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空缺视野下中美认知模式比较研究*
2014-04-03周红
周 红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外国语学院, 沈阳 110136)
文化空缺视野下中美认知模式比较研究*
周 红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外国语学院, 沈阳 110136)
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要了解文化差异,更要了解文化空缺现象背后认知模式的差异及其根源。中美文化中存在大量的文化空缺现象,这也是双方认知模式迥异的根源。在对文化空缺进行理论概述的基础上,对中美文化空缺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深入探讨由此带来的中美认知模式差异。在文化空缺的基础上对中美认知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中美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促进中美关系健康发展。
国际交流; 文化空缺; 认知模式; 跨文化交际; 中美关系; 比较研究
中国人和美国人由于在地理位置、社会、宗教、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其思维方式、家庭观念、个人价值观、对同一事物的认知、感知方式以及审美等都大相径庭。这诸多差异不仅是文化间存在差异导致的,更多地是由于双方民族所具有的语言文化现象在对方民族文化中不存在,即文化空缺现象导致的。
例如,西部牛仔迄今为止依然是令美国人引以为豪的光辉形象,牛仔精神体现在现今美国人的生活点滴中,所以美国人崇尚自由、我行我素;然而中国文化中不存在牛仔,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和主人翁责任感。同样,中国文化中的很多现象在美国文化中也不存在。此外,文化空缺的内涵除了目的语缺少源语文化的所指事物和对应的能指符号外,文化的联想意义和语用意义不同的情况也应包括在内[1]。
在文化空缺视野下对中国人和美国人在家庭生活、社会政治等方面的认知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中美相互了解,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一、文化空缺理论概述
文化空缺是指交际双方各自的语言、文化、价值观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图式不同,导致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意义分歧,即在同一语境下交际双方所激活的认知图式不能吻合,本民族认为不言而喻的文化信息在另一文化里找不到共鸣。简而言之,文化空缺是指甲民族所具有的语言文化现象在乙民族文化中不存在[2]。
从这个概念本身可以看出,文化空缺发生在有共享文化背景知识的双方的交际过程中,以省略的形式出现,被省略的成分则是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3]。从本质上说,认知文化系统之间的空缺是实现成功跨文化交际的关键之所在,因为一个民族认知世界的结果会以文化方式沉淀并部分呈现在语言系统内部[4]。文化空缺现象大量存在于中美文化当中,只有科学地认知文化空缺现象,才能成功地实现中美跨文化交际,促进中美关系健康发展。
二、中美文化空缺现象对比分析
1. 人文历史方面的文化空缺
美国历史和中国历史大相径庭,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文化空缺现象。美国在殖民者入侵之前是印第安人占主体的原始社会,没有受到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和影响,因而美国人的性格具有开放、自由的特点[5]。例如,牛仔是美国19世纪历史舞台上风靡20多年的传奇人物,牛仔精神激励和鼓舞着成千上万的美国人,而牛仔文化却是中国文化的空缺项。中国人信奉孔子,孔孟之道和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这些却是美国文化的空缺项。
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牛仔服成为倍受中国年轻人青睐的服饰,在美国也成立了不少孔子学院,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对孔子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再如,在各自生活环境的影响下,中国历史上北京的民宅——四合院也是美国历史上的空缺项,而美国的白宫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空缺项。
2. 风俗习惯方面的文化空缺
中美文化中存在大量截然不同的风俗习惯,成为对方文化中的空缺项。以亲属关系为例,中国的亲属关系较细致,拥有庞大的亲属词汇,这是因为汉文化注重孝道,认为“百善孝为先”。汉文化以父子为参照的亲属有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孙子、曾孙等,以母子为参照的亲属有外婆、外孙、外甥等,而美国文化中对父母各自的亲戚关系则没有明确划分,这是因为英美文化更强调个体性的概念体系。
另外,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汉文化体系的发展倾向于在原有的文化体系中发展新文化,英语文化体系的发展则更倾向于在原有文化体系的外部寻找新的文化介入点。如汉语在描述白色时,大多用“修饰词+白”的结构来形容,如纯白、洁白、奶白、瓷白等;而英语则更倾向于用具有不同白色的物体表示白色,如pearl(珍珠白),cream(奶白),ivory(象牙白)等。
再如,婚嫁时抛绣球、民间乐器二胡、中国古典旗袍服饰等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事物在英美国家是没有的,成为其文化中的空缺项。
3. 信仰信念方面的文化空缺
美国是具有宗教信仰的国家,大部分人信奉基督教,上帝是人们心目中的神,是真善美的代表,是万事万物的缔造者。作为西方文化源泉的《圣经》也为西方所独有,对西方社会的人文价值观、道德观有深厚影响,已成为欧美文化遗产。而在中国,长期以来产生重要影响的却是佛教、道教等,“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深深地烙印在人们心目中。因此,上帝和《圣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空缺项。
从情感方面来讲,中美文化往往在指称物上相同,而其表达的情感意义却差异很大。如很多中国人认为狗是不吉祥、低级的象征,很多关于狗的词汇都是贬义的,如狗眼看人低、挂羊头卖狗肉、走狗等;可是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狗是宠物,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在英美文化中“Love me,love my dog”就是爱屋及乌的意思。
4. 政治经济方面的文化空缺
