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的服务感

2014-04-03老愚

当代工人 2014年4期
关键词:服务员上海身体

老愚

年前因事在沪上逗留几日。

坐地铁,打出租,逛早市,捏脚买书喝酒,几日过去颇有感触:这才是一个适合生活的地方啊!在北京生活得久了,不免粗糙起来,到了柔软的地方,感觉似乎格外敏锐。

从虹桥高铁站转乘地铁,人虽多,但有工作人员引导,售票、安检有条不紊,没有一丝慌乱。从北京南站出发的人,一定会深有体会——这时一定会挤成一团,你争我抢,弄得人心惶惶。

就工作人员的态度而言,两地迥然相异:帝都大都吊儿郎当,心不在焉,玩手机,说闲话,脸上冷冰冰的,姿态放松,让你感觉他们都有脾气,随时会发作似的;上海则不然,精神饱满,有标准的笑意,严格履行职责,而且,你会乐于向他们求助。

乘十号线地铁前往市区。或许因为不是上下班高峰时段的缘故,人不多。几个外地男女,一路肆意调笑,让人侧目,上海人说话声音低,动作内敛、节制。无一例外的是,人们都会根据自己乘车的远近,找合适的地方站立,都很自觉让出门口位置,方便别人上下。北京的场景截然相反。大都是不肯往里走,只想方便自己随时下车——你无从得知谁会下车,到站的瞬间,一些人会突然发动起来,生硬地拨开人群,用身体及携带物开路,打仗一般下了车。门口永远是堵的,一些身体横七竖八歪在那里,根本不理会身后的下车人,冲突是随时会起的,大家都懒得废话,只管用身体表达愤怒。

上海人轻易不会往别人身上蹭,一定等有空当才落座。保持距离,或许显得不够热情,但正好可以造成不触碰的人际空间。在人流高峰,他们走路都收紧身体,生怕撞到别人;而北京是摊开走,甩开膀子走,人际身体接触非常普遍——也许有人喜欢那种接触,但于我而言,那是非常令人不悦的。我曾在下班高峰时从海淀区五道口穿行过,一路上逼仄、紧张,感觉要被周围的身体和热流挤扁,很担心自己没有足够的力气走完那段路程。

在上海,我见到了温文尔雅、笑意盈盈的服务员。

前年夏天,入校三十周年聚会。在复旦校门内的水杉树下,被蚊子盯上,在我手背、胳膊上留下七八个红包,奇痒难忍。小卖部、超市皆无风油精,只好回到下榻的宾馆,说明情况,前台姑娘微笑着说“不要紧,我们备有药箱。”她迅疾取出一盒清凉油,打开盖子递到面前,任我取用。我涂抹时,她一直看着,还叮嘱要多涂点。可以想象在北京的情况,也许就没有药,即使有,也不会帮你打开,而是丢给你,自己忙别的什么事去。

有人讥讽道,那是商业性的礼貌,他们心里是冷冰冰的,高傲的。发自内心的爱意,对上海来说,有点苛求,但即使这种由商业服务意识和规范挤出来的笑容,也是悦人的,令人身心放松的。一进北京的服务场所,我本能地会调高自己的戒备心,因为你随时会遭遇不友好的对待。你按规矩排队,到跟前有人插队,服务员却无视这种秩序,优先接过插队者的钱。卖包子的用收过钱的手直接抓,别的人都无反应,你提出抗议,后面的人却嫌你多事。北京许多服务员颇有官员的习性,把客人看做其管理对象,不愿应答,一开口便是命令:你们只能到下午两点;要加菜赶紧,厨师一会儿下班。

也许会有人诘问:北京流动人口比沪上多,文明水准难免被拉低。这固然算个理由吧。别忘了,上海也早已经成为超级移民城市,在多伦路上,“大娘水饺”和“巴黎婚纱”比肩而立,比北京还要混搭。上海人也经常埋怨没规矩的外地人,指责他们坏了老上海的情调。

对于那些把上海和上海人,上海的服务和上海人的态度混为一谈的人而言,任何赞美上海人素养和管理文明的话,都很不入耳。我的大学时代在沪上度过,当时青春年少,喜粗犷之人,对上海服务虽有好感,但对上海人却有北方佬的“偏见”。毕业后浪迹京城至今,渐渐习惯了北方的粗野和傲慢,本不以为意,但最近两次江南之行让我感慨甚多,不得不做出了下面这个判断:上海是一个有服务感的城市,人们大多处于亲善的工作状态,细致,友好,讲究文明;北京则相反,粗鄙,随意,缺乏对规则的敬畏之心。两个城市最明显的对照是出租车,北京的好似大爷,令人敬畏;上海的则如同邻里阿哥阿叔,亲和友善,坐在上海出租车上,你会感到一切都那么美好。

北京在管理上有它的困难,但这不应该成为拒绝学习别人的理由。在这儿生活了二十七年,饱尝各种不堪,我想说的是,首都应虚心向上海学习,学会为特权之外的百姓服务。我在想,北京市长可否亲自上街走几步,买几个包子,坐一次公交(注意避开文明示范车),打一次出租车,去税务局完一次税,若能打一次官司就更好了。

责编 /杨立华

ylh@lnddgr.cn

猜你喜欢

服务员上海身体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具有备用服务员和不耐烦顾客的排队模型及其仿真
顾客和服务员
有毒!海底捞服务员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欢乐上海迪士尼
身体力“形”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