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补肾祛瘀法治疗中风恢复期*
2014-04-02丁德光李家康周仲瑜费兰波
程 燕 丁德光 李家康 周仲瑜 焦 杨 费兰波
(湖北省中医院·430060)
补肾祛瘀法是李家康教授总结40 多年针灸临床经验,针对中风病恢复期的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在传统治疗法则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不断丰富和创新而提出来的。中风恢复期是指发病后半月至半年的时间内,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这段时间是治疗中风最佳时期,此时的病人肾精亏虚,气血不足,髓海空虚,脑脉失养,瘀血、痰浊阻滞脑窍脉络,致半身不遂,酸软无力,或肢体拘挛疼痛,肢体功能活动障碍;口眼歪斜,或语言不利。此时的治疗该以补肾培元为本,活血化瘀为标,标本兼治。李教授及其团队通过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补肾祛瘀法对中风病有很好的疗效[1],[2]。 同时通过长期临床试验证明补肾祛瘀不仅用于治疗中风病,还用于治疗各种老年性疾病。
1 中风恢复期的中医病理基础
1.1 肾虚是中风发病和恢复期的重要病理基础
中风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所以脏腑日渐亏虚,气血不通,脑络痹阻为其生理特点。《灵枢》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脑髓主要来源于肾中精气,肾精日渐不足,髓海渐渐充盈不足,脑髓失养,神机失统,发为中风。另外肾藏精,内寓元阴元阳,即元气,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滋养、温煦和推动作用。肾阳为全身阳气之本,心阳需得肾阳之鼓动,否则可致心阳不振,血行瘀滞。王清任[3]《医林改错》中的治疗中风名方补阳还五汤,从大补元气入手。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能滋润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调节机体气化过程,叶天士[4]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风门》治疗也多从阴虚入手。肾气为生命的原动力,血液的循行和瘀血的消散均靠肾气的激发和推动,若肾气虚弱,元气不足,五脏气化乏源,必致气虚无力行血而致瘀[5]。所以中风发病与肾虚密切相关。
中风恢复期多留有侧身偏瘫,行动不便,久卧于床,日久造成肌肉萎缩,筋骨挛缩。正如《素问·宣明五气》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肾气进一步损耗,气血更加瘀滞,所以临床上中风恢复期的病人临床上多见精神不振,头昏健忘耳鸣,听力下降,腰膝酸软,脱发,牙齿松动,易疲劳,夜尿频多,余沥难尽,性欲减退或阳痿不举等肾气亏虚症状。
故中医学认为本病病机为“因虚致瘀”,即本虚标实,本虚是肾精亏虚、气血不足则脑脉失养,髓海空虚,肢体功能活动障碍。标实则为瘀血,痰浊阻滞脑窍脉络,致半身不遂,酸软无力,口眼歪斜,或语言不利,或肢体拘挛疼痛。
1.2 “瘀”是中风发病的直接原因,是中风恢复期的常态
狭义“瘀”为“瘀血”,广义的“瘀”包括以瘀血为主的包括痰饮、湿浊、气郁等一切能阻碍气血精气运行的病理产物。中风之发病多因气血运行不畅、滞而成瘀,既发病为常见的缺血性病变,或血溢出脉外,成为离经之血,停而成瘀,留于脑部,既发病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变。《血症论》曰:“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亦是瘀血”。 无论停留于脉内或是溢于脉外,均滞而成瘀。瘀血未去,滞留脑中,瘀阻经络则肢体偏瘫,如瘀阻目系则视物不清,瘀阻舌窍则言语不利。瘀阻经络所以治疗上提倡活血化瘀.
