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

2014-04-03李宏伟钟绍铜

关键词:文明人类生态

李宏伟,钟绍铜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北京 100091)

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

李宏伟,钟绍铜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北京 100091)

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文化在中国逐渐兴起并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生态文化是一种以生态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的意识形态,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素。我国生态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具有历史传承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等特征,既继承了优秀历史传统,反映了社会现实,又代表着未来文明的发展方向。

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工业文明

文明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成果,是人类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下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象征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每一个不同的文明阶段都有着与之相对应的主导文化,生态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必然需要与之相对应的生态文化。

一、生态文化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诸多文明形态中的一种,它包含了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文明实践三大构成要素。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观念的核心。生态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理解是,以自然价值论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广义的理解是,以自然价值论为指导的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1]生态文化是以生态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的意识形态,它体现着人类对和谐美的追求,具有丰富的内涵。

首先,生态文化是将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文化。生态文化有主客体之分,它的主体是人,客体则是自然环境,在主客体之间是人类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将它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自然生态是无法靠其自身成为文化的,它只有与人类有意识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时,才会产生文化。地球上丰富的生态资源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人类通过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时,不仅能充分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还能对自然发生审美活动。

其次,生态文化是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2]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人类社会的进步需要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良好的自然环境不仅仅为人类的生存、居住提供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而且为人类的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创造条件。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资源和环境,如何把这种消耗控制在自然的可承受范围之内不仅仅要靠技术条件的支持,更需要人类自身品质与修养的提高。良好的生态文化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

最后,生态文化是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文化。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人类对自然的态度经历了从敬畏与盲目崇拜到征服自然、掠夺式开发自然的过程。到了20世纪末,随着全球大气变暖、土地荒漠化、乱砍滥伐等现象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同,也成为我国的发展战略。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协调好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现代生态文化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主旨就是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对人类的发展进行重新思考与界定。”[3]

生态文化的表现形态十分丰富,主要包括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科技、生态教育、生态艺术等,这些表现形态与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生态文化体系。

二、生态文化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单独成章,详细阐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一方面是对于中国现阶段现实问题的反思,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发展。生态文化是涉及人、自然、社会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文化,它是孕育生态文明的核心和灵魂,生态文化的弘扬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生态文化对工业文明哲学根基进行了批判,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新的哲学基础

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以来,工业文明在推动社会巨大进步的同时,日益凸显出其内部蕴含的深层危机,这种危机不仅仅是经济和政治的危机,更是一种文化与哲学的危机。生态文化从哲学层面对工业文明的深层危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现代性作为工业文明的基础虽然在人类的自由与解放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是造成目前全球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因为“现代性以试图解放人的美好愿望开始,却以对人类造成毁灭性威胁的结局而告终”[4]。而现代性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机械主义自然观,二是片面的实用主义。

机械主义自然观“将世界视为一个松散的‘物质堆’,采用分析而不是综合的方法来考察对象和客观世界”[5]。世界这个松散的“物质堆”可以被还原为一组组基本的粒子,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是外在的而非内在的,这种联系所产生的只是机械的相互运动,即部分决定整体。实用主义是导致工业文明出现生态危机的根源之一。在现代社会“不是经济被嵌入社会关系之中,而是社会关系被嵌入经济制度中。”[4]实用主义认为,人是经济的动物,无限制地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欲望是人的内在本质特征。由此,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经济行为,“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增长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并坚信无限丰富的物质商品可以解决所有的人类问题。”[5]在现代社会中,实用主义信条已经内化为现代文明深层的意识形态,已经成为一种“现代宗教”,它所顺从的只是人们的贪欲,而不是与自然规律相符的可行性,它所产生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生态文化通过对机械自然主义、片面的实用主义的批判,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了对生态文明哲学基础的变革,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态的改善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合理的精神指南和意义支撑。

(二)生态文化通过对工业文明哲学根基的批判和变革,为生态文明提供了新的生态世界观

传统的世界观建立在机械自然观基础之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以人类为中心,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强调人定胜天,人要征服自然。生态文化强调人是自然的一员,人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其核心就是有机整体的生态世界观。生态世界观将万事万物看成一个相互联结的有机整体,所有的现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整体。对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生态世界观认为整体和部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它们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整体的性质是首要的,部分是次要的,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最基本的。在这个整体中,不是人统治自然,也不是自然统治人,而是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生态文化的世界观,将人与自然并重,要求从整体性把握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性。

(三)生态文化在对工业文明哲学根基进行批判的基础之上,为生态文明提供了新的生态价值观

生态价值观是指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有关生态环境意义、美丑、好坏等观点和评价。传统价值观以人类为中心来判别生态系统资源的有用性,将人类置于统治地位,认为人是资源的绝对拥有者和支配者。在传统的价值观中,生态资源的价值取决于人类的认识,人是生态资源价值存在的尺度。传统的价值观导致了人与生态系统关系的尖锐矛盾与隐忧,引发了人们对于工业文明与工业文化的反思,并逐渐导致了新的生态价值观的形成。生态价值观强调必须从认识论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将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将人视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认为真正的价值存在于这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之中,而不是存在于每个单独的物体。生态价值观坚持人、社会、自然的有机整体性,强调人类只有借助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时,才能完全体现自身的价值。

