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评点的人物鉴赏模式分析
2014-04-02冯志英
摘 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对我国的文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三国中对人物描写尤为细腻,是本书作为传世经典的重要手段。三国中的人物形象一直备受争议,多方评点不尽相同。本文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鉴赏模式进行了简单分析,介绍了人物评点的心理机制、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及人物评点的现象意义,希望读者可以对《三国演义》中人物鉴赏的模式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三国演义》;人物鉴赏;评点
自从《三国演义》创造完成之后,古今的文学界一直对其中的人物形象有着不同的见解,对其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也不断学习和模仿,从而提高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段。通过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和研究,延伸出多种不同的鉴赏模式,进而对提高《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人物评点的心理机制
1.1 带有英雄崇拜的文化心理情节
在我国的传统英雄观点看来,大部分历史都是由具有特殊才干的英雄创造的,在消除战乱,更替文明,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等重大的历史活动中都是以英雄作为主导的,是以救世主的形象出现的。另外,在我国的神话传说中,具有更多英雄形象的神话典故,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燧人氏钻木取火及神农氏尝百草等,毫无疑问,这些人都是以英雄形象出现的。这些神话传说虽然只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寄托,但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自然而然对这种对人类生活有着重大贡献的英雄产生了浓重的崇拜心理,从内心深处有着不可抑制的向往。因此,在长时间受到这种心理的影响下,评点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评点时,自然会以评点人物形象为重点,夸大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将人物塑造成无私无畏的英雄形象,赞美人物的丰功伟绩,这类人大多具有现实中难以存在的完美人格,下意识的营造一种英雄主义观。
1.2 道德观念强烈
儒学一直是我国的传统思想,儒家讲究以修身为首要目标,认为道德品质是人类的根本,对社会的兴衰变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儒家认为,只有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的人才可以为社会带来福利,维持社会的公平公正,解决社会上的变动与祸乱。也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影响,评点者在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评点时,往往会以道德品质为主要评价依据,通过分析人物角色的道德品质来判定人物的形象,从而评价人物的行为活动。因此,强烈的道德观念对评点者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评点体系中形成了鲜明的道德观。
1.3 评点人物作为寄托个人政治与人格理想的载体
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忠臣明主,百姓安居等是我国古人迫切渴望的社会环境。我国古代是典型的皇权集中统治,要实现社会稳定的美好愿望,必须遇贤君,佐贤臣,君主仁政爱民,臣子鞠躬尽瘁。因此,评点者大多对明主和忠臣有着更多的偏爱,集中大量的笔墨对其进行烘托和美化,将所有的美好品质都集中于他们身上,从而寄托个人政治与人格理想。古时大部分文人都心怀满腔抱负,希望可以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文人往往郁郁不得志,难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他们在对小说中的人物角色进行评点时,会不经意间联系自身的生活经济,将自身代入到人物形象中,在评点人物身上加上自身的政治抱负,在评点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希望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格理想可以在小说人物上得以实现。
1.4 通过树立人物形象,展现文学作品的教化意义
我国古人长期受到儒家文化思想的熏陶,在思想上难免会带有儒学中的教化思想,在封建社会中,文人大多具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评点对社会和人民有着一定的教化意义,减少社会上的恶劣行为。因此,评点者在对人物形象进行评点时,会放大人物角色的优良品质,树立一个鲜明的正面形象,希望可以令世人效仿;另外,对于反面人物也严厉的指出他们的缺点和诟病,令世人唾骂。评点者希望可以通过自身的评点提高社会和人民的道德品质修养,通过教化的作用影响读者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从而实现改变自身的目的。
2 《三国演义》人物形的塑造方法
2.1 传奇化的人物描写
从古至今,许多文人都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评点,各个流派林立。其中毛宗岗在评述时描写“孔明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云长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来奸雄第一奇人”。他在评点时使用大量笔墨描述智慧、忠义、奸雄的人物形象。通过这种出传奇化的描写方式,寄托出评点者对社会道德需求的期望和向往,也寄托了评点者的美好追求。另外,清代的章学诚对《三国演义》进行评点时也表现出一种传奇化的气息。而鲁迅先生在评价时曾说“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先生就刘备的仁德及诸葛亮的智慧评价显现出不合现实的传奇色彩。然而这种传奇色彩符合我国古代人民的心理期望,这种超脱于常人的传奇描写,素质出一个个智勇双全的“完人”形象,体现出历史传奇形象的描写特点。因此,通过《三国演义》中传奇化的超人描述,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到极致,通过人物的特点对其优良品质进行突出和放大,从而使其成为一种典范或楷模,成为某种特定品质的化身。通过传奇化的描写方式,使人物形象趋向完美,人物的性格完全受到当时道德观念的约束,按照一定的轨迹发展,这正是传奇化塑造方法的必然特点。传奇化描写方式往往受到民众的推崇,可以反映出当代的个性特点,进而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传奇形象。
