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学校德育的制度化及其发展创新

2014-04-02杨洋

学理论·下 2014年2期
关键词:创新价值学校

杨洋

摘 要:德育制度化是指学校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将德育制度看作是可以解决一切道德教育问题的根本,通过制定细密、烦琐的制度,以求达到帮助学生塑造良好道德目标的过程。它有标准性和客观性、权威性和强制性的特点。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环境的复杂化,使学校德育制度化显现出限制性、僵滞性、压抑性、表面性、功利性等弊端,使学校德育制度化逐渐散失其有效性。真正发挥制度化学校德育的实效,就要在肯定其价值基础上,学校德育制度化要求新、求实、求活,同时增加学校德育制度化的个体导向性和兼容性,以达到培养、塑造合格“新人”的目的。

关键词:学校;德育制度化;价值;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272-02

学校德育制度化研究是对目前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无序道德生活与德育困境的理性审思,德育制度化也是当前我国德育新理念之一。就目前学校道德教育而言,它所追求的发展也呈现出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趋势。尤其是制度化,逐渐在道德教育发展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一、学校德育制度化的含义

制度是探讨制度德育内涵的前提,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制度”,其内涵不仅包括正式的制度表现形式,还包括道德、风俗、习惯、禁忌、价值观等非正式的表现形式;狭义的“制度”,则指各种具体的规范、规则、程序和确定的活动形式等[1]。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活动的制度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依赖于制度。尤其是学校道德教育更加依赖于制度。显然,学校在对于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为努力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和规则,使学校德育无论在教育还是在管理方面,都呈现出以制度为准则的现象。然而,制度会随着适用条件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制度会逐渐表现为“制度化”。一般说来,制度的制度化过程,就是一个从不稳定、不严谨、非结构的制度形式,发展为一个稳定的、严谨的、有结构的制度形式的过程。

二、学校德育制度化的特点与价值

德育制度化是近些年探索学校道德教育发展道路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一种必然。因为在现阶段,德育制度化是解决学校德育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而这一切,是由德育制度化自身的特点和价值决定的。

(一)德育制度化的特点

第一,标准性和客观性。德育制度化的规范性和客观性是建立在德育制度基础上的。学校的德育制度将学生需要遵守的基本的道德义务和道德修养的目标,以規范的形式将其制定为清晰、明确的制度准则,要求学生遵守,从而成为学生道德修养的标准。这也反映出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的客观要求。

第二,权威性和强制性。学校的道德教育部门,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通过制定若干的规范性制度,确立了学生的基本道德义务。它既强调对个人道德修养行为和道德修养的正确方向的指导,也强调对学生思想道德的统一。这就体现出了它的权威性。同时这些规范性制度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考核的标准,是需要学生无条件遵守的,一旦违反,我们必须接受惩罚。

第三,参与性和正义性。德育制度化要求让学生参与到制定学校德育制度的过程中,让学生来选择学校的德育制度,主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对其生活有关制度进行合理性论证。德育制度化既是民主政治的需要,也是对公民民主参与素质的培养,同时有助于公民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也正是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中体现出其特有制度化的正义性,因为制度是人们的社会交往规则。正义的制度不仅有效地规范人的行为,而且深刻影响人的价值观。

(二)德育制度化的价值

随着我国整个改革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整个社会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并存的局面。青年学生从社会和家庭的生活中,体验到了不同的价值观,包括在道德教育方面,从而容易引起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混乱。而此时,德育制度化就显现了它的价值。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德育制度化是一个很好的道德准则和机构构成的道德管理系统。这不仅确保了学校能顺利进行日常的工作,还确保了学校学生的道德教育可以有一个标准的基础,从而使学校在一个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能有效地引导和教育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德育制度化可以让他们清楚地了解传统,正确地认识学校道德教育对社会发展进程做出的有益的贡献。可见,它的出发点和实施都是对学生有益的。我们必须承认德育制度化对于现阶段的学校道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2]。

三、学校德育制度化的弊端

不可否认,良好的制度是客观化和权威化的意识,是传播社会意识的重要工具。现阶段学校的管理者过分地强调制度对德育的价值和功用,忽视和违背了德育自身的内在规律,在德育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制度的支持,“以严厉的纪律规范对学生进行监视、惩罚和全面的控制,不允许有任何怀疑和抵抗,以‘塑造心态强制地使学生发展成特定类型的人。”[3]学校德育制度化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限制性。因为制度约束是刚性的约束,其刚性的规范性使其缺乏了一些灵活性,这也就限制了德育手段的发展与创新。现阶段大多数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依然运用固定的教育手段——“说教与灌输”,无法创新和运用更为有效的手段,使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说教感觉到疲劳,更对教师的灌输感到厌烦,造成了教师“出力不讨好”、“事倍功半”的局面,也使学校的德育停留于制度在表面形成的统一的模式和固定的判断标准,进而无法达到德育的目的。

