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本”的阿兰·佩兰怎能开“大货”
2014-04-02肖良志
肖良志
名不见经传的法国人阿兰·佩兰2月28日正式走马上任国足主帅,至今已接近一个月。他辗转于中超和亚冠比赛之间,努力以实干家的姿态,获取中国人的好感。但是,坊间依然哀声悲鸣者众。
为何如此?盖因阿兰·佩兰贴着“黑马”的标签横空出世,依然因为典型的“中国式选帅”:自从中国足协2002年习惯性设置选帅组以来,在过去的12年中经历了7次选帅,每一次都坚持“不求最好,只求最黑”的原则,把“只犯错误、从不改正”的方针落到了实处。
“中国式选帅”的一个硬性指标之一,就是外籍教练要“听话”,阿兰·佩兰也正好符合这个标准。与一个听话的外籍教练合作,中国足协感到很幸福。但是,中国足球却往往很痛苦。
从阿里·汉到杜伊、福拉多,再到制造了“6·15惨案”的卡马乔,无不如此。遗憾的是,中国足协从不总结历史,拒绝吸取经验教训。
对于“中国式选帅”的质疑,并非吹毛求疵。任何一国之足协,组建成年国家队的目的,都是为了在洲际大赛和世界杯上取得好成绩。因此,国家队的主帅必须有足够的执教经验和能力,尤其是参加大赛的经验,能够帮助国家队应对各种可能的突发状况和困难。
中国队代理主帅傅博率队征战三场亚洲杯预选赛,在客战印尼、伊拉克,主场对阵沙特队身上都出现了战术失误,临场指挥艺术欠缺,屡次贻误战机,就是因为他既无职业队主帅经历,又无国家队执教经验。当然,错不在傅博,在于强行把傅博顶上的中国足协。
与傅博相比,阿兰·佩兰的优势在于他执教过法甲的里昂、英超的朴茨茅斯、西亚的几支俱乐部球队,不管时间长短,毕竟有了一些经验。但是,他和傅博一样,毫无国家队执教经历。国家队和俱乐部队是两个不同的序列,执教国家队,面对的对手更复杂,承担的压力更大,捏合来自多家俱乐部的球员需要更强的组织能力。
阿兰·佩兰就好比是一个拥有C本的驾驶员,俱乐部队相当于小轿车,对他尚算是驾轻就熟。而国家队就像是一辆大货车,驾驶员的驾照必须是B本以上。拥有C本的驾驶员,除了极个别的可能也有驾驶大货的能力外,绝大多数都难以驾驭。如果强行上位,必然车祸频出。
这个道理其实很浅显,只是中国足协的高层们均非专业人士,对于现代足球都不了解,做出的决策难免匪夷所思。秘书长张剑擅长法律法规,党委书记魏吉祥是30年前的足球专业人士,副主席于洪臣是搞奥运会备战的,林晓华是对外交流人才。他们组成的中国足协主席团,既没有掌握足球发展的规律,又没有成功的选帅模式,只能沿袭过去的“中国式选帅”,弊端自然难以避免。
选帅不仅仅是一种任务,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门学问。要想走出“中国式选帅”的泥淖,就必须建立一种成熟专业的模式:1. 切实弄清楚中国队球员的特点和风格,确定好中国队主帅所需要的条件;2. 建立可能的选帅对象档案库,进行长期追踪和评估;3. 成立真正的教练委员会,选帅要以他们为主导,而不是以中国足协为主导。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避免“中国式选帅”导致的“人祸”。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知名足球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