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较式导读中提高文学鉴赏力
2014-04-03顾晓红
顾晓红
当前,我们的语文课堂依然以传统的单篇课文教学模式为主。这种模式因缺少比较辨析,学生的认识并不深刻,加上学生的阅读量偏少,这就造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高耗低效。为此,笔者近年来尝试运用对比导读式教学,以两篇最多三篇文章作为一个整体来实施。现以《黄山奇松》(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黄山松》(长春版教材五年级下册)为例谈谈个人的构想与课堂导读实践。
一、文本比较式解读
《黄山奇松》与《黄山松》所写的景物完全相同,都表达了作者对黄山松的赞美之情。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松树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及其生命力顽强的品质。但两篇文章又有很大的不同。文艺家丰子恺先生笔下的《黄山松》,少有华丽辞藻,语言素朴,如叙家常。文章紧紧围绕黄山松的三大特点,即大都生长在石上,左右平伸或倒生,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展现了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以及一心向阳的坚韧。文章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是典型的随笔散文。而《黄山奇松》一文,语言华美、精炼,主要表达了黄山松的姿态奇特、优美,赞扬了黄山松热情好客的精神。文章采用了定点观察的方法,偏向于写景散文。
二、课堂比较式导读
(一)整体感知,比较文本主题
比较式导读讲究一个“比”字。主题比较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体会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或事件感受是不同的,同一人在不同时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是不同的。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去挖掘那些文本中最真切又最具个性的细节,力求获得与众不同的理解与感悟。下面是围绕《黄山奇松》、《黄山松》的文本主题而展开的比较式阅读教学片断:
师: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读过教材中作者笔下的黄山奇松,你觉得黄山奇松到底“奇”在什么地方?
生:奇在姿态优美,千姿百态。
师:这千姿百态、姿态独特的奇松赋予了黄山更多的神奇、更多的秀美。读了课本对黄山奇松的描述,咱们再来读一读丰子恺先生笔下的《黄山松》,你觉得它奇吗?请快速浏览课文,想想它奇在哪儿。
师:通读这两篇文章,你有什么启示?
……
把握主题,是比较式导读教学的基础。上述教学,就是先从整体上引导学生感知两篇文章主题的不同。教师通过几个思考性问题,为学生架设了整体感知、自主探究的桥梁,使学生认识到黄山松在两位作者的眼中是不一样的。
(二)深入研读,比较写作方法
阅读不仅要关注文本的主题,而且要关注文本的写法。这也是比较式导读的重点所在。
首先,作者选择的描写对象同中有异。《黄山奇松》选择的松树主要侧重于奇中有美;而《黄山松》所选择的松树主要侧重于奇中见精神,即生在石中,一心向阳,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其次,虽然选择的松树种类不同,但在写法上又具有相同点。即两位作者都是为了主题的需要,选择了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松树。这就启示学生,写作要选择典型材料。其三,两篇文章所选择的观察视角不同。《黄山奇松》一文,作者观松于“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属于定点观察;《黄山松》一文,丰子恺先生则采用移步换景的观察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不同地点的黄山松其精神与品质都是相同的。
(三)细细品味,比较语言风格
比较语言风格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不同作家在语言表达上的不同魅力,感受祖国语言的神奇。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读者与作者对话交流的中介。不同的词汇,不同的词语组合,不同的语言风格都有其丰富的内涵。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除了让学生认识到它们都具有意境优美、构思精巧、情景交融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外,还要引导他们品味揣摩语言,感受不同风格的语言带来的不同魅力。通过比较式导读,学生认识到了《黄山松》语言的朴实鲜活,意味隽永;作者只用平常的字句,明白通畅,文字有一种朴讷而又明亮的味道。《黄山奇松》一文,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也十分妥帖。学生通过阅读品味,感受到课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形象而生动;语言节奏明快,很适合诵读。两篇文章语言风格不同,但都散发着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
三、课后比较式研读
在课堂比较式导读基础上,向学生推荐徐霞客的《游黄山日记》、袁牧的《游黄山记》、叶圣陶的《黄山三天》、丰子恺的《上天都》等描写黄山秀丽景色的佳作,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研读,并与课堂所学的两篇文章进行比较,看看自己有什么收获。教师可选择适当时机,组织学生交流。通过课内外丰富的比较式阅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一定会得到明显提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比较式导读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黄山奇松》与《黄山松》的比较式导读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两篇文章在主题思想、写作方法与语言风格三个方面的异同,这就是文学鉴赏的实践活动。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决不能离开比较式阅读实践。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