其次,僵滞性。再完备的制度也具有界定范围和作用边界。比如说学生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虽不是我们所提倡的,但它属于个人自由支配的思想认识领域。如果用制度手段强行干预、限制、禁止,不仅不可能起到应有的效果,还可能会导致相反的结果。同时,制度是抽象的、概括的、定型的,不可能朝令夕改,致使学校德育在面对因为社会的快速变化而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行为时,往往无法依靠相对稳定的现有制度快速地适应变化。而且,这种不适应性很容易就被强化而走向僵化,从而暴露出制度对德育的支持还留有众多的、有待于填充的真空地带。

第三,表面性。目前,大多数的学校德育依旧使用和依赖制度规范。学校德育制度的建立者试图以制度的强制性和权威性使学生能够做到在外在行为层面上服从于学校制定的各种道德规范。但是制度也只能涉及德育的基本层面,只规定通常秩序的最基本的道德义务。这一方面导致学校制度的建立者多注重学生的外在行为表现,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感知。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学校的德育考核制度的不完善。大多数的考核制度只是对制度的表面性的东西进行考核,诸如学校德育取得的荣誉,嘉奖,而不能真正地考核出学校德育的现实效果。这些都使学校德育的效果只停留于表面的遵守,无法进一步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性,所以其真正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

第四,功利性。现阶段的学校教育的重点在学生的“智”的发展和学校的正常教学的效果,即升学率的高低,而非在学校德育。这就更加不用说学校德育会以完善的制度体系为支持,以最短的时间(以各阶段学制的时间为准)和最小的代价使学生达到学校德育的终极目标——外在行为和内在道德认知的统一。而学校工作重心的偏移,影响到学校德育制度的制定更加倾向于框架化,學校的德育工作更加流浮于表面,同时也使学校德育越来越以量化的标准来衡量好与坏。由此可见,“他们已经远离了生活的真实。他们是为了社会的目的,而非学生的生活;是为了伦理的教育,而非道德的教育。”[4]

四、学校德育制度化的发展与创新

新时期道德教育要与时俱进,通过深化改革,积极探索道德教育有效途径和方法。德育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实践和行为训练,把学生的外在行为和内在的信仰统一起来。德育工作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探索道德法律,提高道德教育的成效。鉴于此,学校德育制度化应做出以下改进和创新:

从宏观层面来讲,变革学校教育制度,为个体道德发展提供制度环境,支持学校德育制度化要求新、求实、求活。求新,指德育教育手段的创新,增加在德育教育过程中的趣味性,德育教育指导思想与时代的思想相结合,取长补短,互促互进。求实,主要指制度的制定要务实,不能过于理想化,应该结合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使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遵守,同时要将德育工作做进学生的心里,贴近学生的生活,追求现实的德育效果,而不是量化的数据。求活,就是要求德育制度要摆脱死板的、教条式的框架性规范,增加制度的灵活性,将学校德育制度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由强制性地要求学生无条件遵守转变为学生自觉内在的修养,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学习到应该如何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方法。

从微观层面讲,变革学校德育制度,为个体道德发展提供制度环境支持。一方面,增强学校德育制度化的个体导向性。学校德育应充分增加学校德育制度化的个性化导向,重视学生个体的性格差异、接受方式的差异,将每一个人要遵守的规范转换为个体乐于接受的形式,这样才能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方面使得德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增强学校德育制度化的兼容性。随着我国整个社会呈现出价值导向一元化与价值取向多元化并存的局面,学校德育制度的单一准则已经不再适应道德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的同时,也应该容纳和接受一些其他地区和国家的优良品质和优秀传统,使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价值观相联系,帮助涉世未深的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的价值观,对比它们与社会主义道德相矛盾和冲突的地方,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真正地发挥出制度化学校德育的实效,就要把握好学校德育制度化的发展创新,真正地使外在的强制约束逐渐变化为内在的自觉自律。那样才能达到培养、塑造合格“新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陈万柏,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屠火明,屈陆.反思“制度化学校德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9(14).

[4]杜时忠.学校德育何以可能[J].中小学管理,1999(6).

猜你喜欢

创新价值学校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学校推介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