至今为止,中国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经济扎根于农村,是在黄河流域以农业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因而形成了一种经济上求“足”、政治上求“稳”的内倾型文化;而美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属于外倾型商业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改革开放,这是美国经济文化所空缺的现象;美国经济发展中的工业革命则是中国文化的空缺项。
再如,由于中美两国完全不同的政治体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美国文化的空缺项,而国会、参议院和众议院则是中国文化的空缺项。
5. 科技进步方面的文化空缺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这是美国文化的空缺项。美国电视业发展迅速,从有线电视节目到家庭影院,一有时间就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人被称为“couch potato”。随着商业的繁荣,美国很多年轻人即使不购物也在购物中心像老鼠一样钻来钻去,他们被称为“mall rats”。这些是中国文化的空缺项。此外,美国在航天方面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很多航空术语如登月也曾经是中国文化的空缺项。
三、从文化空缺现象看中美认知模式差异
1. 道德意识层面: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认知模式的差异
美国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个人主义的认知模式。个人主义认知模式是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它不是中国人眼中的“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和尊重,询问一些有关年龄、收入、婚姻、信仰、工作的问题,美国人会认为是多管闲事[6]。此外美国人还认为,一个人只有通过个人奋斗才能取得成功,才能得到社会认可。他们强调充分发挥个人的品质和潜力,鼓励个性的自我绽放,强调自我人格和尊严,就像习语中描述的那样:“All is fair in war and love.”(在战争和爱情上,采用任何手段都不为过。)这表现出美国个人主义的认知模式。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受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家族本身出发,强调群体和社会意识,认为个人利益应该服从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人利益才能得到满足。
2. 思维层面:分析型思维与综合型思维认知模式的差异
短而迅速发展的美国历史造就了美国的科技理性文化,他们注重科学理性,重视通过分析实证来推理演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属于分析型思维,遵从归纳到推理的过程。如在商务交流中,西方人一般先谈细节再谈原则,从具体问题切入,注重商务合同具体条款的严肃性和法律效力,而在原则方面则比较宽松,偏好通过直线思维进行决策[7]。
受中国儒、道、佛三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偏重历史思维、空间思维、经验综合思维和意向性思维,采用超越感性和理性的内心直觉方法,这种直觉思维对中国哲学、文学、美学宗教等的影响尤为深远。这种综合经验型思维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亦有所体现,如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强调应聘者的工作经验,政府和公司员工在年终总结时通过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等。
3. 团队意识层面:独立自主与团结合作认知模式的差异
独立自主的认知模式和个人主义的认知模式密不可分。美国濒临大西洋,如同其地理位置一样,美国人展现出“海洋”特质,他们张扬、率直、浪漫、独立,认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人可以独立自主地改变一切、征服自然。“Every man is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ortune.”(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设计师。)杜威指出:“有生命的地方就有行为,有活动。要维持生命,活动就要连续……生活的形式愈高,对环境的主动的改造就愈重要。”[8]45独立自主的认知模式也反映在当今美国的教育体制中,美国家庭喜欢让孩子自己独立思考,鼓励孩子独立做事、独立选择自己的职业。
中国处于内陆,中国文化更重人情,价值取向以道德为本,所以中国人重视“关系”和“面子”,不仅仅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在人前人后要留足面子。因此,中国人含蓄内敛、处事低调、中庸谦恭,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4. 思想意识层面:开拓创新与传统保守认知模式的差异
从17世纪美国西部开发新边疆,到登月实现外太空探索,无一不表现出美国人勇于开拓创新的认知模式。H.L.Mencken在《Aspects of American English》中认为,在美国新鲜事物传播的速度之快是世界上任何别的国家都无法相比的[9]18。这种开拓创新的精神一直是美国人引以为傲的民族文化特征,在诸多方面如艺术创作、企业经营、政治策略、社会交往中都得到充分体现。再如,美国人经常搬家、换工作,以求工作和生活的新鲜性。对美国人来讲,没有开拓创新就没有发展进步,更谈不上未来。这使美国人充满了活力,也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人才。
反观中华民族,受五千年封建思想的束缚,思想保守、中规中矩,不善于推陈出新。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特别是21世纪以来,很多年轻人思想变得开化,开始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5. 政治文化层面:霸权主义与和平共处认知模式的差异
美国独立自主、个人主义的认知模式决定了其为所欲为的性格。“自从建国初期开始,美国就一直为将我们的价值观和我们的其他利益相结合而绞尽脑汁。”[10]158美国人认为他们是世界的主人,喜欢控制别人,总想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别人。此外,美国人常常认为自己的民族高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应该成为别的国家学习的榜样和世界的领袖。美国采取了很多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如大棒政策、小布什采取的强权政治是典型的“牛仔外交”。