(四)生态文化通过对工业文明哲学基础的扬弃与批判,为生态文明提供了新的生态伦理观

生态伦理观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主要是针对20世纪现代化的生产和科学技术所导致的生态危机而提出的。在传统的伦理学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研究和实践的重中之重,几乎很少有涉及自然界及各种生命关系的研究,因为生命和自然界是被认为没有价值的。“生态伦理是关于人们对待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和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所应采取行为的道德研究。”[6]它提出人应当尊重生命和自然界,并对之负责。生态伦理观则将道德研究的对象进一步扩张,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研究,形成了研究人、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新的辩证统一的生态伦理。生态伦理要求在理论上确认自然的价值,认为不仅仅是人有价值,而且生命和自然也有价值。它还要求确认自然的权利,要求承认不仅人拥有权利,而且生命和自然界也拥有权利。

三、当代中国生态文化的兴起与特征

生态文明的第一表现是一种文化和理念,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它需要生态文化的引领和支撑。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国逐渐得到传播,生态文化也在中国逐步兴起。当代中国生态文化的兴起主要还是依靠行政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大力开展生态文化传播教育,重视学校课堂和社会课堂的作用,提高人民生态文化素质。在学校课堂方面,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都设立相应生态教育课程。在社会课堂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多元化的教育,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介展开多层级、多形式的生态文化知识宣传,在全社会进行以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倡导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二,大力倡导生态生产、生态消费。在生产方面以节能、降耗、减排为目标,要求在现有的生产技术和管理之上,加速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改进,加快产业的升级,按照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原则组织生产,保护生态环境。在消费方面提倡消费者在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下,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自觉地调整自身行为,崇尚节俭,认识到自然对于人的生存的重要性。

第三,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丰富生态文化产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充分利用我国的生态资源和生态文化资源,例如,将生态文化产业同中国传统人文产业相结合,做大做强山水、茶竹、花石等物质文化产业等;同时,着重将生态文化资源与高新技术相融合,把物质文化产业与影视、音乐、书画等精神文化结合在一起,扩宽产业发展道路,提高生态文化产品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

第四,积极推进法律制度建设,完善生态保障体系。政府不断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强化政府行为,另一方面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完善,健全管理机制和体制,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相关规定者受到保护和褒奖,破坏生态者受到制裁和惩罚。

当前,我国生态文化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现有法律、制度、政策尚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实不够严格,全社会生态文化意识也亟待加强。但是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措施与行动让广大人民深刻地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建设生态文明,弘扬生态文化的坚定决心。当代中国生态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具有三个重要特点:

第一,历史传承性。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家,“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7]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到处体现着保护生态平衡的思想,“如农业的撂荒、休耕、轮作等,都是用养结合、维护农业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7]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性更是突出体现在哲学层面的“天人合一”这一哲学观中,这些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如果从现代意义上去理解,则都是把人和自然看成一个整体的关系,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生态文化的发展,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认识和协调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智慧则在此意义上显得弥足珍贵。当代中国生态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充分吸取和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使当代中国生态文化找到了扎根中国的传统根基。

第二,现实问题性。当代生态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源于人们对于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生态危机的深刻反思。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人与自然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以及人与自身相异化”[8]是当代中国面临的现实状况。中国的环境状况,无论是环境污染还是生态破坏都是趋于严重恶化,而且中国的环境问题更是越来越多地变换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环境问题不仅仅显示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失调。环境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交叉重叠,使其他社会问题更难解决。这些问题促使当代中国人不断探寻问题的根源并不断反思工业文明以期得到新的启示,找到新的出路,这种反思与探寻有效地刺激了当代中国生态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未来创新性。生态文化的兴起与发展,贵在创新。历史的继承性是对以往历史的借鉴,问题的现实性是对当今时代的反思,未来的创新性则是对整个生态文化未来发展的顶层设计。我国当代生态文化的兴起与发展非常注重观念的创新,以观念的创新为先导,用新的观念指导生态文化的新发展。我国现当代生态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是立足于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上的。我国大力发展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以及新型能源技术,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的核心技术,这些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我国生态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对生态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代中国生态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所要求的观念生态化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它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合理继承与超越,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思想的坚持与发展。生态文化的培育与发展,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化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又是一种社会氛围,它的承载主体是人,在学识上表现为人的生态素质的提高,在思想上内化为人的生态观念的形成,在实践上外化为人的行为的生态化转变。因此,生态文化的培育与弘扬离不开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只有在全社会弘扬生态文化,美丽中国才可期待。

[1]余谋昌.生态文化是一种新文化[J].长白学刊,2005,(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A].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

[3]余达忠.生态文化的形成、价值观及其体系架构[J].三明学院学报,2010,(1).

[4][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M].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43-64.

[5]于文秀.生态后现代主义:一种崭新的生态世界观[J].学术月刊,2007,(6).

[6]余谋昌.生态文化:21世纪人类新文化[J].新视野,2003,(4).

[7]杜超.生态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J].江西社会科学,2008,(5).

[8]李世书.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8.

(责任编辑:赵旭国)

Develop Ecological Culture,Promot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I Hong-wei,ZHONG Shao-tong
(Department of Marxism Theory,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Beijing 100091,China)

EcologicalculturehasgraduallyroseinChinaandeffectivelypushedtheconstructionan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Ecological culture is an ideology which views ecological harmony as its core thought and value orientation,and it is the key ele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The rising and developing of China's ecological culture hav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historical inheritance,epochal character and creativity,which inherit the excellent historical tradition,reflect the social reality,and stand for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future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ulture;ecological civilization;industrial civilization

D616

A

1671-0304(2014)06-0047-04

10.13880/j.cnki.cn65-1210/c.2014.06.004

2014-07-11

时间]2014-11-21 15:55

李宏伟(1970-),女,河南安阳市人,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生态文明研究。

URI:http://www.cnki.net/kcms/detail/65.1210.C.20141121.1555.004.html

猜你喜欢

文明人类生态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