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静制静法
——如何用不管理的管理方法

2014-04-03刘鹏凯

化工管理 2014年7期
关键词:棋友静观蝈蝈

文//刘鹏凯

以静制静法
——如何用不管理的管理方法

文//刘鹏凯

小时候在乡下,每到夏季,我都要趁着天气好的机会,同一群小伙伴跑到土坡或地头、地沿去捉蝈蝈。虽然夏季的晴天太阳火辣辣的,热得让人受不了,外婆劝我不要外出,我却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依旧顶着太阳行动,因为只有晴天蝈蝈才猛劲地叫唤。而只有蝈蝈叫唤,才能被人发现和捉到。蝈蝈个头小,又长着跟野草一样的“保护色”,没有目标地寻找是很不容易找到的。我那时年岁虽然小,捉蝈蝈却有些年头,到七八岁时就成为高手。在我接近蝈蝈的时候,蝈蝈停止鸣叫,我就静静地呆着不动。而一旦周围的动静完全消失,蝈蝈就会再次叫唤起来。由于蝈蝈再次叫唤的时候,我已经接近蝈蝈,循着叫声找去,往往很容易地从草丛的缝隙中发现蝈蝈,并将其捉住。以静制静的方法,使我每个夏天都能捉到好多好多的蝈蝈。

传统的管理大都是针对性的管理,或是针尖对麦芒,兵来将挡,水来土屯;或是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劳动纪律问题多了,就增加或修改有关劳动规章制度的条款;质量管理的环节问题多了,就跟踪到环节,提出整改措施等。虽然人们尚难达到无管理的至高境地,但是管理无论走到什么阶段都有其宽容的地方,都有鞭长莫及的地方,都有必须让员工自我觉醒的地方,因此就离不开以静制静。

静以待“悟”

中国字觉悟的“悟”字,是“心”和“吾”组合的,可以理解为我用心地觉醒。“悟”对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离开了“悟”,学当止境,做当缺陷。天下的很多事情,有时是教不会的,而必须依赖自己去“悟”,不然就达不到某种境界。管理要人本,要本心,用心力,自然也需要“悟”的功夫。管理如果能够使员工从不足或缺陷中“悟”出自觉来,重复的错误就可能得以避免。

一日凌晨五点出头,我被一阵雷声惊醒,紧接着雨点象炒豆子似的劈里啪啦落下来。约莫一个小时以后,暴雨像吵累了似的妇人,慢慢歇息下来。我急忙起床,往工厂赶去。

通往车间的路上,走着新招聘来的大学生小顾,只见她穿一双白色的凉鞋,有节奏地走着,头上那束马尾巴随着脚步一蹦一蹦的,显现着年轻人的青春活力。车间大门口,老工人大薛握着一把大扫帚,正在清扫门口的水汪塘,看着她那被汗水浸透的后背,我由衷地在心底向她致敬!

车间门口,几个早到的工人,有的在用拖把拖积水,有的在搬移被雨淋过的堆物,忽然,一阵“哗哗”的水声响起,我寻声望去,只见刚进车间的小顾正在“金鸡独立”,一条腿跷在水池上,对着自来水龙头冲脚,还时不时用手抹抹。这番举止我如针刺背的感觉,但还是停下脚步,耐心欣赏她的“保健足疗”。水声停了,小顾甩手转身,看见站在一边的我,头低得像个饱熟了的稻穗。

我一言未发走了。只听见身后小顾怯怯的声音,“厂长看见了吗?”“厂长在门口一直看着你呢……”一位工人轻轻地应答。

事后,我收到小顾的一条短信:厂长,很抱歉,早晨的事。你沉默是金,宰相肚里好撑船,给了我自“悟”的机会,你用爱心和耐心教我如何做人做事,谢谢你!第二天的晨会上,我宣读了这条短信,以人说事说悟,用文化渗透,流淌在全体员工的心里。

静以待“悟”,就是给员工机会,让他们依靠“内力”,进行自我反思、自我修养和完善。一旦达到了这个目的,就是管理的最大效应。

静以淡化

时间能淡化一切。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有时也需要时间来消解。就连企业重要的原始凭证,也可以被“淡化”,甚至过一定年限被销毁,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淡化的呢?