而中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历来奉行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捍卫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四、结 语
总而言之,“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的发展逐步把世界连成一体,这种趋势将使世界文化的发展在相互碰撞和融合下形成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面。跨国界、跨文化交际,已不只是少数涉外部门人员的专属了。”[11]造成跨文化交际不能顺利进行的原因不仅是文化差异的存在,更多地是文化空缺所导致的认知模式差异所导致的。因此,只有深刻理解和认识文化空缺的根本原因以及由此带来的认知模式差异,才能有效规避防范由于文化空缺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使跨文化交际活动顺利进行。
在跨文化交流活动中,我们必须时刻警醒自己,准确把握、理解和运用认知模式的差异,从而促进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就像美国学者Samuel P.Huntington说的那样:“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12]48-50
[1] 张卉.关于“文化空缺”内涵的几点思考 [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4):102-106.
[2] 高凤霞.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空缺现象探讨 [J].社科纵横,2012(3):112-113.
[3] 王大来.从翻译的文化功能看翻译中文化空缺补偿的原则 [J].外语研究,2004(6):68-77.
[4] 刘宏.跨文化交际中的空缺现象与文化观念研究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7):37-41.
[5] 张晨霞.美国人的性格特点及其成因 [J].黑河学刊,2009(7):46-48.
[6] 周红.从牛仔文学语言看美国人认知模式 [J].长城,2011(5):197-198.
[7] 周红.e时代国际商务交流的文化身份及其整合研究 [J].商务外语研究,2012 (6):46-50.
[8] 杜威.哲学的改造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9] Kerr E M,Aderman R M.Aspects of American English [M].USA:Harcourt Brace amp; World Inc.,1963.
[10]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 [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11]邵彤.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2-96.
[12]Samuel P H.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M].New York:Simon amp; Schuster Inc.,1997.
ComparativestudyoncognitivemodebetweenChineseandAmericansfromperspectiveofculturalvacancy
ZHOU H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36, China)
Successful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lies in not only the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difference, but als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gnition mode difference and its reasons behind cultural vacancy phenomenon. A lot of cultural vacancy phenomena exist in both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which is the root of widely different cognitive modes between them. Based on theoretical summary of cultural vacancy, the cultural vacancy phenomena in China and America are analyzed comparatively, and the differences of cognition modes in China and America are analyzed deeply.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ognition modes in China and America based on cultural vacancy will help the smooth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s, so a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ino-US relationship.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vacancy; cognition mode;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Sino-US relationship; comparative study
2013-08-13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2DYY038)。
周 红(1977-),女,辽宁沈阳人,讲师,硕士生,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与文化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
* 本文已于2013-12-24 09∶36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网络出版地址: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31224.0936.006.html
10.7688/j.issn.1674-0823.2014.01.18
G 04
A
1674-0823(2014)01-0093-04
(责任编辑:郭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