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低年级朗读教学的引爆点
2014-04-03何敏
何敏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朗读是重中之重。但问题的关键在于:选择何种读法最适宜?如何读学生才能感兴趣呢?
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方法有很多种,如范读、引读、齐读等,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要找准朗读教学的引爆点,要让学生在读中有体验,在读中有升华。
一、兴趣为点,用范读引爆激情
不同的教材内容,可用不同的朗读形式作为导入。教学时,当需要激情引趣时,教师可采用范读的形式,进行指导示范。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相对较弱,教师的范读就能够创设声情并茂的语言环境,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产生兴趣。
如《蚕姑娘》这篇颇具童趣的科普散文,文章采用生动的儿童语言,回环往复,朗朗上口地介绍了蚕的知识。为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探索兴趣,教学伊始,我便借助课文对蚕的动态描写,配乐范读课文:“春天天气暖洋洋,蚕卵里钻出蚕姑娘。”在温暖的阳光下,蚕姑娘穿着黑衣裳。啊,她长得可真小啊!这么可爱的蚕姑娘,明天又会穿什么衣裳呢?学生边听边想象,仿佛置身其中,心灵为之向往,对课文产生了一读为快的欲望。
又如在《一株紫丁香》一课的教学中,我用轻缓抒情的语调朗读:“踮起脚尖儿/走进浓绿的小院,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学生仿佛真的看到了几个小伙伴踮起脚尖走到老师的窗前,种下了一株紫丁香。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课文的语境中,跟着我一起朗诵起来:“老师,老师,就让它绿色的枝叶/伸进你的窗口,夜夜和你作伴。你听,你听,绿叶儿在风里沙沙地响,那是我们给你唱歌,帮你消除一天的疲倦。”通过范读,学生对停顿、轻重、快慢、升降以及声音的虚实处理,都能有所把握了。
值得一提的是,教学刚开始时,教师最好不要盲目范读。毕竟低年级的课文较短,容易通过范读抑制学生的内在个性感悟。同一篇课文的朗读,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教师要在学生能够朗读连贯的基础上,结合其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朗读。
二、知识为点,用引读指导理解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当需要借助朗读来分清文本内容和层次时,教师要采用引读的方法,在文章关键的地方提示或点拨,使学生经过思考,达到口诵心传的朗读效果。
引读方式有多种。如在段落或句子的开头部分引导学生朗读。如《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我通过开头引读:“一群群美丽的丹顶鹤,唱着嘹亮的歌儿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教师通过抓住作者对丹顶鹤的描述性词语“美丽”“嘹亮”“洁白”“鲜红鲜红”进行重点引读,使学生对丹顶鹤的美丽有了直观形象的理解,从而就能继续探索文本,提高学习效率了。
又如在《狼和小羊》一文中,学生朗读到狼想要吃掉羊的情节时,往往读得非常平常普通。为了让学生理解狼和小羊迥然不同的性格,体会各自角色的特点,我进行了引读教学。我向学生展示了狼的骄横、霸道、凶残的一面,并对声音做了处理,表现出恶狠狠的威胁语调,并添加了提示语“向羊昂起头说”“狼斜着眼说”等。通过引导朗读,狼逼近小羊,想要吃掉小羊的场面更形象化了,学生也入情入境地读出了味道,从而把握了课文的基调,理解了狼的凶残和羊的温柔。
三、以体验为点,用角色引爆情感
小学低年级学生大都喜欢表现自己,也特别喜欢在文本世界里扮演其中的某一个角色。分角色读就是低年级学生进行文本体验的一种最佳方式。它能够让学生进入角色,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深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如在进行《司马光》一课的教学时,我让学生分别饰演文中的司马光和其他惊慌失措的孩子。司马光的声音和语调镇定,而其他孩子则慌乱、害怕,通过角色朗读的比对,学生从中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和镇定。在对人物角色的神态、语气的把握方面,学生也积累了经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如《谁的本领大》一文中,我引导学生在朗读时要注意语速的变化,读出太阳将一个孩子的外衣脱下之后的自信和骄傲,再通过语调的变化,读出风让船夫摇船摇得更快,表现出风的本领之大。
在教师恰当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既切身感受到了文本中人物角色的多变情绪,也体会到了语言文字所具有的活生生的生命力,在无形中受到了熏陶,培养了丰富的语感。
另外,在低年级教学中,常用的朗读方式还有齐读。如在学习《孔繁森》时,学生先分男女角色齐读:“太阳和月亮有同一个母亲,她的名字叫光明。”然后男女生齐读:“汉族和藏族/有同一个母亲,她的名字叫中国。”通过不同形式的齐读,一方面能调动情绪,让学生互相感染,另一方面则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总之,低年级朗读教学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形式也可以活泼有趣,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读中有所启发,在读中有所领悟。教师只有从学生和教材出发,找准文本和学生的融洽点,根据自己的经验,释放出朗读能力,才能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引爆学生的探索热情,点燃学生课堂朗读的激情。这正是低年级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实践探索的课题所在。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