优胜劣汰是自然的法则,企业也难相违,我在几十年的管理实践中,也曾无奈地淘汰过一些职工。

那是一个冬日的清晨,约莫5点多钟,天还黑乎乎的。我早早出门,驱车去外地办事,一上车才发现落了一份重要资料,便让司机小周调转车头回工厂。

门卫大老王见我的车来了,赶紧开门,扯着嗓子与我打招呼。我也打开车窗微笑着向他问安。拿完资料,我本能地看了一下值班表,咦,今天应该是老李值班,怎么换成了老王?我来不及多问,急急忙忙上车赶路了。

晚上赶回工厂,已是灯火阑珊。我一脚踏进门房,打开值班记录,上面赫然写着:老李,到厂时间16日19时,离厂时间17日6时30分。好一出“空城计”!同样的记录本,同样的一行字,今天看起来却格外的刺眼。我无奈的摇了摇头,叹了口气,暗自拿定主意:你演你的“空城计”,我演我的“斩马谡”。

在第二天上午的早会上,我突然宣布免去了老李门卫的差使,没有说明任何理由。

散会后,我把亲手抄录的《玉泉子》中的一个小故事送给了老李。故事讲的是吕元膺任东都留守时,有位棋友常陪他下棋。有一次,两人正对局,突然来了公文,吕元膺只好离开棋盘到公案前去批阅公文,那位棋友趁机偷偷挪动了一个棋子,最后胜了吕元膺。其实吕元膺已经看出他挪动棋子了,只是没有说破。第二天,吕元膺就请那位棋友到别处去谋生。吕元膺之所以辞退这位棋友,是因他不诚实。老李似与那位棋友无异?

“人无信不立”。一个诚信的“庸人”也胜过一个不诚信的能人!

几个月后,这个被我淘汰的职工老李因找不到合适的职业,又登门求我再给一次机会。对这种人,很多企业通常是紧闭大门的,而我却大胆地再次聘用了他。浪子回头金不换,二次进厂后的老李,因为有了一次被淘汰的经历,倍加珍惜再次得来的机会,工作干得有声有色。

当代管理要求人们确立全员皆是人才的意识。关键在于,管理者能够要找到员工的优点,淡化他们的缺点;要用得其所,把每一个人都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这样人人都能够发挥出自己的特长、才能。

静以观察

静并不是静止,不是死寂,而要静观。静观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审视理念,特别是艺术的发现,总缺不了静观的作用。像日出、月色、星象、雪景等都需要静观,才能享受心旷神怡。虽然人们说时间就是金钱,就是生命,但是在许多情况下,企业管理却急不得,需要一个冷水泡茶慢慢浓的适应过程。

我在实施企业文化管理的过程中,每当把新的理念抛出来之后,并不急于让职工百分之百的去践行,而是处于静观的状态,故意给员工充分的时间,有时甚至故意设置一些情境,让员工不由自主去慢慢理解和消化这一理念的良苦用心,让习惯成自然。

厂区规划改造以后,保洁责任区都要重新划分,新来的几个大学生也领到了各自的任务。尽管大家都很努力,但效果总归不理想,多少总有点不到位的感觉。

一天晚饭后,我独自在厂区散步,无意中发出手中还捏着一张餐巾纸。我突然来了灵感:能不能用它考验一下员工的自觉意识?夜色中,我将餐巾纸揉作一团,随手扔进窨井盖的隙缝。第二天一早,员工们陆续到厂上班,大家都很自觉地清理各自的保洁区。七点半,例行出操结束后,我却遗憾地发现,揉作一团的餐巾纸仍然静静地镶嵌在窨井盖的隙缝中。

