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文化层面解读布什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2014-04-03邢媛
邢媛
(1.山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2.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酒店管理系,山西 太原 030032)
从社会文化层面解读布什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邢媛1,2
(1.山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2.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酒店管理系,山西 太原 030032)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文化的个性、特殊性决定着文化交流的必要性;文化的共性、普遍性提供了文化交流的可能性。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清华大学的演讲可谓是一次文化传播的盛筵。布什的演讲主旨在于向中国学生、中国人民宣讲美国社会文化的价值观。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有其长处,也有其局限性,只有从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才能不断发展,更具活力。因此我们必须正确理解中美文化的异同,积极借鉴和吸取美国文化的精华,同时也要识别和摈弃其文化的糟粕。
美国社会文化;自由;平等;法制观念;家庭观念;家庭教育;社区精神
2002年2月22日,美国第43任总统乔治·沃克·布什(George Walker Bush)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国事访问,期间他到清华大学发表了演讲。面对风华正茂的中国大学生,布什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文化交流的使命,他的演讲为我们了解美国社会文化开启了一个窗口。下面让我们随着布什总统的演讲,走进美国的社会文化生活。
一、美国人的生活价值取向——自由与平等
布什说:“我们的国家之所以被看成是希望和机会的灯塔,世界各地很多人之所以梦寐以求地来到美国,是因为美国是一个自由的国家,在那里,无论男女,谁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在美国,不论你的背景、家境如何,都可以受到很好的教育,可以创办企业,可以养育子女,可以自由地从事宗教活动,并且可以支持政府的政策,同时你也可以自由公开的反对。”[1]
《独立宣言》在宣布立国的基本思想时,将平等与自由的理想放在了首位,因此它成为美国人心目中永远的权威。林肯总统曾在葛底斯堡演讲中讲到:“八十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一个新国家,孕育自由,奉行人人平等的原则……”以悼念那些为解放黑奴而死难的烈士;而他自己也为自由和平等事业而献身。[2]
美国人虽然没有统一的思想,但还是有普遍认同的观念,那就是以自由为中心的价值体系。从早期的清教移民所追求的宗教自由、奴隶所憧憬的人身自由,乃至后来被认为是基本权利的经济自由、言论自由等等都可以看出,美国人无不将“自由”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
美国人追求“生而平等”的理想,尤其是机会的平等。在美国,凡年满18岁的公民不论男女,不分人种、贫富,都享有同样的政治权利。美国人所信奉的平等不仅仅体现在政治权利上,还体现在受教育的权利、工作的权利、法庭辩护权以及其他诸多的权利上。由于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美国社会一直在朝着大众化——大众的政治、大众的消费、大众的文化——的方向发展。民间也一直保持着活力和参与的积极性。每逢社会出现问题,总会引起全国性的公开辩论。通过争辩,国民明确问题的所在,探讨解决的方案,然后通过妥协和立法来加以改革。对平等的要求在美国大众共识中根深蒂固,平等是美国人价值观的基本体现。
当然,布什所说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自由,世界上并没有无约束的自由,而只有不同约束条件下的自由,自由和约束看似矛盾,却又和谐统一。美国是一个法制国家,美国人民的自由必然受到其法制的制约。正像布什总统所说:“我的国家最伟大的象征就是自由女神像,她经过精心设计。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看过这个塑像,你若靠近它则能看到,女神手持两件东西,而不是一件,其中一只手举着大家比较熟悉的火炬,被称为‘自由之光’,另一只手里拿的是法典。”[1]
二、美国人的法制观念
布什说:“美国是一个法治国家,我们的法庭是公正且独立的。我是总统,但也无法告诉法庭应该如何裁决,而且政府的其他行政和立法部门的官员都无权这样做。根据我们的法律,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任何一个人凌驾于法律之上,也没有人不受到法律保护。”[1]
