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定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治理成效及经验

2014-04-03贵立德

中国水土保持 2014年9期
关键词:安定区项目区梯田

贵立德

(定西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甘肃 定西 743000)

我国从1983年开始,在黄河流域、海河流域、辽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选择了八片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开展重点治理,这是我国开展最早的一项国家级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1],2003年开始更名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属于社会公益性生态项目。自1983年以来,安定区一直被列入全国八片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先后被授予“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和“黄土高原地区梯田化区”等荣誉称号。2011年,安定区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标兵”,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12年,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根据水利部、财政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2008—2012年规划》(水保〔2008〕133号)文件精神,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东部祖厉河流域的堡子岔、岳家沟、南河、黑沟岔、贾川、庙坪、郭沟川、黑莺8条小流域(青石项目区)被确定为2008—2012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区。

1 项目区概况

项目区位于定西市安定区的东部,104°38′02″—104°54′06″E、35°28′19″—35°46′15″N之间,所属8条小流域自西向东连在一起,整体上为一个较大且较完整的区域,自南向北均汇入祖厉河,为黄河水系祖厉河的一级支流,总面积498.8 km2,水土流失面积472 km2。项目区地形复杂,地貌以梁峁、沟壑、丘陵等黄土地貌为主。海拔在1 780—2 310 m之间,相对高差530 m。沟壑密度2.4 km/km2(包括200 m以上的所有支毛沟),沟壑面积占总面积的13.7%,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行政区域包括安定区青岚、葛家岔、石泉、西巩、宁远、李家堡6个乡镇的48个行政村,有13 689户农户,总人口75 379人。

5年来,项目区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0.68 km2,其中包括新修梯田2 892.46 hm2,营造水保林3 689.29 hm2,种植以紫花苜蓿为主的牧草3 151.03 hm2,封禁治理5 334.94 hm2,新建小型拦蓄工程谷坊291座、水窖185眼,沟头防护9.64 km,总投资5 034.23万元,见表1。

2 治理成效

2.1 改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效益显著,生态景观格局形成

项目区在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路线的基础上,将祖厉河上游整体连片的堡子岔等8条小流域同一时间规划、同一时间段综合治理,全面实现坡地梯田化、荒坡林草化、治理连片规模化。根据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地貌及立地条件,结合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廊道效应”理论,项目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按照“五子登科”治理模式突出“五个转变”,呈现出了梯度化拓扑镶嵌的生态景观格局,即生态治理功能区—产业发展功能区—居民生活功能区。

有关研究成果[2]表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有着显著的影响。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主要通过固定碳与积累氮素来改善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效益。据赵建明[3]研究,黄土高原丘陵区固定碳和氮的边际效益合计为196.77元/hm2(土层深度按60 cm计算)。经计算,项目区5年间新增林草植被改良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为134.6万元。根据水保法计算项目区新增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减少土壤流失量53.59万t,保水能力增加134.24万m3,土壤侵蚀模数由期初的5 500 t/(km2·a)降低为期末的2 255 t/(km2·a)。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4.14%提高到治理期末的27.85%,从而促进了生态环境系统结构、功能转向良性循环。

表1 项目实际完成工程量及投资汇总

2.2 水土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农户收入稳步增长

通过各类治理措施的对位配置,项目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和水土资源利用体系,基本实现了“土不下山,泥不出沟,就地拦蓄”目标,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小水库”。通过上水上拦上蓄上用、中水中拦中蓄中用、下水下拦下蓄下用,把降雨资源进行二次分配,将导致水土流失的主导因子降雨和径流变为调整产业结构的有效水资源,实现了由被动抗旱向主动防旱的转变,使有限的降水资源得到了高效利用。低效劣质的侵蚀土地被改造为高效优质的农、林、牧业用地,极大地提高了水土资源的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据测算,坡耕地修成梯田后,自然降水利用率可提高20%,粮食增产30%~50%。项目区现有梯田在正常年景每年的粮食增产可达到1.49万t,以每人每年350 kg口粮计算,可解决4.25万人一年的基本口粮。由于梯田“蓄水保墒、增产增收”的效益突出,加之良种推广、测土配肥、地膜覆盖等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项目区粮食产量由2007年的2.94万t增加到2012年的4.37万t,年人均产粮达到580 kg,农村各业年产值由19 446万元增加到36 980万元,年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1 662元增加到2012年的3 390元。

2.3 实现了以生态建设促产业富民,社会效益显著

通过整合水土保持、退耕还林、雨水集蓄利用、扶贫开发、能源建设、农业技术推广、畜牧业发展、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对口帮扶、社会援建等项目资源,进行综合治理与开发,创立了“修梯田、挖水窖、通道路、育林草、改圈舍、养牛羊、建沼气、种洋芋(马铃薯)、输劳务、增收入”的农业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初步走出了一条“修梯田—保水土—调结构—兴产业—增收入—促发展”的旱作农业发展之路。梯田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使富余劳动力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从事二、三产业,拓宽了增收渠道。

经过5年的综合治理,耕地基本实现梯田化,生物种类趋于多样化,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村道路实现了网络化,实现了村村通汽车、耕地通农用车的目标,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度由治理前的44%提高到76%,贫困人口由2007年的5 486人下降到837人,贫困面由2007年的7.3%下降到2012年的0.9%,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闯出了一条在严酷条件下由不得温饱到基本解决温饱再到稳定解决温饱并向小康迈进的发展之路。

