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还是节约?
2014-04-02李凡
李凡
摘 要:当今的中国社会具有了消费社会的一般特征,消费不仅仅是一种需要的交换而成为了身份和地位的展示。但同时,消费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远远没有达到消费社会对消费的要求。因此,这就要求政府用更多的智慧来解决这一问题。而建立一个节约型社会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基金项目:辽宁社会科学院“消费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Lnsky13B064]
对现今的中国社会是否是消费社会做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做起来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事实上,当今的中国具备了一些消费社会的基本特征,但同时又表现得并不充分。而这种模棱两可的状态似的中国面临着比西方国家更为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更加突出,解决起来也更加费力。
那么消费社会是如何被定义的呢?消费社会是指生产相对过剩,需要鼓励消费以便维持、拉动、刺激生产的社会模式。消费社会有几个特点:一、在消费社会里,消费是社会生活的动力和目标。二、在消费社会中,人们的关注点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的符号价值、文化精神特性与形象价值。如果我们以这样的标准来比照当今中国社会的话,有趣的现象出现了。一方面,中国社会具备了消费社会特有的对符号价值和文化精神特性高度推崇的特点。也就是说,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消费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获得生产生活必需品的交换行为,而成为了一种带有身份展示和地位展示的符号行为。购买一件商品也不再仅是要获得它的使用价值,商品背后被赋予的附加价值也是消费者需要考虑的因素。而且这种附加价值越多,这件商品往往就越畅销和值钱。在当今中国,炫耀性消费、过度性消费比比皆是。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评价标准的改变。消费能力的高低成为了当今社会评价一个人身份和能力的标准,故而,人们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或是展示自身的能力常常选择通过炫耀性消费或是过度性消费来表达。从这一点看来,我们将中国社会看作消费社会是有根据的。但是,另一方面,在当代的中国社会,居民的消费能力还远远没有达到消费社会对消费的期盼。或者换句话说,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背负了维持经济良性运行的使命,消费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动力和目标。而在中国,消费还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相反,现实的情况是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长期不足,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尽管近些年来消费品市场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是和投资、出口相比,消费需求增速仍然不高,内需不足依然是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障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断言我国已经走入消费社会为时尚早。
这种互相矛盾的现实对政府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一方面政府要鼓励居民消费,让内需真正成为除了投资和出口之外的拉动经济的第三辆马车。而另一方面政府又必须采取措施克服或是减少消费主义盛行带来的各种弊端,尤其要减少炫耀性消费和过度性消费现象给社会带来的危害。而建立一个节约型的社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节约型社会”的提法源于2004年,当时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2005年正式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尽可能节约资源和减少资源消耗,并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的社会形态。“节约”有两层涵义:一是杜绝浪费,即要求我们在经济运行中减少对资源消耗的浪费;二是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创造相同甚至更多的财富。
在我国,之所以提出“节约型社会”这一构想,和我国资源短缺的现状是分不开的。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资源短缺的问题更加突出。有资料显示,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人均占有土地也仅有世界平均数的一般。而陈旧的价值观和不合理的消费行为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更是迫切需要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诱因。
我国学者对节约型社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从最初认为节约型社会应强调消费型节约到生产型节约到后来的成系统和体系的节约体系,表明我们对节约型社会的认识在不断发展。而我们要真正建立一个节约型社会,除了在理论上不断丰富自身的认识,还需要采取一些切实的措施保证节约型社会的实现。
首先,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机制,更大程度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只能够的基础作用。
其次,产权明晰。节约资源首先要明晰各种资源的产权,只有明晰了产权,才会有人对资源负责,将资源的浪费降到最低。
第三,要坚定不移地采取科教兴国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可续技术,促进全社会资源高效配置,提高资源使用率。
第四,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口与环境、资源与生态相协调。防止过度开发和开采资源。
第五,要加强法制建设。对造成严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当事人追究其法律责任。
最后,要提高全社会的节约意识和资源忧患意识。改变以往将消费作为社会评价标准的错误认识,让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