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的审美体验过程

2014-04-02朱弘宇

卷宗 2014年12期
关键词:审美体验曹丕

朱弘宇

摘 要:作者通过对曹丕《燕歌行》的审美体验过程分析,对审美体验生成三个阶段进行了全面的诠释,指出在赏析一首诗歌的同时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与性格,在分析一首诗的审美体验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分析作者所处在什么时代,也要考虑作者的社会背景,要把诗中的景语当成情语,为诗歌的审美体验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审美体验 ;曹丕;燕歌行

审美体验是指充分调动创作主体的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因素,结合创作主体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与理解,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审美体验需经过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艺术的体验和审美发现、创作欲望的萌动和动机的生成三个阶段。

审美体验,西方有人认为即是“想象”,有人认为是“灵感”或“直觉”。杜威认为是一种“完整的经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称为“高峰体验”;卢卡契认为是“艺术创造努力上的经验”;大英百科全书《美学》条认为是“充分的经验”;而大多数现当代美学家、心理学家都称之为“审美经验”。罗斯认为:审美体验及其审美发展问题,是当代美学中极为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体验分为味象、观气和悟道这三个层次。味象是对客观事物外在感性形象的观审,这是审美体验的开端。观气是审美体验的核心。主体在观气层面体认的是万事万物的生机活力和深层生命内涵,悟道是审美体验的最高层次.

文学具有审美意义,也具有审美作用。总体上说,审美作用就是精神的超越作用,它使人由现实存在进入自由存在,由现实的体验进入超越的体验,从而满足了人追求自由和超越现实的需要。文学的审美作用是普遍的,每一种文学类型都具有审美作用,严肃文学、通俗文学、纯文学都具有审美超越作用。审美超越作用的内涵比较广泛,它包括审美批判功能、审美关怀功能、审美教育功能。

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体系中,审美体验论是一个重要的组成。因为古代美学是一种人生美学,它的思想体系是在体验、关注和思考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所以它的基本特征是强调审美体验,以深层的人生体验为基础,是一种心灵的、总体的生命体验和心与物、情与景、神与形、意与象。

燕歌行 其一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燕歌行》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它的产生标志着七言诗的成熟,也正式确立了七言诗的文学地位。诗歌句句入韵。全诗多以三句为一组,第一组通过代表性景象事物的描述,表现了时光之速,暗示离别之久。萧瑟秋风、飘落的草叶无不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奠定了一种凄凉的情感基调,尤其是那些知道归处的群燕和大雁,很容易触动人们对离家在外的亲人的思念。第二组直接写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她独处深闺,面对眼前的深秋景色,倍加思念离家的丈夫,“慊慊”是写丈夫的思乡之情,女子由己及他,揣度丈夫一定在“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带有埋怨责备丈夫久留异乡的意思,透过埋怨我们能进一步体会到她对丈夫的深沉的思念。“思君不敢忘”用了“不敢忘”三个字,内涵深沉,表现了担心和忠贞,也表现了她对丈夫难以割舍的恋爱,在她心中,一旦忘了丈夫,她的精神就没有了依托。最后一组进一步深化忧来思君不敢忘的情怀,唯有通过音乐来宽慰自己,她选择了清商曲是因为清商曲节拍短促音响低微,这和她哀怨忧伤的心情是相通的,但是短促低微的琴声和自己的忧伤产生了共鸣,反而增加哀愁。“明月皎皎照我床”不仅点出了时间已经到了夜间,同时用明亮清冷的月光照床这一景象,进一步写出了她的清冷和孤苦。星汉西流,银河转向西,表示夜已很深,“夜未央”又说明虽到深夜,但仍夜间还很长很长。“牵牛织女遥相望”一句写银河南北的牵牛和织女,既是实景又是比兴。牵牛和织女遥望而不能相聚,正如自己不能同丈夫相聚一样。“尔独何辜限河梁”一句用反问的语气表面看来,是说牵牛和织女之所以不能相聚,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什么罪过,实际上是说自己和丈夫也没有什么罪过。到底是谁的罪过?留给读者去思考。