3 经验与做法

3.1 加强项目组织领导,实行目标责任管理

严格按照《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办法》的要求,区政府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分管副区长、水保局局长任副组长,水保、财政、水利、林业、畜牧、农业、交通等各相关单位负责人和项目区重点流域所在乡镇党委、政府一把手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和对项目的管理,项目所辖乡、村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由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证。同时,区政府根据各部门的职能,对项目计划、进度、质量和技术要求具体分解量化,签订责任书,层层明确责任,年终由区目标管理委员会实行“三位一体”的责任书考核,实行重奖重罚。区上四大班子领导和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定期不定期地督查,对质量达不到要求的工程,责令返工,严把质量和进度。

3.2 在坚持“五子登科”治理模式的基础上突出“五个转变”

在项目实施中继续坚持水保立区发展战略,按照“山顶植树造林,山坡退耕种草,山腰兴修梯田,山下覆膜建棚,沟底筑坝蓄水”五子登科的治理开发模式[4],实行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规模治理,综合开发。在治理思路上突出以下五个转变:一是由以小流域为单元治理向大示范区建设转变,在全面完善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同时,按照大示范区建设要求,整合相关项目和资金,查漏补缺、整合完善、改造提升、规模治理、整体推进,使整个项目区形成了一个集中连片、具有一定规模的水保生态示范区;二是由单一治理向防治结合转变,加大封禁管护力度,全面落实封山禁牧政策,着力提高自然修复能力;三是由坡面治理向沟坡兼治转变,因地制宜,对位配置,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配套,加大沟道及沟坡治理,形成从上游到下游、从坡面到沟道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四是由综合治理向治理与开发并重转变,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果为平台,发展和壮大马铃薯、畜草、劳务、现代旱作高效农业四大产业,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五是由分散型治理向全社会参与转变,积极推行“政府导演、水保搭台、部门联动、群众参与、同台唱戏”的建设管理机制。

3.3 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对位配置各项措施

项目建设以径流调控理论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水保型林业,商品型畜牧业,致富型特色产业”为发展方向,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组织、统一施工的“三高、四统一”的原则,规模治理。在梯田建设中应用梯田优化技术,推广软埂梯田和软埂隔坡梯田,隔坡坡面种草,软埂造林、种草或种药材,田面上种植农作物或经济作物,促进农、林、牧三元用地结构的合理调整;在荒山整地造林中,按照径流林业的思路,采用反坡台、鱼鳞坑整地,乔灌混交,针阔搭配,梁峁及阳坡以“乔灌结合,灌木为主”, 阴坡以“乔灌结合,乔木为主”, 推广大苗带土浇水栽植,地膜、秸秆覆盘保墒。缓坡耕地应用梯田优化技术建设高标准水平梯田,配套机械深松、配方施肥、全膜覆盖、标准化种植,发展现代旱作高效农业。部分荒坡、荒沟按照“以封为主、适当抚育,自然修复、恢复植被”的思路,全面实行封山禁牧,依靠自然修复恢复植被。陡坡地实施退耕种草,林草间作、以草为主,配套圈舍改建、青贮氨化、舍饲养殖、农村沼气,形成“种草—养畜—沼气—肥田—增收”的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发展模式。侵蚀活跃的沟头配置防护措施,防止沟头溯源。沟底比较平缓的支毛沟中布设土谷坊,防止沟底下切。通过优化配置综合治理措施,形成一个有机的多功能、多目标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实现了“土不下山、泥不出沟、就地拦蓄”的目标。同时把导致水土流失的降雨径流,通过径流调控体系和径流开发利用体系,变为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低效劣质侵蚀土地、发展高效农林牧业生产的有效水资源,实现除害与兴利相结合。

3.4 探索创新工作机制,加快项目建设进程

在项目实施中,区委、区政府认真总结以往治理经验,按照“大水保、大生态、大战略”的工作理念,整合安排水保、林业、农业、畜牧、交通、扶贫、住建等部门的流域治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造林绿化、圈舍改建、青贮氨化、舍饲养殖、农村沼气、道路建设、危旧房改造、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和资金进项目区,采取各投其资、各献其策、各尽其力、各显其技、各记其功的激励机制,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农艺措施和开发措施组装配套,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综合开发,高强度投入,高效益推进,打造精品示范工程,促进农、林、牧、副全面协调发展。2012年,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为支撑,整合林业部门项目资金及同心光彩林工程建设,推广大苗带坨浇水栽植,乔灌混交,针阔搭配,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青石项目区平定高速沿线完成荒山整地造林绿化1 593 hm2,形成了长达34 km的绿色长廊,同时将庙坪流域打造成青石项目区的精品示范小流域,参加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评审的专家和领导现场观摩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安定区也顺利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生态文明区(县)评审。

[参考文献]

[1] 鲁胜力.全国八片重点治理的巨大成就[J].中国水土保持,1997(12):6-7.

[2] 王小利,郭胜利,马玉红,等.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6):1281-1285.

[3] 赵建明.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4] 赵克荣.以水保立县 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J].中国水土保持,2002(11):17-18.

猜你喜欢

安定区项目区梯田
甘肃梯田
合阳县节水灌溉项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晨云soho》《初晨soho》《漫漫云峰》《日出梯田》
定西市安定区凤翔幼儿园
《山区修梯田》
秀美梯田
浅谈亚行贷款项目对项目区发展的影响
定西市安定区耕地主要养分含量分析
定西市安定区马铃薯新品种引进试验
宝鸡峡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区水资源平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