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14-04-02杨东升
杨东升
摘 要:通过《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和问题的分析,对“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与力学及其它结构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讨。提出该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力学;梁板结构;单层厂房;高层结构
1 目前教学现状、存在问题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土木工程专业有相当一部分的必修课,已经转变为选修课或者消减学时,而《混凝土结构设计》就是其中之一。但是《混凝土结构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学习设计知识、初步接触设计工作的媒介,在学生的专业培养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钢混混凝土梁板结构、单层厂房及高层结构的设计,特点是内容琐碎、复杂,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同时实践性强,需要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于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完成教学计划中的教学任务,对于初次接触这些知识的学生来说,无法完全跟上教学节奏、理解教学内容。
目前教学现状是从构件的受力性能与分析计算,再到整体结构的设计。此法在精英式教学体系是没有问题的,再加上以前结构类型与体系相对简单,基本采用手算,随着高校的发展,结构型式及体系的复杂化,加上计算机的应用,使工程师把重点放在了结构合理性上------即整体上。而此教学方法,强调局部弱化整体,结果是学生擅长于解决一些明确的和确定的问题,往往不能分析一个整体结构及一系列的复杂问题。再加上力学知识的缺乏,使学生收到的效果并不好。
2 如何对现有的教学进行改革
课程的改革主要包括:大纲、教材及教学方法。
大纲决定了教学内容,是改革的核心。作者认为大纲需加入人文素质、结构概念设计和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的要求。
教材是大纲的体现,也是重点,现有教材不仅编排体系雷同,缺乏特色。作者认为应以介绍整体结构开始,以问题的方式引入,集中于材料性能、荷载的传递和分体系的介绍,分解出关键构件,再讲解构件的受力性能及分析,最后再结合工程实例、力学概念及实验,引入构造要求,进一步介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平法规则。
另一方面钢筋混凝土结构教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规范的理解和应用,规范是工程设计的依据,作为未来的结构工程师,是必须要掌握和应用的。而目前国内的现状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将面对不同的行业。行业不同,《规范》不同,目前国内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有5本之多。因此在学时缩短的前提下,如果解决好基本理论与《规范》的关系,是课程组研究的重点之一。再加上目前很多教材跟不上规范的更新,以及很多教材的错误,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现行规范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去学习规范、应用规范,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工程师打下基础。
该课程具有实验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内容文字叙述多,因此学生在学习时往往觉得很难,做题难以入手,而很多教材连例题都没有。为此可以编写一些习题集,习题集不仅要覆盖全部教学内容,而且给出标准的解题步骤和参考答案,为学生巩固学习内容起到良好的作用。
在学时缩短、信息量扩大的形势下,必须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才能达到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本人认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必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尤其应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的培养。为提高教学效益,在教学手段上,我们倡导以媒体教学为主、板书为辅。另外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和实际工程联系起来,例如在讲到混凝土构件时,应结合教室内的梁板、柱构件进行讲解;在讲到厂房结构的组成时,因为内容较多,即使课堂上仔细讲解,学生还是难以理解,我们曾把学生带到学校的结构试验大厅内进行现场讲解,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课堂教学的内容,由此可知道工程实地讲解,通俗易懂,使学生有较深刻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周边环境建筑的观察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时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景中,进而识别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最根本的内容就是案例的选取和使用,这也是案例教学区别其它方法的关键。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离开了案例,案例教学就无从淡起。作为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应具有真实性、典型性、规范性、启发性、实用性。
3 总结
高校培养的重点是素质和能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随着土木工程材料、新型结构、技术手段火计算理论和施工技术的不断革新,传统的专门化教学方式已不适合当前发展的需要。进行全面的改革,才能更好的培养适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卓越工程师。
改革的核心是大纲,重点是教材的改革,大纲需要加入人文素质、结构概念设计和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的要求。教材的变动较大,要做彻底的调整,适应新形式的需要,教学方法只需依据大纲和教材做相应的调整即可。
参考文献
[1]任瑞,薛建阳。浅谈青年教师如何上号混凝土结构课程[j].建筑结构,2008年9月
[2]高教信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辑[j].2011年1月18日
[3]谢安帮,高等教育学[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