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北沿海的潮灾频率、特点与防御对策
2014-04-02付云峰王婷
付云峰,王婷
(滨州市海河管理局,山东滨州256616)
鲁北沿海的潮灾频率、特点与防御对策
付云峰,王婷
(滨州市海河管理局,山东滨州256616)
历史文献和现代档案资料记载显示,鲁北沿海是潮汐灾害的多发区、重灾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潮灾频率为5.8年一遇,轻者淹没土地、毁坏田产;重者溺毙人口,摧毁盐场、养殖场和石油、海洋化工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影响工、农、牧、渔各业发展。针对当前防潮工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等综合防御对策,才能有效地减轻潮灾损失。
鲁北潮灾;频率;特点;防御
鲁北地区东部位于渤海南岸,海岸线西起漳卫新河入海口,东抵东营港再折转向南,至黄河海口段北堤止,长600余km,滨海的滨州、东营2市以及无棣、沾化、利津、垦利和河口5县区屡受潮灾危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防御潮灾侵袭,陆续修筑了防潮堤449.3 km,对保障沿海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的防潮堤工程仍存在一些问题,抵御风暴潮灾的能力还不高。因此,必须根据潮灾频率、特点和侵袭范围,制定统一的防潮工程建设规划,实施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等综合防御对策,才能有效地减轻潮灾损失。
1 潮灾频率与灾情
1.1 潮灾频率
据文献记载,自清顺治元年(1644年)至2007年的364年间,鲁北沿海共发生风暴潮灾43次,其中清代268年间发生24次,平均12年1次;民国时期的38年间发生8次,平均4.7年1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58年间发生10次,平均5.8年1次。
1.2 灾情
清代康熙、乾隆年间,鲁北沿海潮灾最甚。《滨州志》记载:康熙六年(1667年)春三月三十日海啸,潮至滨东境(今滨州市滨城区东北部),溺死多人,无棣、沾化、利津3县俱受灾。康熙七年(1668年)春三月二十九日至四月初一日发生特大潮灾,无棣、沾化、利津3县损失惨重,《海丰县志》(海丰县即今无棣县)记载:“海潮南溢八十里,冻溺死者数百人”;《沾化县志》记载:“海溢数十里,人畜死者千百计”;《利津县志》记载:“海溢数十里,人畜多伤”。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秋八月初五日,渤海湾风潮大作,海水汹涌,南溢百余里,无棣、沾化、利津3县居民、牲畜淹毙无算。
民国时期,鲁北沿海潮灾频率更高,平均4.7年1次。1914年的大潮灾,沾化县沿海居民淹死者众多。1938年农历七月十七日,渤海南岸海溢60 km,沾化县富国村潮位4.8 m(黄海基面,下同),无棣、沾化、利津3县淹地41.3万hm2,倒塌房屋4.5万间,死伤约5万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鲁北沿海的潮灾仍十分频繁,灾情更重。1964年4月5日,海水侵入内陆30 km,潮水位达5.2 m以上,无棣、沾化、利津、垦利4县30个公社10个农场133个村庄8个渔铺的5.9万人受灾,死伤病159人,倒塌房屋2 391间,死伤牲畜2 000只,损坏船只134艘,损失大批粮食、原盐、农具和渔具。1992年9月1日,9216号台风在渤海南岸出海,恰遇渤海天文大潮,渤海海域水位急骤升高,沾化县海防办事处潮水位3.60 m,侵入内陆30 km,东营市水围村庄24个,5 000人受困,倒塌房屋5 388间,冲垮防潮堤50 km,损坏各类建筑物450座,冲毁盐场、养殖场1.71万hm2,损坏渔船1 000艘;滨州市损失原盐、海产品13.6万t,损毁各类建筑物3 051座,倒塌房屋2 887间,死3人;2市直接经济损失9.8亿元。1997年8月19—20日,受9711号台风影响,鲁北沿海风力达10级以上,无棣县大口河潮位4.26 m,沾化县大义路潮位4.20 m,滨州市无棣、沾化2县淹地5万hm2,冲毁盐场、养殖场1.5万hm2,损失原盐、海产品5 368t,直接经济损失7.5亿元;东营市利津县和河口区的61个村庄1.2万户进水,6 000人被水围困,死亡6人,倒塌损坏房屋4.1万间,直接经济损失7亿元。
2 潮灾特点
2.1 地理特点
鲁北地区的渤海海岸由黄河冲积而成,为粉沙淤泥质,地势低洼,坡度平缓(0.5‰~1‰),潮水极易登陆,侵袭内陆。由此入海的漳卫新河、马颊河、徒骇河、潮河、沾利河、挑河和众多的排水河沟,坡降约为1/10 000,风暴潮水可沿河上溯20~30 km。
2.2 潮汐特点
鲁北沿海的潮汐属不正规半日潮,潮差一般为0.8~1.2 m。黄河口附近潮差最小,为0.5 m左右。当渤海海域以东海域出现连续东风时,渤海海域可增水2 m以上。
2.3 温带风暴潮特点
温带风暴潮是由温带气旋、寒潮、大风等引起的潮位异常升高现象,主要发生在春、秋季节的4、10、11月。此时的天文高潮位与长时间的风暴增水叠加,即可引起风暴潮,如1964年4月和2003年10月发生的温带风暴潮。
2.4 台风风暴潮特点
据历史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鲁北沿海的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在盛夏和夏末秋初的6、7、8、9月。夏季是台风影响鲁北沿海最频繁的季节,最严重的风暴潮也都是在台风的影响下发生的,如1991年9月和1997年7月发生的台风风暴潮。
2.5 风暴增水与河道洪水相遇时的风暴潮特点
当渤海海域出现风暴增水、并与行洪河道洪水相遇时,河道洪水受到高潮位顶托,形成复合洪水位,在感潮河段出现持续的高水位,以致造成河道漫溢,加重灾情,如1964年4月6日的风暴潮水位3.4 m,黄河入海水流受到潮水顶托后在河口段发生漫溢。
3 防潮工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鲁北沿海的防潮工程基本是单一的防潮堤坝,尚不能有效防御较大风暴潮灾害。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3.1 标准偏低,质量不高
