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再生顶板大跨度切眼联合支护技术
2014-04-03叶定阳刘长武
叶定阳 刘长武 刘 洋 何 涛
(1.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65;2.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充填采矿[1]在我国就有一定应用。充填开采就是在井下或地面用矸石、砂、碎石等物料充填采空区,达到控制岩层运动及地表沉陷的目的。充填开采通过对工作面后方采空区实施充填,能够有效控制地表开采沉陷,保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地下水资源不受破坏,提高煤炭资源采出率,改善矿山安全生产条件,实现不搬迁采煤,解放村庄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煤炭资源,很好地解决了“三下”压煤的开采问题。
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邢台矿(以下简称“邢台矿”)六采区采煤层为厚煤层,煤层中下部有0.3 m厚夹矸,把煤层分为上下2个自然分层,上分层回采并已经充填,下分层废弃。邢台矿经过42 a的高强度开采,到2009年底,剩余可采储量只有2 256.1万t。为了延长矿井的服务年限,同时开采出大量优质煤炭,邢台矿将对废弃的煤炭进行回采,不仅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有益于公司可持续发展。
充填体在长期矿山地压力下重新胶结形成人工再生顶板。人工再生顶板层理、节理、裂隙发育,易离层,抗弯能力差,性脆易冒,极难管理。在人工再生顶板条件下,大跨度切眼支护[2-3]中采用“木架棚+锚索”联合支护技术,能很好地管理顶板。
现以邢台矿7608(底)工作面的切眼为例,介绍“木架棚+锚索”联合支护在大跨度切眼中的应用。
1 工作面地质概况
7608(底)工作面为六采区南部综采工作面,该工作面地面位置位于邢台矿工业广场东南处,井下位置西北为7614充填工作面采空区,西南为22319工作面采空区,东南为F13断层,东北为7609工作面采空区。地面标高为+84 m,工作面标高为-280~-360 m。
工作面采煤层为2#煤,属复杂结构厚煤层,走向长659 m,倾向长80 m,面积52 366 m2,煤层倾角2~14°,平均倾角9°;煤层平均厚度为6.14 m,上分层平均厚度为3.14 m已回采完毕,现剩余煤厚平均为3.0 m,含0.3 m夹矸,煤层为一单斜构造。工作面所采煤层上部直接顶为粉砂岩和矸石与粉煤灰混合充填物,厚度7.7 m,其中开采上分层3.14 m煤层时充填的矸石与粉煤灰混合充填物厚度约3.14 m,形成的人工再生顶板固结程度较低,如图1所示。煤层顶、底板的地质情况见表1。
图1 人工再生顶板固结状况Fig.1 Consolidation state of artificial regenerated roof
表1 工作面煤层顶底板岩性特征Table1 Lith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al's roof and floor
2 支护设计
7608(底)综采工作面巷道顶板结构较为复杂,为人工再生顶板,切眼为矩形断面,切眼宽度8.4 m,高度3.0 m,属于大跨度断面,进一步增加了支护的难度;切眼分2次施工,先掘4.4 m×3.0 m,然后在采面推进方向再扩挖4.0 m×3.0 m断面,以满足综采支架安装需要。
2.1 切眼塌落拱与荷载计算
松散破碎围岩条件下,采用普氏压力拱理论[4]对顶板塌落拱高度和顶部荷载进行估算是比较合适的。根据该理论,可求得支护所需承担的荷载集度。
根据矿井提供的地质资料,2#煤的内摩擦角为27°,由于2#煤为比较松碎1/3焦煤,不考虑煤体的黏结力,换算内摩擦角k仍取27°,由式(1)可求得塌落拱的跨度4.039 m,如图2中A、B所示:
式中,b1为洞室跨度之半,2.2 m;b2为塌落拱跨度之半,m;h0为切眼的高度,3.0 m;k为换算内摩擦角,27°。
图2 普氏压力拱计算荷载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arch's load calculation
由于人工再生顶板固结较差,另根据矿井实测地质资料,人工顶板上覆岩层3 m范围内破坏相对严重,3~10 m岩石完好,为了安全起见,fk取两者较小值,取fk=0.5,计算求得塌落拱高度
巷道上方的实际塌落拱为抛物线形,巷道中点处的塌落拱高度最大,越靠近巷道帮部,塌落拱高度越小,因此巷道顶部中点处的荷载集度最大。为了安全起见,荷载集度都按最大塌落拱高度考虑,拱顶最大荷载集度