然而“瘀”并不只是都由血导致的,痰是津液不化的病理产物,由于津血同源,故痰湿和瘀血相互影响、相互转化,贯穿于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始终。中风久病脏腑功能衰退,阳气虚衰,运化无力,津液聚而生痰成饮,或溢于血脉,或注于经脉,或塞于清窍,或溢于肌肤,或阻于脏腑肢节,阻碍气血精气运行而发病。故临床多见中风病人神识不清,咳嗽,咯痰,流涎,肢体肿胀,舌体胖大,大便稀,脉滑,均为痰湿之象,因此治疗上应“痰瘀同治”[6]。“气郁”也是中风病的发病因素之一,《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莞于上,使人薄厥”。现代临床上也可多见患者大怒大喜后诱发脑血管病变。而中风后出现郁证的患者更是多见,有医家认为中风后抑郁症主要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于脑所致。中医学认为,悲伤、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与脑和心关系密切,使用调理髓海、补虚泻实、舒缓抑郁之法,效果显著[7]。所以“瘀”既为病因又为病果,贯穿于中风急性期、中风恢复期、中风后遗症期整个病史当中,“瘀”是中风病的常见原因和常态,也是中风后恢复期发展的结果。
2 中风恢复期的西医病理基础。
现代医学认为中风病为脑血管意外,病因主要是在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血液成分或血液动力学改变,造成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对于缺血性中风使用活血药物,现在临床上应用活血化瘀药物、针剂治疗梗塞性中风非常广泛,但近年来有许多医家开始对脑出血患者在合适的时间内选用适当的活血药[8],脑出血的发病机理因为占位性的病变所引起的,而引起患者的脑血流有所降低,从而出现循环障碍。因为血肿放出的物质还会导致脑血管痉挛的表现出现,这致使了此现象循环而发生了缺血的临床表现,现代研究证明,活血化瘀方药[9]可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增加脑灌注量,同时扩张脑微小血管,改善血液的浓、黏、聚、凝状态,解除脑血管痉挛,改善脑循环,增强机体对缺氧的耐受性,并可加速血管外自体血液的吸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3 小结
肾虚和血瘀是中风恢复期病机的关键。中风恢复期的性质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肾精、肾阳、肾阴或肾气亏虚,标实为血瘀,标实是本虚的结果。无论是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补肾祛瘀法均有效,补肾为本,祛瘀为标,此期治疗宜标本兼顾,不可偏执。
补肾精可使脑髓得充,气旺血生,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滋养、温煦和推动作用,还可增强活血化瘀之力;补肾气可增强气化功能,肾气为生命的原动力,激发和推动血液的循行,使瘀血得到消散化解。补肾阳可加快三焦气化,促进水液代谢,气血精液气化有权。补肾阴能滋润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调节机体气化过程,增加血液循环容量。李家康教采用肾俞、太溪、阴谷补肾具有滋肾阴、壮肾阳、补肾气等功能,能很好的起到治病求本的功效。
活血化瘀法可使脉内或溢于脉外之瘀血得以化解,滞留脑中之瘀血得以消散。经络复得通畅,肾络亦得以通畅,此不仅有利于脑髓的培补,且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现代医学认为活血化瘀法可有利于脑血栓及脑血肿的吸收,减轻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缓解颅内压增高,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保护脑组织免遭坏死,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等作用。李教授选用血海、三阴交、丰隆、内关、太冲合用起到活血、散血、化痰、祛湿、平肝、祛风之效。
补肾祛瘀法是治疗中风恢复期一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李教授用补肾祛瘀针刺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根据病人需要配合中药补肾祛瘀法治疗中风在临床上收获更显著。
[1] 焦杨,肖清风.补肾祛瘀针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性运动障碍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9,31(3):20-21
[2] 张婷.针刺补肾祛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7,29(3):40-45
[3] 清.叶天士(著),徐灵胎(评).临证指南医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社,1959:1-19.
[4] 清.王清任(著),李占书,岳雪莲(校注).医林改错[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35-43.
[5] 尤可.论补肾法在中风恢复期的应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5):368-370.
[6] 刘刚,梁迪赛,周嘉澄,袁智先.从虚从瘀(补虚通络法) 论治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理论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1(12):1300-1303.
[7] 陈立早,张泓.“调理髓海”针刺法配合耳穴贴压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11,3(8 ):525-526.
[8] 樊蓥.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1997,6(3):129-134.
[9] 张艳霞,卢仁彬.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出血性中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