1996年国家防总提出县城以上城市或万亩以上农田的防潮堤建设要达到防御20年一遇潮水位加12级风力的标准,而鲁北沿海现有的防潮堤有相当一部分防御标准仅为5~10年一遇;有的堤段顶高程3.7~4.0 m,低于较大风暴潮水位0.5~1.0 m;有的堤段堤身单薄,顶宽4~6m,仍不能防御较大风暴潮。
鲁北沿海的粉沙淤泥质海岸抗压能力差,易导致堤身沉陷变形,而且筑堤所用的粉沙壤土粘结能力差,抗冲能力低,不能承受风雨剥蚀和海水冲刷。特别是未进行衬砌的堤段,倘若潮水漫过堤顶,就可能发生淘刷溃决,远远达不到“冲而不垮,漫而不决”的要求。
3.2 管理维修滞后,损毁严重
由于管理机构不健全和资金缺乏,除胜利油田外多无专管机构,防潮工程存在失管、失修、老化、退化问题,损毁后维修不及时,堤坡坍塌,溜沟纵横,缺口较多。
3.3 配套建筑物少
由于建设资金不足,防潮工程配套建筑物较少,给防潮堤内的企业利用海水造成不便,洪涝雨水无排泄出路。
3.4 缺乏统一规划,低标准重复建设
鲁北沿海防潮堤建设涉及2市5县区,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市与市、县与县、企业与企业之间各自为政,造成防潮堤位置、走向等不尽科学合理,建设标准不统一。有的企业为保自身安全,还加修了低标准的“自保堤”。这种重复建设,不仅不能有效地防御较大风暴潮,还浪费了大量的人、财、物力。
3.5 有的堤段距海岸较远,保护范围小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防潮堤,有的距海岸10~15 km,保护范围小。现在,沿海开发形成高潮,有大批养殖、盐化等企业已在原防潮堤外建成,原防潮堤已不适应沿海开发的现实需求。
3.6 入海河流挡潮闸距海口较远
鲁北沿海的漳卫新河、马颊河、徒骇河、秦口河、沾利河等入海河流的挡潮闸,均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闸址距海口20~30 km,风暴潮水仍可沿河上溯至内陆。
4 防御对策
风暴潮灾害是鲁北地区的严重自然灾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沿海开发建设,如不进行有效的防御,这种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将会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切实贯彻落实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加强组织领导,制定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密切各部门、各行业间的分工协作,采取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综合防御,将风暴潮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4.1 建设高标准的工程防御体系
按照统一的规划和分段工程标准,实施防潮工程达标建设。首先加高加固现有防潮堤,该加高的加高,该培宽的培宽,该衬砌的衬砌,堵复缺口,填平溜沟,碾压密实;修复损毁的建筑物;对于尚未修筑防潮堤的空白段新修堤防,使所有防潮堤首尾相接、段段相连,不留空档;增建引、排水建筑物,保证堤内洪涝水排放及时,便于沿海开发利用海水。
4.2 多种措施结合,提高综合防御能力
防御风暴潮要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结合,实行综合防御。要培育滨海防护林带(如柽柳林),营造芦苇防御带,栽植耐碱植物(如黄宿菜、茅草和葛巴根等),消减风暴潮侵袭势头,减缓海水上陆速度,缩小海水上陆范围。
为了及时掌握风暴潮的发生、发展信息,建立健全监测站网和信息传递系统,及时向防潮指挥部门提供潮位、海浪、风力、风向等情况,以便作出正确的防御决策。
完善风暴潮防御预案,制定多种抢险救灾措施,储备足量的物资,组建能打能冲的抢险队伍,做好防御风暴潮的各种准备。
4.3 全社会参与,建立强有力的社会防御体系
防潮具有很强的时间性、高度的科学性和广泛的社会性,地方政府要组织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防潮行动,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形成完整的、社会性的综合防御体系。
4.4 制定防潮工程建设的筹资政策
防潮工程建设规模大、投资多,仅靠国家拿钱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走“建设资源社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路子,国家出一部分,地方筹一部分,银行贷一部分,受益单位出一部分,招商引资投一部分。近几年滨州市建设防潮工程的筹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的做法是:地方财政拿钱启动,吸引民间投资;实行产权置换,招引客商投资;政府给予补贴,鼓励受益单位投资;全市南北联动,组织企业到沿海开发投资。此外,还可鼓励金融投资公司投资,政府给予政策,允许其在一定时期、按一定标准向保护范围内的企业、渔业、养殖业、农业等收取防潮工程建设维护管理费。
4.5 建立健全管理机构,明确经费渠道
沿海的防潮工程管理环境恶劣,维修任务繁重,必须建立健全专职的管理机构和固定的维护队伍,明确管理机构的性质、级别、编制、职责、权力和经费渠道、数额,保证人员、经费足额到位,以确保防潮工程维护及时、安全,延长工程寿命,发挥最大效益。
[1]山东省水利厅水旱灾害编委会.山东水旱灾害[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6.
[2]东营市水利志编委会.东营市水利志[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3.
[3]惠民地区水利志办公室.惠民地区水利志[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1.
TV87;U656.2
B
1004-7328(2014)01-0027-03
10.3969/j.issn.1004-7328.2014.01.009
2013-09-02
付云峰(1979-),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