式中,qmax为拱顶最大荷载集度;γ1为直接顶粉砂岩的容重,26 kN/m3;γ2为人工再生顶板的容重,15 kN/m3;h1为拱轴线上粉砂岩塌落高度,4.938 m;h2为人工再生顶板的厚度,3.14 m。
计算得到塌落拱最大高度和拱顶最大荷载集度,也就获得了“木架棚+锚索”支护所要承担的最大荷载,从而为确定合理支护参数提供了依据。
2.2 木架棚及锚索支护参数设计
受大断面切眼开挖影响形成如图2所示的塌落拱,由于塌落拱高度较大,人工再生顶板固结较差,在开挖面不能形成良好的承载面,单一的架棚或锚索难以完全承受上覆破碎岩层,为了保证切眼的安全要求,采用“木架棚+锚索”联合支护。先采用木架棚支护3.14 m人工再生顶板,然后采用锚索整体补强加固。
根据《煤矿支护手册》[5]中的相关规定,采用木架棚支护的巷道跨度大于4.5 m时,圆木直径应大于220 mm,此处采用D>240 mm东北落叶松圆木构建木架棚,支护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
图3 木架棚支护结构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wooden shed's structure
按照结构力学的求解方法[6],将此支护结构进行简化、拆分,各主要部件的受力情况如图4所示。
图4 木架棚结构受力Fig.4 Schematic diagram of wooden shed's stress
按照材料力学[7]抗弯强度的公式,在圆木容许抗弯强度下,可求得木架棚横梁的合理间距
式中,M为横梁中最大弯矩,kN·m;Wz为弯曲截面系数,对于圆形截面,Wz=(1/32)πD3;圆木容许抗弯强度[σ]为59 MPa。
由结构力学[6]可知,梁中最大弯矩M在横梁中部,
式中,q为横梁上均布荷载,q=γ2bh2,b为最大横梁间距。
将圆木容许抗弯强度代入式(4)可求得最大横梁间距为0.887 m,从木架棚结构整体安全稳定性考虑,横梁合理间距取为0.7 m,横梁最大弯矩计算为63.33 kNm,弯曲应力为46.68 MPa,横梁最大弯曲应力小于容许抗弯强度,横梁满足抗弯强度要求。
对于棚腿AB,受到弯矩和轴力的共同作用,依据结构力学原理,可以求得其最大应力位于端部A处,且最大值为80 kN·m,由式(4)可知,
棚腿满足抗弯强度要求。
对于棚腿CD,只受到单一的轴力作用,轴力为72.1 kN,根据材料力学[7]抗压强度公式,轴向应力
小于容许抗压强度(28.8 MPa),棚腿满足抗压强度要求。
式中,F为棚腿承受压力,kN;A为棚腿截面积,A=(1/4)πD2,mm2。
由于棚腿AB所受轴力小于棚腿CD所受轴力,因此棚腿AB也满足抗压强度要求。
木架棚棚腿相对细长,除强度条件需要校核外,还需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
采用欧拉公式[7]计算理想压杆的临界应力:
式中,λ为柔度,λ=(μL)/i;i为实心圆的惯性半径,i=(1/4)D;棚腿简化为一端固支、一端自由,则μ= 2;E为东北落叶松圆木弹性模量,E=10 GPa。
通过式(8)可得临界压力为9.86 MPa,σc<σcr,棚腿满足稳定性要求。
根据锚索设计规范[8],确定合理的锚索支护参数。锚索外露长度L1为0.6 m,采动影响的极限高度L2为6.2 m(根据矿山实测地质资料,人工再生顶板上覆岩层3 m范围内破坏相对严重,3~10 m岩石完好),坚硬老顶层锚固段长度取1.5 m,锚索长度
为了施工过程安全,取L为9.0 m。
为了确定锚索排距,需要计算出潜在垮落趋势的危岩荷载W和危岩潜在下滑趋势时的摩擦阻力FZ。
采用式(10)计算潜在垮落趋势的危岩荷载:
式中,W为危岩荷载,kN;B为巷道跨度,B=2b1,m; b为锚索最大排距,m。
潜在垮落趋势的危岩有潜在下滑趋势,危岩还受到岩壁对它产生的摩擦阻力FZ,采用式(11)计算:
将式(10)和式(11)所得结果代入式(12),可得到最大锚索排距为1.63 m,为了施工过程安全,锚索排距取为1.60 m:
式中,Y为锚索极限承载能力,便于取材,采用矿上常用20 t锚索。
2.3 切眼支护布置
切眼初次开挖成巷,采用木架棚上覆金属网支护。木架棚采用直径大于240 mm的东北落叶松圆木构建,横梁间距0.7 m;木架棚腿仍采用直径D>240 mm东北落叶松圆木,斜腿长3.2 m,直腿长3.0 m。顶板打设锚索,锚索采用15.24mm的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长度9.0 m,组距4.0 m,迈步布置,锚固力大于200 kN;使用长度2.4 m的14#槽钢做钢带,托盘为200 mm×80 mm×20 mm的钢板。
切眼二次扩挖时,初次开挖4.4 m×3.0 m巷道已经成型并支护,在良好的支护条件下,二次开挖成巷仍采用与第一次相同的支护参数。
3 支护效果分析及经验总结