我授意领操的小殷让大家停留一下,走到队伍前面,说出我的考题。员工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集到了窨井盖方向,我没有直接追问责任人,而是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说是的庙里有位老师父,他新收的徒弟头天进庙门,必须做例行功课:扫地。一天,有徒弟来拜师,师父还是安排他扫地。扫完后,师父问:扫干净了吗?徒弟说:扫干净了。师父又问:真的扫干净了吗?徒弟想了想,肯定地说:真的扫干净了。师父说:好了,你可以回家了。原来,师父事先在屋子的角落里丢了几枚铜板,看徒弟在扫地时能不能发现。那些心浮气躁、卖奸耍滑的后生,只会做表面文章,是不会认认真真去扫那些边边角角,因此,也不会捡到铜板交给师父的。这就是师父的静以观之。

员工们听得专心,个个若有所思。我仿佛看见有清澈的溪水流过大家心头,荡涤着不易察觉的尘埃。

习惯成自然。每个人每天都会重复着许多行为。这些规范或不规范的行为累积就是习惯,要改变不规范的行为累积何其难也。作为一个管理者企业管理行为如同修塔一样,如果只想着快快把塔体竖起来,忽视或忘记夯实基础,这个塔总有一天会倒掉的。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员工最终接不接受企业倡导的理念是靠自觉的,不静观也得静观。静观的结果能从静态中发现很多问题,能发现员工是否情愿,是否静中有动,也能发现实施文化管理的问题或缺陷。更为重要的是,静观能发见员工心灵的美妙世界,发现他们的质朴,发现他们的忠诚。

打那以后,我又静观了多次,每个保洁责任区的清扫工作看得出都很精心,有一些区域真正做到无可挑剔,我释然了。

静以养心

有句成语说,平心静气。这是一种人生的良好的状态,而怎样才能达到如此境界呢?其实此成语已经告诉人们答案了:只有静气才能保持平常心。由此可见,静是可以养心的。我国的武功是动,是大动,是持之以恒的动,而武功的高境界——气功却是通过静,气守丹田炼成的。

要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静心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静心可以使大家跳出浮躁,可以使大家消除杂念,净化心灵。包括管理在内的天下的许多事情,其实都是朴素的,甚至是简单的,一些混乱或复杂是人主观作用的结果。因此静心能返璞归真,使员工得到朴素的大道。管理者与员工共同静心的结果,则更能达到心心相印。

一年一度的人才市场招聘会又在火热中拉开了帷幕。从人才市场回来,办公室主任脚还没进门,喜悦的声音就传过来:“厂长,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这次到我们摊位谈意向的大学生比任何一家都多!我们从几十个人中反复选择,捞回了10个‘精英’!”看着他那份高兴劲,我禁不住喜上眉梢。

按照计划,办公室主任安排大学生们半日学习培训,半日义务劳动。这天下午,大学生们去清理我们刚收购的一家企业,快下班时,我与行政科长老马来到现场,只见刚拔过杂草的场地仍像个“癞痢头”,地面上则是尘土飞扬,扫过的地方还留着一块块“原始地带”。我与办公室主任耳语了几句,让大家喝杯水休息一会儿。随即,大学生们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妙语连珠,弥漫着青春的气息。

水也喝了,话也说了,乏也消了。办公室主任不失时机将我推到他们中间。几句寒暄之后,我问一名戴着眼镜的小伙子:“‘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是谁的名句?”小伙子不停地眨着眼,不由自主地挠起后脑勺。

“是东汉的薛勤。”旁边的一名女学生声音不大,但很坚定。

“对,是薛勤!打扫卫生、清理现场,是你们到黑松林干的第一项工作,大家干得好不好,可以讨论讨论。”大学生们没想到第一次见面,我就给他们来了个“下马威”。看着刚扫过的地面,大学生们似乎若有所思。

以静制静,其实就是对管理缝隙的管理,就是对管理过程时间流失的管理,就是文化的管理啊!

其实,静并不静,而是以静的方式,达到更深层次的管理,直指人的心灵,此亦心为管理之道。

猜你喜欢

棋友静观蝈蝈
你听,蝈蝈在唱歌
书法
我的蝈蝈
一对蝈蝈吹牛皮
诗情画意
一对棋友
下棋
慢下来,静观自己的内心
静观风雨感知冷暖:“风云家族”的作为与贡献
永恒的师生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