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问题探讨
2014-04-02曹亚星
曹亚星
摘 要:20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贫困问题也逐渐深化。虽然,近年来,我国制定了多元的针对农村贫困问题的政策方针,加快了农村反贫困工作的进程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贫困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问题复杂等原因,农村贫困问题仍显得突出与尖锐。农村贫困的代际传递是影响农村摆脱世代贫困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代际传递;农村贫困;社会公平
1 农村贫困的代际传递现象概述
贫困代际传递,指的是“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因素和条件,在一个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又重复父母的境遇——继承父母的贫困和不利因素并将贫困和不利因素传递给后代这样一种恶性遗传链;也指在一定的社区或阶层范围内,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因素和条件在代际之间延续,使后代重复前代的贫困境遇”。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受长期的农耕劳作传统,相对封闭的社会网络结构、社会发展优先发展工业等政策性因素等制约,农村与农业发展一直比较滞后,20世纪70年代末,全国的农村贫困范围扩大,应经成为困扰社会整体发展的严峻问题。后经过改革开放与国家加大扶贫力度、方针政策也更加倾向于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等,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07年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的比例巨幅下降,但还没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农村贫困群体内出现的贫困代际传递,父辈的贫困影响子代的发展,甚至继承父代的贫困,贫困代际传递怪圈由此形成。
2 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成因分析
导致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因素很多,集中起来主要有个人因素、文化因素、家庭因素等,我们以这三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2.1 个人因素
贫困者的个人素质高低是影响其是否能够摆脱贫困的重要因素。教育程度的高低、劳动技能高低、贫困心理因素等都会引起贫困的代际传递。
个人因素中,教育程度的高低与个人收入存在正相关联系。一般来说,受过教育或者受教育程度越高比没有接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偏低的劳动者收入要高。中国农村劳动者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从事的职业一般都是高强度、低收入的体力劳动工作或者仅限于务农。文化程度偏低使农村劳动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不具备竞争优势,也促使其易跌入贫困沼泽,也为贫困代际传递的形成埋下伏笔。其次,劳动者劳动技能的高低也是影响其收入的一个因素,由于针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劳动技能培训不完善,也由于自身观念滞后,个人劳动技能偏低,这些也不利于其收入的增加。
2.2 文化因素
文化贫困也是造成贫困代际传递的因素。文化贫困一般指的是个人、家庭、群体在教育水平、心理观念、思维方式、行动趋势等方面滞后于当下的社会发展所需。农村的文化贫困主要表现其的思想观念上,长期的贫困使其逐渐安于天命、保持现状。面对贫困,他们日益丧失了奋斗改变的斗志,不是穷则思变而是听天由命,安于贫困。这种消极的思想传递给子代,使其增加了贫困代际传递的概率。其次,教育资源的贫困也是贫困代际传递的原因。教育资源贫困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与教育机会的匮乏。农村的教育质量不能与城市的等同,师资力量、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较之城市学校有着很大的差距。教育资源的贫困不利于农村儿童的教育发展,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机率大大降低,从而促使贫困代际传递的发生。
2.3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在子代的成长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是巨大的。家庭因素在贫困的代际传递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直接影响。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网、父母受教育程度以及思想观念等。
在农村传统贫困家庭中,贫困农户仅仅依靠经营有限的土地,收入低下,有的贫困家庭连温饱都不能保障,家庭的收入基本都用于农业生产与基本生活支出,使其子女在生活水平与受教育程度上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失去了竞争优势与机会。
其次,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子代的未来发展,父辈教育观念的陈旧,安于现状的思想会潜移默化到子代思想之中,消极观念的代际传递也会引起子代继承父辈的贫困;父辈的社会资源的强弱直接影响子代的发展。
在传统的社会结构构成中,社会关系主要指的是以血缘、亲缘与地缘联系紧密结合形成的关系网络。家庭社会关系“体现了一个家庭拥有社会资本的多少,它的强弱是家庭生产能力和经营战略的基础,也是他们克服土地、劳动力、资金短缺困难和获得借贷等的基础”。农村的贫困人口在社会资源方面是十分匮乏的,在大多数贫困农户中,亲戚邻居生活状况与之也大都相同,亲属网络通常比较薄弱,很难通过这些社会资源给予自己有效的帮助。
3 农村代际贫困的负面影响
农村贫困代际的怪圈不仅影响农村的生活与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整体和谐与繁荣。
在社会发展方面,由于农村贫困人口的文化程度整体偏低,贫困程度加深、农业投入不足等因素制约,农业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化为人口压力,阻碍了社会的整体发展;农村贫困人口中存在的贫困观念与陋习不容易被打破,也不利于子代的发展与现代新技术、新观念在农村的传播。第二,由于长期的贫困状况不能得到改善,一部分贫困人口的心理产生了仇视社会的心理,易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贫困代际的传递会造成社会分层与固化,也易形成社会阶层之间的对立,这是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不安定因素。第三,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应是农村贫困问题,尤其是偏远、发展最为滞后的山区地带,贫困农户的收入颇低,甚至基本生活都很困难。这些问题都是我国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的阻碍因素。
在对个人的影响方面,贫困代际传递是子代不断重复上演着父代的贫困,一些消极的贫困心理由此产生并固化。一部分贫困人口子女长期形成了消极、自卑、敏感的心理,失去了与贫困斗争的勇气,也有的因此产生敌视社会的心理,认为社会不公,因此报复社会。贫困对一个人的影响也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怎样能从源头上切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链条给整个社会提出了思考与考验。
4 缓解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对策建议
切实解决好农村贫困问题,阻断其代际传递的可能,这是建设全面小康与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加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例如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完善基础医疗设施建设,提高科技、网络通讯等建设水平,加大基础农业建设扶持力度等,政府应首先从政策方面切实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发展权。
发展针对农村人口的职业技术教育也有利于其提高劳动技能,增加劳动收入。教育是使农村贫困人口子女摆脱父代贫困的重要因素,无论是高等教育或者是职业技术教育都能够促进其向上流动,走出贫困。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也是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世代贫困的重要因素。例如完善医疗救治制度、农村的养老保险等,都有利于消除农村贫困世代沿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瑾.破解中国贫困代际传递的路径探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8(1).
[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