通过对位移量观测和分析,开始有一些变形(在设计范围之内),采取锚索支护作为补强措施,锚索受力稳定,只在很小的幅度内波动,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木架棚+锚索”联合支护技术显著提高了巷道支护效果,极大地改善了人工再生顶板下综采工作面切眼支护情况,简化了工作面综采设备的安装,确保了工作面设备安装的安全,有利于综采面快速安装,实现了矿井的高效生产。
采用“木架棚+锚索”联合支护,解决了人工再生顶板层理、节理、裂隙发育,易离层,抗弯能力差,性脆易冒,巷道围岩变形量大的难题,能满足安全生产需要。虽然采用木架棚支护需要大量的圆木,但能及时有效地控制顶板下沉,满足支护强度,保证大断面切眼的人工再生顶板安全,为综采工作面切眼安装设备创造了良好条件。在充填开采下,采用钢梁和单体液压支柱不便于回收,而木材价格低廉,减少了支护材料的丢失浪费。
随着综采工作面装备机械化程度提高,大功率、大体积的设备投入使用,大跨度切眼巷道支护是煤矿急需解决的难题,“木架棚+锚索”联合支护技术对于充填开采大跨度巷道具有借鉴作用。
4 结论
通过7608(底)工作面切眼联合支护的成功使用,为人工再生顶板条件下推广联合支护技术提供了必要的经验,使得该项技术在邢台矿可以广泛推广使用。实践证明,人工再生顶板巷道中推广使用联合支护技术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顶板的稳定性、完整性,限制人工再生顶板的变形、位移和裂隙的发展,保证了工程质量。
[1] 刘建功,赵庆彪.煤矿充填法采煤[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1.
Liu Jiangong,Zhao Qingbiao.Backfill Mining of Coal[M].Beijing: China Coal Industry Publishing House,2011.
[2] 孙 亮,王景义.破碎复合顶板大跨度切眼联合支护技术[J].煤炭技术,2008(12):143-144.
Sun Liang,Wang Jingyi.Application of combined support technology in large span open-cut under cracked combined roof[J].Coal Technology,2008(12):143-144.
[3] 王晓辉,陈玉飞.7 m大跨度切眼综合支护技术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14):1-3.
Wang Xiaohui,Chen Yufei.Reseach on composite support technology of7m large span open-cut[J].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2010(14):1-3.
[4] 徐志英.岩石力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3.
Xu Zhiying.Rock Mechanics[M].Beijing:China Water Power Press,1993.
[5] 邢福康.煤矿支护手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9.
Xing Fukang.The Handbook of Coal Support Technology[M].Beijing:China Coal Industry Publishing House,2009.
[6] 蒋玉川,徐双武,胡耀华.结构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Jiang Yuchuan,Xu Shuangwu,Hu Yaohua.Structural Mechanics[M].Beijing:Science Press,2008.
[7] 秦世伦.材料力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Qin Shilun.MechanicsofMaterials[M].Chendu:Sichuan University Press,2008.
[8] DL/T5176—2003 水电工程预应力锚索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DL/T5176-2003 Code for Engineering Design of Prestressed Anchor of Hydropower[S].Beijing:China Electric Power Press,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