2.2 典型化的人物描写
小说创作的内容主要包括宏大的时代背景、具体的历史环境、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及鲜明的典型人物。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描述对小说情节有着重要的影响,典型的人物可以有效地促进故事剧情的展开,是小说创作的灵魂所在。典型化的人物描写是我国古代的艺术典型,在封建时期,文学创作往往强调统一性和典型性,在描述人物形象时大多具有社会的普遍性,并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大部分人物角色是现实社会的极致化,典型化。在《三国演义》中,重要人物角色都普遍具有一个典型特征,并对他的行为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人物的特点基本保持不变,在不同的事件中,由于环境对象及情节的差异,特点虽重复表现,却不显乏味。而且,三国中的人物特点具有强烈的统一性,符合当代的审美需求。由于人物几乎只有一两个鲜明的特征,造成人物只有性格,而缺乏个性,这些人物形象仅仅是现实社会的善恶代表,往往难以具象的表现出一个完整的人,只是一种典型的个性体现。然而,在长时间的小说发展进程中,典型化的人物描述方式很难被超越,将人的主体性格融入于传统的社会观念中,深刻的体现出时代意义。因此,典型化的人物描写是文学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小说写作的必然表现。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时通过运用特征化的典型描写,在理想化和道德化的基础上塑造的真实历史人物。作者通过描述并夸大人物的性格,通过对人物性格不同层面的描写,体现出个性和共性的结合。然而,作者在创造人物时受到传统的道德观影响,与人物的真实性相结合,凸显出人物形象的优点和特征,塑造出一个真实且高大的人物形象,使读者可以从内心感受到人物的特点。
2.3定型化的人物描写
在《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描写或多或少的存在定型化的特点,读者可以直观的了解人物的善恶忠奸。受到我国古代的传统理念影响,道德标准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在描写人物形象时使用定型化描写方式是体现社会道德观的重要手段。定型化人物描写方式的主要运用形式是在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刚出场时,便对其基本性格特征进行定型化描述,而该人物在以后的行为活动中只是在不断加深和强化他的基本性格,将人物和形象完全契合,实现人物的定型描写。
2.4细腻化的人物描写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在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中有着许多的细腻化描写。如,关羽的外表的详细描写可以烘托出关羽的超凡和英勇;对诸葛亮江东舌战群儒时的语言描写,体系出诸葛亮的能言善辩;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诸葛亮与周瑜之间斗智斗勇。作者在对人物进行描写时,从各个角度入手,根据发生事件的具体情况,运用细腻的手法详细描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从整体上突出人物的鲜明形象和特征。
3 人物评点的现实意义
3.1 有利于塑造小说的人物形象
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塑造,主要通过描述人物的相貌、语言、行为及举止,加强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在评点中对英雄人物的正面形象进行强化描写,并对反面人物的缺点进行揭露,利用人物的典型正反形象对读者形成一定的影响,加强社会的道德观和责任感,从而向读者表现出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自身的道德标准。令世人效仿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唾弃其中的反面形象,从而达到教化民众的作用。
3.2 有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通过评点人物的特性,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吸引读者的眼球,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开拓读者思维,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使读者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进而享受阅读的快感。评点者在对人物形象进行评点时,大多从自身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出发,通过自身的感触进行评点,使小说中的人物更加贴近民众的真实生活,更能使读者感同身受。因此,通过人物点评可以使读者更加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从而提高对小说的阅读兴趣。
3.3 有利于提高读者的阅读层次
由于传统的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我国古人在对《三国演义》进行评点时,往往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小说的评点中加强对英雄的美化和对奸雄的丑化。从而通过评点使读者感受到评点者的文化底蕴和道德品质,通过对小说的欣赏,感受到评点者的内心世界。因此,读者通过评点可以深层次的鉴赏小说的文化内涵,加强对小说的感悟和理解,从而提高读者的阅读层次。
4 小结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有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从古至今,无数的文人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进行鉴赏和探析,开创出许多不同的鉴赏流派。因此,不同的鉴赏模式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也为小说人物鉴赏模式提供了更加开阔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刘永良.毛宗岗对《三国演义》的比较批评[J].齐鲁学刊 PKU CSSCI,2012,17(6):52-53.
[2] 舒成刚.关于《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得与失[J].魅力中国,2014,10(2):85-86.
[3] 黄澧泽.论《三国演义》人物的巫术形象[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2(6):156-157.
作者简介
冯志英(1975-),女(汉族),湖北咸宁人,文学学士,河南开封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