自美国宪法颁布、实施以来,法制观念一直深入美国民心。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美国逐步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成熟的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相比其他国家而言,法律和司法在美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生活中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美国公民对法律和司法问题的关注度是其他国家少有的;通过法院来解决各种涉及法律的问题对美国人来说也是司空见惯的;拥有全国最终司法解释权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更是影响着众多美国人的日常生活。[3]
关于美国人对待法律的态度,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评论家亨利·斯蒂尔·康马杰教授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尽管美国人表面上轻浮傲慢,不尊重法律,而且总是不相信律师,但实质上是尊崇法治的。他们引以自豪的是,美国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哪怕是最高级的官员都不能免受法律的管制。” 托克维尔则将美国人对法律的尊重比喻为 “如爱父母”, 因为 “每个人从法律力量的增强中看到个人利益”。[4]
美国人重视法规也有其历史渊源。当年漂洋过海到美洲,每个人都可以宣称哪块地为自己所有,以致不断发生争端。如何解决争端?美国人没有封建社会形成的那种人治机制,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形成德治传统,只有依靠法制。
美国的法治水平较高,这是经常耳闻的,而美国人强烈的守法意识,也是不争的事实。美国人在向外来人士介绍当地情况时,总会不自觉地提到,当地的“法律是怎样怎样规定的”,在美国人眼中,法律是神圣不可违的。美国人开车,很少有随意违章的现象。即使在洛杉矶这样交通繁忙的城市,发生堵车现象时,汽车也是按顺序跟进,显得很有秩序。为了解决交通堵塞,鼓励多人共乘一辆车,以减少路面车辆,有的地段规定里侧一至两个车道为“共乘”车道,供2人以上乘坐的车辆通行。虽然路上没有监控,单人乘坐的车辆,也不会驶入该条车道。
联系我们的国情,我认为我们中国人学习美国人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十分必要的。
三、美国人的宗教文化
布什说:“美国是一个信仰指导下的国家,曾经有人称呼美国是‘一个具有教会精神的国家’。你们可能对这个数据感兴趣:有95%的人声称信仰上帝,我便是其中之一。”[1]
当代美国社会宗教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宗教主体的多元化。美国社会宗教的多元化发展植根于美国社会的发展。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就宗教而言,各国移民在移居美国的同时,也自然地将其宗教信仰带进了美国。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先后来到弗吉尼亚和新英格兰地区,他们在北美生根发芽,把信仰留在了这块土地上。之后,从世界各地移居美国的人们接踵而至,时至今日,美国的宗教也因之而异彩纷呈,西班牙人、法国人的罗马天主教,犹太人的犹太教,日本人、朝鲜人、中国人、东南亚人的佛教,南亚次大陆人的印度教,西亚和北非人的伊斯兰教,还有其他地方的宗教信仰,都随着大批移民的迁移而进入美国,加上美洲印第安人的土著宗教,使美国社会的宗教洋洋大观。[5]
宗教对于美国,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须臾不可或缺。[6]如果你到了美国, 你会感受到美国社会生活中浓厚的宗教气息。美国是一个教堂林立的国家,据统计,美国有30多万个基督教教堂、犹太教堂、清真寺及其它一些宗教活动场所,而基督教堂占据了绝对优势。[7]到教堂做礼拜的各式各样的人都有,不仅有社会底层的人,而且有高级知识分子。宗教对美国政治的影响是明显的。比如说,美国的钞票上,赫然印着“我们信仰上帝”。美国的国歌里有“上帝保佑美国”的歌词。美国总统就职,要手按圣经进行宣誓。国会参众两院的每一届会议都是以国会牧师主持的祈祷开始。在美国历届 43位总统中有 39位是基督教教徒,其余4位也与教会关系密切。有的美国总统总是把上帝挂在嘴边,表明美国政治与宗教文化有十分密切的关系。[8]
绝大多数美国人有宗教信仰,其中以信仰基督教为主,这对美国人的社会生活、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处事态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美国宗教受到法律保护。宗教对美国人生活的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周末去教堂的人比看体育比赛的人多,美国人花在宗教上的时间和金钱远远超过体育方面的支出。许多美国人的婚礼在教堂里举行的,还有丧礼由牧师来主持,无不折射出宗教神圣庄严的光彩。从某种意义上讲,宗教信仰既是人们的一种自由,同时也是人们思想道德的一种约束,无疑对美国社会文明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四、美国人的家庭价值观
