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

2014-04-02范银生

湖南水利水电 2014年2期
关键词:水利水利工程文明

范银生

(隆回县水务局 邵阳市 422200)

刘河元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长沙市 410131)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以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大兴水利的明确信号,我国已进入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阶段。水利工程的建设,意味着对整个河流流域内资源、生态和环境的整体改变,这必然使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受到不同程度地侵害,造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而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的发展战略任务之一,并把水利工程建设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可见,生态问题已经成为水利工程建设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如何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周边生态环境的和谐与平衡,有效保护周边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已经成为水利工程建设必须重点考虑的内容。

1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水利工程建设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部中国文明史也就是中国人民的治水史。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根据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我国的水利工程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适应和服从自然地原始水利阶段。在此阶段,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濒水而居,但为躲避洪水的危害,不得不“择丘陵而处之”,在水利工程与自然的关系上,水利工程依附自然并听命于自然。二是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传统水利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对治水防灾也有了新的认识,主张发挥人的主观努力去控制和利用自然。因此,传统水利是以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和无度地向自然索取为主要特征。这个阶段一方面建成了如鸿沟、邗沟、灵渠等运河工程和都江堰、郑国渠、漳水十二渠等区域性的大型灌溉工程等标志性水利工程,在中华文明的史册中留下了壮丽的篇章;另一方面,由于水利工程建设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遭受大自然的报复,导致了河流出现断流或萎缩和普遍的水污染、水环境蜕变。三是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阶段。传统水利工程的实践证明,人在自然面前只能处于被支配地位。水利工程涉及天、地、人,必须慎之又慎,人们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必须使其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人水和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否则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精辟分析:“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水利工程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依存关系决定的。生态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整个外部世界的总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物及其他生活资料,还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水利工程建设是为了防洪、排涝、供水、灌溉、挡潮、降渍、供水等目的而进行的各项工程建设活动。在传统水利工程阶段,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在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中,由于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而导致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河床淤积、河流断流、水生生物多样性锐减、河道生态环境恶化、地下水大面积超采、地面沉降、海水倒灌等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些生态问题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逐渐失去平衡,人类面临着“生存还是毁灭”这一终极问题的思考。近年来,世界上一些环保组织大肆宣传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有的组织还举行游行和新闻攻势来反对水利工程的兴建,其认识和要求包含了很多理性的因素值得认真甄别和借鉴。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更多地强调生态环境的平衡,注重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因而是现代社会人类渴望回归自然、渴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迫切要求。

2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内涵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内涵。生态水利工程是指人类在遵循生态规律的前提下,实施水利工程行为对大自然进行积极改造,这种改造在防治水污染、优化配置以及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通过生态设计和生态监控,既达到“兴水利、除水害”目的,同时又保护、改善和修复了水生态环境。其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一是树立起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科学发展观,应遵循自然法则,体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二是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一种积极的治水行为,没有固定模式,而是根据不同的水文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水利工程建设;三是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因近期利益而大量采用人工结构和形式来取代自然,必须利用自然的抗干扰、自我修复能力来逐步实施生态水利工程。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原则:①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基于水利工程建设与周边生态环境是作为一个共同体而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出的。它要求人类在确定水利项目的开发利用时必须充分考虑周边环境的整体状况,尤其是生态利益。任何在水利项目开发利用过程中只考虑人的利益的行为都是错误的。这也揭示了人水和谐相处的基本要求,为化解水利工程建设与大自然报复的矛盾冲突提供了思维范式。②尊重性原则。尊重性原则体现了我们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终极关怀态度,是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郑重承诺,要求我们在水利工程建设时用谦卑的态度善待和保护环境。“在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引导下,人类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忽视了生态环境,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导致周边生态系统紊乱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因此,尊重自然,是人类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必须持有基本态度,也是最起码的义务。③不伤害原则。自然环境拥有内在价值,拥有不受伤害的权利。当我们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必然会改变周边环境的自然状态,使之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不伤害原则就是要求我们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不应损害自然环境的完整和正常功能。其实,不伤害自然环境就是不伤害我们自己。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路径。一是综合规划,科学布局。规划布局是规范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依据。在建设项目决策前的规划阶段,就要将生态环境纳入目标体系中,明确划定重点保护区、合理开发区和不宜开发区,所有工程项目的确定和建设都要体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同时将规划布局结果向全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全程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标准。项目建议书阶段要有环境补救措施;可行性研究阶段要将生态环境作为筛选标准;工程初步设计阶段要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工程建设阶段应采用环境友好型的措施,在各个环节进行环境管理;工程后评阶段建立环境监测和反馈机制。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完善环境评价体系。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学科,这一方面需要建立跨学科的联合攻关机制,及时解决技术难题,另一方面需完善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体系,量化评价标准。四是实施补偿机制。当水利工程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损害,那么责任主体必须做出必要的补偿,以恢复生态环境的健康状态。

3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时代价值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建设生态文明,是党十八大提出的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中的重要内容。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所实现的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环境的目标,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基础。因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工程建设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离开了水资源,人类社会将无法生存,生态文明建设也只能纸上谈兵。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载体。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能有效促进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良好的水生态系统既可以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水生态退化等水问题,又能净化水质,为生物多样性的存在提供物质载体。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标志。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其实质是人水和谐。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彰显了水利的外在价值。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外在价值主要体现在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审美价值三方面。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经济价值与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紧密联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将其潜在价值现实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而水利又是农业的命脉。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则可以满足农业所需用水,增加农业收入,促进农、林、牧等产业的发展,繁荣地区经济。相反,人类就不得不花费巨资进行水利生态恢复工程,治理水污染而带来负价值。生态价值是指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可以改善小气候,改良土壤环境,有利于林、草生长,增加地面植被覆盖率,保持水土,改善环境。事实上,人类已经把水生态系统纳入到维持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价值是指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顺应自然,与周围环境完美的有机结合,从而创造更多的生态美。这种美不仅给人以美的愉悦和欢乐的享受,还激发我们从更深厚的审美意蕴中去寻找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只要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的要求来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就一定能实现造福子孙后代的生态水利工程。

[1]余谋昌.传播水利工程伦理,建设生态文明[J].水利发展研究,2008,(08).

[2]李兴健.生态水利工程问题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05).

[3]刘河元.构建和谐水利的哲学分析[J].水利发展研究,2007,(09).

[4] 陈孝春.刍议生态水利工程建设[J].机电信息,2010,(06).

[5]霍有光.现代水利工程的正负效应、水生态伦理与生态水利[J].工程研究,2006,(04).

猜你喜欢

水利水利工程文明
请文明演绎
水利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漫说文明
重大水利工程复工风采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营改增对水利工程造价的影响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