肯定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观察分析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在孩子求助时给予适宜的启发与合作。让幼儿感到学科学、做科学是一件轻松而愉快的事。孩子们从教师创设的环境中不仅激起了兴趣和求知欲,而且还主动获取了感性知识,这就为进一步获得理性知识打下基础。开发利用好“图书角”生活中不能亲身经历的科学现象和事物,可以让幼儿从书籍中获得。我们为幼儿准备丰富的、生动的,适合幼儿阅读和理解的儿童科学读物,以充足的时间和自由,让幼儿自由查阅,并适当给予幼儿以阅读上的指导和理解上的帮助,以此培养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热情,我们在教室的墙壁上创设了与主题活动相匹配的环境。通过图文并茂的主题网络图、幼儿在探索过程中的“小发现、”“小问题”等形式加以体现。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取知识与经验的重要途径,在实现幼儿园培养目标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科学教育内容丰富多彩,神奇有趣。教师要充分发挥科学的魅力,巧妙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导幼儿用科学的探究方法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做科学的乐趣,培养一定的探究科学的情感与认知能力。如《沉浮》活动中:教师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大胆尝试,把这些东西一一放入水中,观察哪些会沉下去?哪些会浮在水面?在幼儿获得初步沉与浮的经验后,提供辅助材料,让幼儿进一步探索、尝试“沉得东西能变浮?浮的东西能变沉吗?”幼儿带着新问题,继续探索,认真观察,对比,寻求答案。这种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认知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掌握科学的自信心。
我在活动《会喝水的杯子》设计时,尽量让幼儿多进行操作活动,在活动中探索发现。通过孩子的玩和说,来培养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活动的内容由浅入深。在孩子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的单纯,一个小小的魔术,一张纸巾和从未见过的吸收树脂就足以将他们的兴趣和兴奋点提到很高,他很很喜欢科学活动,更喜欢自己亲自去感受,亲自去做实验。为了满足他们,每个环节都有孩子们的兴趣点,魔术:水到哪里去了?小时候用过的纸尿裤,吧婴儿的尿液都吸走了。纸巾在吸收时纸巾和水的变化。用吸水树脂来吸水,更是觉得神奇。水都到哪里啦?通过幼儿的几次自由自主的操作,在游戏的过程中探索出纸巾、毛巾和吸水树脂都具有不同的吸水性,逐渐培养小班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及探索欲望。随后的延伸活动孩子们也比较感兴趣,他们发现自己的小手绢,图画纸,衣服也具有吸水性。上次我们在群里讨论科学的严谨性,老师在给孩子们讲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讲的简单通俗些的问题,我的观点是科学研究是要严谨的,但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只是孩子,东西给的太深奥孩子根本无法理解,我们目的是让他们对科学感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能学科用学科学。
老师要用自身的激情带动孩子们进行科学实验。科学活动的氛围应该是热烈的,老师的情绪很重要,因为你的言语和行为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情绪,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有一种挑战的任务,对活动的开展具有很深的影响。
我觉得在教育活动中我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地摸索,探究,就像孩子们进行试验一样,让自己更有新意更具有挑战性开展工作是我有待提高的地方。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要不断的拓展孩子们的经验,原于生活中来,原于生活中去,即使更高的归纳总结教育经验,提高归纳的能力,并在活动中积极地参与进去,让自己的想法更近的贴近孩子们,发挥记录表的作用和价值,为孩子们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总之,科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扩充儿童的科学知识范畴,加强儿童科学素养的培养。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与材料、幼儿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有效发挥其教育功能,实现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在引导幼儿探索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幼儿认知特点,引导幼儿对感性经验进行整理、概括,逐步建构最初级的科学概念,不断增强幼儿主动探索的参与意识、操作意识、交往意识、表现意识,给幼儿留下一个期待继续探索的愿望,一份期盼揭开奥秘的向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