美国人的家庭价值观可概括为12个字:“个人独立,个人权利,自由平等。”每一个家庭成员有权不受别的成员控制或约束,他们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在交友、结婚、个人发展等问题上自己有权作出决定,任何人不得横加干涉。在美国家庭中,孩子从小就被灌输独立的意识,美国大众观点认为,父母培养孩子的目标是使其在18岁左右能成为自食其力并对自我行为负责的独立个人。每个家庭成员在自己的事情上都享有不可侵犯的自主权,其他成员无权干涉。美国人认为,作为个体的人应该有自己的尊严和独立的人格,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朋友间如此,亲人间也不例外。如在家庭里,父母必须尊重儿女的隐私,不得私拆、查阅子女的信件和日记,不能乱动他们的私人物品。美国人认为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美国家庭中男女平等、夫妻平等、兄妹平等,家长与子女也是平等关系,因此父子、母女之间更像是朋友,他们之间可以平等地交流沟通。美国人家庭价值观是在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下形成的,但其平等之爱的核心精神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某种启示。也就是在这种家庭价值观的制约下,美国人长期以来形成了很强的家庭观念。
在我们的印象中普遍认为美国人金钱至上、家庭观念淡薄、父母独居等等。事实上,美国人对家庭的重视程度也绝不在我们之下。面对事业和家庭,美国人首选的是家庭。为了家庭,放弃一项不错的事业,放弃一份薪酬很高的工作,这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他们甚至可以为了家庭放弃竞选总裁,甚至州长。美国人一下班,就直奔家庭,尽快和家人呆在一起。在美国,许多娱乐场所与旅游休假圣地,都是全家人一同前往的。
美国的养老问题,当然也离不开他们的家庭价值观。美国人在年轻时就会注意为自己将来的养老积累一定的物质条件,而且美国社会养老体系成熟完善,也免去了老年人的后顾之忧。在美国,老年人自己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充分享受这一过程,他们自己安排生活,不需要子女的照顾,惟恐自己的权利被他人剥夺。子女赡养和照顾老人不会受到人们的尊重,甚至会被看成是歧视老人的行为。在称呼老人时,美国人最忌讳带“老”的字,他们把老人称作senior citizen(年长的公民)、golden-ager(金色年华的人、老年人)、mature people(成熟的人、老人)或seasoned citizen(经验丰富的公民、老人)等。[9]相比生活上的资助,美国老人更渴望孩子精神上和情感上的关心。
从美国人的家庭教育,同样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家庭价值观。美国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个人的独立性、自信心、冒险和探索精神。美国家长从小就十分注重锻炼孩子的独立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例如,让婴儿单独住在自己的房间,夜里只要孩子不是饥饿或生病,即使啼哭父母也不予理睬。父母让孩子从小学做家务,即使家庭经济状况不差也让孩子打工挣钱,让他在劳动中经受磨炼,体会赚钱的辛苦,培养孩子具备劳动意识和勤俭节约的好品质。美国父母尊重孩子,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对孩子的想法和选择给予理解和支持,从不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父母和孩子之间完全是一种平等的亲子关系。中国人历来讲求谦虚的美德,即使孩子做得好,也不会轻易说出来,对赞扬孩子显得很吝啬。而美国人更注重的是孩子的个性发展,他们懂得如何去欣赏孩子的优点,用诸如“干得好”之类的话语来激励和鼓舞孩子。美国的各种非赢利性社团组织还经常开展一些针对儿童的社会公益活动。父母通过与孩子的互动,让孩子体验到活动带给他们的乐趣,以促进他们自信心的提高。
此外,美国人也非常重视孩子的责任教育。例如,美国家长非常重视孩子高中的毕业典礼,每个学生大约有十几位包括家长在内的亲友来参加毕业典礼。之后,每个家庭还要组织家庭聚会来庆祝孩子高中毕业和长大成人,送有纪念意义的成人礼物,让孩子明白:他成人了,要对自己完全负责了,只有学会对自己负责任后,才能履行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这与中国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举行的成人礼——冠礼十分相似。[10]
布什在演讲中提到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家庭、学业和荣誉的优良传统,特别指出这种传统与美国教育的一致性。布什认为美国父母们对孩子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做出的牺牲,以及这种精神所显示的价值观会成为孩子们今后社会行为的原动力——“善良的心和信仰”。[11]家庭价值观直接影响到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如布什所言:“指导我们生活的很多价值观,首先都是在家庭陶冶中形成的。美国父母们疼爱自己的孩子,为他们辛勤劳动,作出牺牲,因为我们相信下一代的生活一定会更美好。”“在我们的家庭中,我们可以找到关爱,可以学习如何负起责任,如何陶冶人格。”[1]
五、美国人的社区精神
布什在他的演讲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了社区精神和奉献精神。“我们的成功企业显示了美国商业的力量。然而我们的社区精神,还有我们对彼此的贡献,往往并不像我们在金钱方面的成功那么显而易见。”“美国人的同情心也远远超越了自己的国界。在人道主义援助方面,我们居世界首位,援助世界各地的人民。”“很多美国人都主动地抽出时间为他人服务,几乎一半成年人——这个比例让人吃惊——每周都抽出时间做义工,以使他们的社区办得更好,他们辅导儿童、探访病人、照顾老人,许许多多不胜枚举。这就是我的国家的一大优点。人们主动地承担起责任,帮助他人,而不需要我们去要求他们,他们这样做就是由于善良的心,还有他们的信仰。”[1]
