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实验室管理系统(LIM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2014-04-03
南通市通州区环境监测于2013年3月成功启动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也被称之为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系统,是在ISO/IEC 17025标准的基础上,把当前计算机技术以及计算机的数据库技术等方面和通州的环境管理方面思想工作进行结合,从而建造起一个全面、高效的信息化平台。随着环境监测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LIMS在通州环境监测工作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文以通州区环境监测站推进LIMS系统的实际情况为例,对LIMS在通州环境监测站实际工作中的优点和存在问题进行探讨。
LIMS在通州环境监测站实际工作中的优点
对整个通州区环境监测站可以根据ISO/IEC 17025-1999的标准体系进行相应管理,通过程序化方式对质量检验及质量管理流程两方面进行管理,从而提升通州地区的整体检测能力及整体分析水平,建立起相应的高质量监督平台,从而确保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通州区环境监测站利用LIMS系统,给相应的分析样品在每一个流转环节上都建立起了相对应的程序,实现了分析检测工作的流程化系统。其中包含样品登记、样品采样、样品分样以及样品审核等诸多方面,并且要给出每一个环节的报告,从而规范整体的检测工作流程。LIMS系统记录任何一个在通州区环境监测站的分析数据的原始信息,包括数据生成、修改、审核等每一步过程,数据的可追溯性确保了数据的可靠性。
通州地区对地区内进行环境监测时使用的试剂以及药品等都按照对应的要求严格入库,并且建立起相应的库存量体系,加强对工程成本的考核,从而降低了监测费用。工程进行中以及完毕之后,都会自动生成各种最为实用的表格,通过传送的方式发送到各相应部门,从而减少了人工传递情况下发生错误的概率,并且减少了中间的相应流程,提升了整体的管理水平。
LIMS在通州环境监测站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LIMS设计初期,由于软件开发商对通州区环境监测工作在相互沟通以及对工程的理解上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在实际施工过程中LIMS系统与通州的环境监测系统不能有效结合,因此需要软件开发者对通州环境监测站的每一个工作流程都要深入了解,询问每个工作人员的需求,设计出真正满足需求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全新的管理模式与目前通州区环境监测站工作模式之间的矛盾在LIMS的实施之初造成巨大阻碍。习惯于现状工作流程的实验室人员在LIMS运行初期需要时间来适应这种新的管理方式,LIMS需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在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调整。由于通州区环境监测站现有的各类监测仪器的信号输出格式各不相同,导致无法直接导入LIMS系统,需要手工录入,既增加了工作量,同时无法避免错误输入的出现,需要监测人员加强工作责任心。
通州区环境监测工作不仅局限于实验室分析测试,有许多工作都是要在监测现场完成,所以对现场的信息记录尤为重要,且一些信息都是随时变化的,目前由于条件的限制,LIMS系统还无法及时记录。对于环境监测中大量的现场监测过程的管理及数据控制还没有成熟技术和模式,现场监测的信息进入LIMS还需要依赖手工录入,这就需要LIMS系统加强现场监测方面的开发和研究。
LIMS系统在通州区环境监测站整个运行和开发中过度依赖软件开发商,虽然在平时日常运行中不需要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但是作为系统的管理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据库操作基础。但对于人员紧缺的通州区环境监测站来说,无法具备这类专业的技术人员,只能依赖软件开发商,且无法进行更高层次的自主开发。由此必须在LIMS系统的设计、运行过程中指定专门的系统管理人员,从人员培训到系统开发全过程地参与到LIMS的开发之中,成为LIMS项目开发实施乃至系统运行维护的核心,负责整个实验室的软、硬件系统支持与维护、应用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协调、解决等事宜;在系统正式应用起来后,则转入对系统的日常维护和完善工作。
总之,LIMS系统在南通市通州区环境监测站的全面实施,有效监控了环境监测的全过程,掌握监测人员、分析设备、试剂药品、检测方法、实验室环境等元素在监测过程中的状态;有效满足量化人员任务完成情况,包括工作量、准确度、工作效率、物料消耗程度等指标情况;有效提供多元化的质量监控措施,在监测整个过程中体现质量监督、质量控制措施的实施及完成情况,并可进行评价;有效的优化检测工作流程的流转环节,减少在流转环节出错机率,提高检测工作效率;同时在数据查询、数据共享、数据统计等方面提供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