诗中的景语也是情语。写景抒情,取得了景情璧合的艺术效果。诗歌句句用韵,一韵到底和全诗抒发的难掩徘徊,缠绵婉转的情感和谐一致。如果把这首诗的含义只是理解为“贱妾”婉转吐露剪不断,理还乱的思夫怅惘心情,似乎过于简单。就当时的文坛而言,“三曹”以及“建安七子”都有大量的乐府诗,以曹丕为代表的诗人对乐府的贡献表现在:“代言体”即“代他人言”,将自己真正的意思隐含在表象后面。《燕歌行》就是通过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乐府诗普遍的题材,借思妇的诉说,隐晦的吐露出本人内心深处的难言之隐。 以思妇叹息房“空”的独白,曲折委婉吟唱自己孤寂的心“空”。

在赏析一首诗歌的同时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与性格。曹丕身上具有双面人的性质:处心积虑地争夺世子,力求达到权力巅峰的活动,使他成为一个城府很深、手腕高明、冷酷无情的政治家。同时,曹丕又是一个文学家。 “文士气”使他有求 “知己”的愿望,并同文士在酬唱吟答、赋诗作文中保持良好关系。就当时文士而言,与曹丕关系最为紧密的,自然是在政治上能为其出谋划策的人。多权诈计谋的吴质即为典型。因此,曹丕有两个世界:现实的和情感的。现实世界里他不孤独,但在内心深处、在情感世界里实际是孤独、寂寞的。他的个性、身份、追求、地位,决定在很多情况下,不可能将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和盘托出,直截了当地倾诉出来,即不会将 “真”的一面暴露给他人。反过来,他却很善于揣摩别人心理。对权力的追求及后来充当的角色,使他与朋友难以开诚布公,心心相印。他不可能像曹植那样,在很多情况下,以 “赤子之心”,掬出自己的真诚。故曹植周围大多为富文才而寡智谋、疏政事的文士。就曹丕与文人及周围人的关系而言,不管表面形式上如何,但在骨子里,在心灵深处,他是设防的。期羡与渴望的最高权力似 “天河”一般,将他与绝大多数人永远地 “隔”开了。形近而心远的心理距离,导致曹丕内心有着微妙而难言的孤独感。这才使他的作品,有那么多孤独的人、物,有那么高频率的表示孤独寂寞的词。 《燕歌行》也是以悲凉伤感的基调,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思妇,吟唱出不可遏制的内心孤独的杰作。

在分析一首诗的审美体验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分析作者所处在什么时代,也要考虑作者的社会背景,在我们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要认识这个特殊的社会背景,我们说一个诗歌作品与其说他再现了一个真实世界不如说再现了一个不确定的世界范围。另外我们所说的审美体验一般是指艺术家的审美体验,但在另一方面,他还应该包含欣赏者的审美体验,因为创造的人在创造作品的过程中就应该想到了以后欣赏他作品的是哪类人了。曹丕的《燕歌行》,呈现的是孤苦悲凉的气氛氛围,但是他在文中并没有直接写出内心的寂寞,可是读者却都读出来了他诗歌的感情,说明,意象性的文学不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而且丰富了鉴赏理论,重要的是它使得文学活动更大程度在其内部展开,真正回归于审美本身,是对其艺术活动发展的历史性贡献。

参考文献

[1]徐公持.魏晋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2]李宝均.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陈庆元.三曹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王巍.建安文学概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5]张可礼.建安文学论稿[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

[6]章新建.曹丕[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

[7]胡国瑞.魏晋南北朝文学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审美体验曹丕
曹丕组织“驴叫葬礼”
给曹丕的建议
曹丕:武功比文采更好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童心 童眼 童耳
《汉宫秋》与《长生殿》中爱情悲剧及其审美体验的比较研究
关注审美体验,让阅读变为“悦读”
打击乐艺术的审美体验思考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
倾情倾度 倾色倾声——曹丕《燕歌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