当志愿者、无偿帮助别人是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美国人的志愿服务精神闻名于世。在美国,志愿者遍布每个角落,志愿服务精神深入人心。它既是一种文化传统,又被发扬成为一种时尚。美国人把志愿服务看作是应尽的义务,把回报社会看作是最主要的信念,是生活的重要内容。历任美国总统也曾热情弘扬这一文化传统。1961年1月20日,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就职演说中说:“同胞们,不要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2001年1月20日布什在就职演说中强调,美国人应该做“有责任心的公民”而不是这个国家的“旁观者”。现任总统奥巴马也认为,美国的历史始于“对志愿者的召唤”,并呼吁,更多的美国人应当行动起来,以积极公民的形态主动参与帮助自己社区的活动。[12]美国慈善组织的一项调查说,半数美国人平均每年花在做义工上的时间大约有100个小时,这相当于在美国1.5亿成年人中,每三到四天就会去做1小时的无偿义务社会服务工作。志愿服务精神的养成和传承,靠家庭、学校、团体、教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人们注重身体力行、不图名利、以做好事为荣。美国社会有不成文的鼓励政策,志愿服务时间长、表现特殊的人,在升学、就业等方面,会更被看重或被优先考虑。美国开办慈善机构的人很多,政府对慈善机构实行减免税政策,这都有利于使乐善好施蔚然成风。志愿服务能使社会充满爱心,使众多的人得到宝贵的帮助。
在美国,可以说,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有做义工的经历。美国人做志愿服务往往是从少年就开始,一直做到老。参与的不仅是个人,而是全家。在公共场所、公益单位,时时处处都能见到勤勤恳恳的义工,一丝不苟地工作着:抹灰尘,擦地板,倒垃圾,或在养老院陪老人聊天,喂病人进食。许多美国人退休以后不是以休闲、旅游和娱乐等活动来打发时光,而是选择去当义工。55岁以上的美国人在退休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对社会生活做着巨大贡献。他们花时间照料年老体弱的亲属,还有数百万人在孩子放学后到他们的父母下班回家这段时间负责照料他们。美国退休者协会的调查显示:有1/4年龄在65岁以上的美国人每周平均做4个小时的义工。
美国志愿者们捐赠财物和贡献宝贵时间之多、之踊跃,让人感慨不已。一家教堂义卖收集到的捐赠物品,其品种之丰富简直可比超市;一些顶尖富翁捐赠给国家的豪宅,其富丽堂皇让人惊叹。 麦考利大型筑路公司的老板鲍勃·汤普森,67岁时将出卖公司所得的4亿多美元,一部分分给了550个员工,另一部分捐给社会;当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决定把毕生经营积累的数百亿美元捐献给慈善事业。
今天的美国志愿者精神其实已经深深根植于美国人的价值观念当中,美国人以当志愿者为荣为乐,乐于无偿奉献已变成为一种美国社会特有的文化内容。美国人做义工可以说是不分年龄、种族和贫富,不论工作与否,许多人只要有时间,就很乐意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和社区。在美国,志愿者组织可谓历史悠久,这种非赢利性的组织,遍布全美国大大小小的社区。
美国人普遍认为,志愿者的工作能使参与者生活得更快乐,更充实,这对一个社会而言实在是一件双赢的事情。他们的志愿服务精神是:注重身体力行、不图名利、以做好事为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这种精神经久不衰呢?毋庸讳言,美国绝大多数人信仰基督教,十字架的大爱和人们对上帝的信心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就是其原因所在。正如一位牧师曾经讲解的:“你看十字架,纵向部分标明上帝和世人的关系,横向部分标明的是世人与世人的关系,而中心交点就是基督的爱心。”不难理解,布什所引以为自豪的美国人的社区精神有着深厚的宗教渊源。
六、结语
布什总统的演讲使我对美国文化产生了敬仰,同时也为中国的文化深感自豪。这种情感正是基于中美两国文化的相通之处。布什总统在演讲中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美国,真可谓是美国社会生活“面面观”,但其宣扬的核心理念一语贯之,不外乎“博爱”一词。实际上,“博爱”并不是西方世界的专利,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就说过:“博爱之谓仁”。“仁”是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形而上的价值观,是体,而“博爱”则是用,即是怎样去弘扬中国文化,践行“仁”。“仁”是什么,虽不可道,但从这个字的构造来看不难发现,“单人”旁再加个“二”,就是两个人的意思,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互相友爱,互相帮助。如果换个“一”,这个内涵就不存在了。[13]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先进的一面,同时也存在自身的问题。例如,美国人倡导自由,不过这种自由有时就过了头。根据美国宪法,民众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受侵犯,以至枪支泛滥,从而导致暴力犯罪的社会问题。中国儒家文化认为任何事都过犹不及,如果能借鉴中国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美国的社会文化或许就更能体现其合理性。
社会文化的发展是由其普遍性和特殊性决定的。如果中美文化能互相借鉴,交流融合,两国文化的发展将会珠联璧合,展现更加喜人的前景。
