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躲进制度成一统

2014-04-03何苦子

当代工人 2014年5期
关键词:陈女士身份证考点

何苦子

密码重置须本人来

2013年12月,央视在报道幼儿老师体罚幼儿时,做了一个调查:作为幼儿老师,你该怎么办?多数回答是:不管不行,管太重也不行。

这是职业撕裂带给人的典型感受:困惑。

幼儿老师多是普通人,他们不会个个成为幼教事业的模范,但也不会个个成为蓄意伤害幼儿的恶人。就是说,她们是尽职的,但也有瑕疵;她们也有缺陷,但不足以致命。她们绝大多数不会处于职业撕裂的两极。

但职业撕裂的两极现象经常出现,这时,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就会成为焦点。怎么办?在困惑中寻求解脱,就成为她们的理性选择。“该我做的,不一定做好,但一定要做到;不该我做的,不仅不做,还要尽量避免沾一点点边儿。”这是沈阳一位幼儿老师在职业撕裂中得出的经验教训。

那“该我做的”和“不该我做的”由谁来定义?由制度。“就按制度来,绝不出一点儿界。真要出错了,也是制度的错,不是我的错。”

这位幼儿老师进一步得出的经验教训,在现实中得到了普遍印证。

2013年10月12日中午,离奇一幕在工商银行西安纺建路支行上演:75岁的徐万发身患多种重病,在城东一医院接受治疗。因为需要更改银行卡密码,银行要求必须本人亲自办理,他“梦幻般”地被120急救车送进这家银行,在担架上,在众目睽睽的营业大厅,完成了按指印程序。

徐万发在医院的常规状态是:侧躺,鼻子里插着氧气管。徐妻说,徐万发虽然能说话,但生活不能自理,无法行动,连睡觉都不能平躺。

事情曝光后,社会各界对银行的批评和咒骂声铺天盖地:冷漠、没有人性等。银行回应道:“密码重置须本人来,这是我们的制度。”

银行本可以派人赶到徐万发病床前,完成密码重置;也可以拖延或置之不办。对前一种行为,用主流话语说,是有职业道德;从职业撕裂角度看,是职业行为的第一极:好。后一种行为虽然概率很小,但也有可能,属职业行为第二极:糟。他们一定知道后一种行为的后果,没有扩大这个概率的分子。他们已完成的做法是:既没有进入职业撕裂中的第一极,也没有进入第二极。他们选择了居中,理由冠冕堂皇:这是我们的制度。

对此,2013年10月15日的《华商报》撰文批评说:不少事情,制度往往成了某些人的挡箭牌。但这篇文章到此戛然而止,并没有指出制度为何成了某些人的挡箭牌,令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这些银行人的认知和行为或许因循着这样一个链条:职业撕裂使他们困惑→既不想让人歌颂,也不想遭人唾骂→如何解脱呢→按制度来→好也是制度的好,错也是制度的错,银行内任何个人都不会有额外承担。

至此,能动性充分的人,让职业撕裂彻底变成了机械的制度人。

15分钟后不能入场

这类事件,从更早的2011年,甚至更早的更早时就出现了。

2011年1月15日,西安36岁的陈女士考研忘带身份证,两次跪求进考场,但终失考试机会。第一跪,开考前,因证件不全,她被带离考场,她让家人给她送身份证,下跪恳求先进考场;第二跪,家人把身份证送来时,考试已过15分钟,监考人员拒绝她进考场,她再次下跪请求……

退一万步说,可能只需一跪,事情就完满了。

事实上,没带身份证的陈女士已经进入考场,来到18考点门前。她整理考试用具和证件时,发现没带身份证,赶紧给家里打电话,让家人把身份证送来。离考试开始还有20分钟,陈女士向一名工作人员说明情况。这名工作人员让她先进考场,可以让家人将身份证送来。“我赶紧让家人快些把身份证送来。”满头大汗的陈女士通过金属探测仪检测,走进考场。“还没找到座位,就有人让我离开。”这时,其他考生已经拿到了试卷。

被请出考点的陈女士急得哭起来。她再次扑通跪下。工作人员表示,再这样,就以扰乱考场秩序让她离开考点。这时,家人已把身份证送到考场大门口。陈女士拿到身份证,火速跑回考点。但工作人员挡住了她。这时已快9点了,考试过了15分钟。按制度,她不能再进入考点。

问题是,陈女士不是在考试15分钟后进的考点;在没有拿到身份证之前的那段时间,她已在考场工作人员的视线之内,没有任何违规行为。

陈女士该怨自己大意?怨工作人员不会变通?怨制度的刚性?综观这一事件,陈女士已进入考点,并在工作人员视线内无任何违规行为。她本可以在工作人员监护下拿到身份证,从容赴考,自己得到了成全,也没破坏制度。但是,制度,又一次在职业撕裂中,成为一些人的挡箭牌……

猜你喜欢

陈女士身份证考点
请允许我 细细地回忆她
请允许我细细地回忆她
特别的“缘分”
据说最近流行晒身份证,各路大神都被炸了出来
申请退款变“贷款”女子险被骗1万
统计知识考点解析
解读分子结构考点
集合考点例祈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locutors’ Choice of Speech Strategies and Their Power Strength
打工妹做生意被骗走五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