[1]查明建,梁雪.小布什经典演讲词赏析[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2011(3):64-79.
[2]肖亚娟.美国人的价值观[J].辽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2-83.
[3]王晓红.美国社会与文化[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42-49
[4]郭义贵.法律至上与美国社会[J].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3(4):4-7.
[5]张卫良.浅析当代美国社会的宗教[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2):89-94.
[6]董小川.美国文化特点综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13-19.
[7]杨虹.美国宗教文化的多样性探析[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8(1):72-75.
[8]李其荣.宗教对当代美国社会的影响[J].学术界(双月刊),2008(6):54-68.
[9]夏立新.英语中“老年人”的委婉说法[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6):99-100.
[10]朝黎明.中国古代冠礼及其文化元素[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33(3):133-135.
[11]李岩.全球文化认同过程中“文化身份”的妥协与抵制——美国总统布什清华演讲事件的透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4(1):140-146.
[12]康秀云.美国培育积极公民的志愿服务路径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2(7):113-121.
[1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35-41.
ToInterpretBush'sSpeechinTsinghuaUniversityfromtheSocialandCulturalLevel
XING Yuan1,2
(1.ForeignLanguagesInstitute,ShanxiNormalUniversity,LinfenShanxi041000,China; 2.DepartmentofHotelManagement,TaiyuanTourismCollege,TaiyuanShanxi030006,China)
The culture of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nations is the unity of individuality and commonness. There are both particularity and universality in it. The individuality and particularity of culture determines the necessity of cultural exchange. The commonness and universality of culture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rmer US President George W. Bush's speech in Tsinghua University is a cultural transmission feast. The key note of Bush's speech is to preach the American social and cultural values to Chinese students and Chinese people. The culture of any country and nation is the product of certain social practice. It has both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nly by absorbing nutrition from the cultures of other countries and nations, will it continue to grow and become more dynamic. So we must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 We should actively learn and assimilate the essence of American culture, and at the same time identify and reject the dross of American culture as well.
The culture of American society;Freedom;Equality;Legal concept;Family values;Family education;Community spirit
2014-05-09
邢媛(1978-),女(汉),河北内邱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方面的研究。
G04
A
1671-816X(2014)08-0829-06
(编辑:佘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