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厚-厚煤层近距离高效同采矿压控制研究

2014-04-02汪月伟董淑文樊俊鹏成云海

中国矿业 2014年5期
关键词:回风顺煤柱侧向

汪月伟,董淑文,樊俊鹏,成云海

(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北京100083;2.中煤集团山西金海洋能源有限公司,山西 朔州036800;3.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安徽 淮南232001)

中煤集团山西金海洋能源有限公司南阳坡煤矿主采煤层为3#煤和4#煤,3#煤层均厚2.10m,4#煤均厚7.11m,层间距23~26m。4105综放工作面(开采4#煤)在30205综采工作面(开采3#煤)下方同采,为中厚-厚煤层近距离开采。

根据研究[1],开采时下部煤层开采前顶板的完整程度己受上部煤层开采损伤影响,其上又为上部煤层开采垮落的矸石,且上部煤层开采后残留的区段煤柱在底板形成的集中压力,导致下部煤层开采区域顶板结构和应力环境发生变化,因此两工作面为近距离煤层开采。

30205综采面可采储量42.3万t,4105综放面为181.0万t,为实现安全高效同采,显然需要解决近距离煤层矿压控制问题[2-3],防止下煤层开采时,导致巷道变形剧烈等现象发生。

1 煤岩物理力学性质测试

采用数值模拟软件能快捷分析矿压显现规律,其前提是需要准确掌握煤岩物理力学性质。为此。根据原煤炭工业部标准《煤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规程》要求进行测试。部分试样如图1所示。对上述试验数据整理,如表1所示。

图1 煤岩样

表1 岩石物理力学汇总表

2 近距离开采显现特征与控制

2.1 中厚-厚煤层近距离开采支承压力分布与传递的测量

30205综采面巷道为矩形断面,锚网索支护,掘进断面15.1m2;4105综放面巷道为矩形断面,锚网索支护,掘进断面16.5m2,采高3.4m。

2.1.1 观测方案

30205综采面顺槽:在进风顺槽煤柱侧距开切眼650m位置安装应力计,一共打五个孔,孔深分别为4m、7m、12m、17m、22m;在回风顺槽实体煤侧距开切眼同样距离安装应力计,孔深同进风顺槽。

4105综放面顺槽:在进风顺槽煤柱侧距开切眼650m位置打孔安装应力计,一共打五个孔,孔深分别为4m、7m、12m、17m、22m。工作面侧同样位置打4个孔,孔深分别为4m、7m、12m、17m。在回风顺槽工作面侧距开切眼同样距离安装应力计,孔深分别为4m、7m、12m、17m、22m。

监测区段为采场前方100~30m。

2.1.2 数据分析

2.1.2.1 30205综采面进风顺槽采场侧侧向应力分布

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进行判定,其中0分表示患者无疼痛感、10分表示患者伴有剧烈疼痛感,即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疼痛程度越重。

图2、图3为30205综采面进风顺槽在采场不同位置采场侧侧向应力数据。观测的4~7m之间读数变化较大,进风顺槽采场侧侧向支承压力峰值在22m左右。

图2 30205运输顺槽采场前方50m采场侧侧向应力

应力随距采场距离的增大呈下降趋势,17m和22m读数较其他3个钻孔较高,是由于受3#煤留设煤柱压力增高区影响。

图3 30205运输顺槽采场前方20m采场侧侧向应力

2.1.2.2 4105进风顺槽采场侧应力分布

图4、图5为4105综采面进风顺槽、回风顺槽侧向应力数据。

图4 4105进风顺槽煤柱侧应力

图5 4105回风顺槽工作面侧应力

回风顺槽侧向支承压力峰值位置在12m到22m之间,且受30205综采面与30207工作面之间留设的煤柱的影响,30205回风顺槽煤柱侧支承压力峰值距回风顺槽22m左右。

以同在工作面前方30m位置孔深12m应力读数分析,4105运输顺槽是4105回风顺槽的10倍左右,说明3#煤开采对下煤层压力影响显著,如果下煤层巷道位置不合理,维护难度显著增加。

2.2 近距离开采应力分布规律的数值计算

如图6所示,模型尺寸长×宽×高=545m×300m×248m,整个模型底边界固定,模型总共437760个单元格,457317节点,考虑减小模型边界效应的影响,上部煤层没有显示出来的部分用外载荷代替,材料本构模型为摩尔-库仑模型。力学参数参见表1,表中Block5为3#煤,Block9为4#煤,其他与煤层顶底板岩层顺序相符。

如图7所示,每条监测线共分布50个测点,测点间隔2m,分析30203工作面和30205工作面开挖的18条监测线的支承压力分布。

图8、图9为3#煤开采对4105运输及回风顺槽两侧压力影响,分析上煤层开采压力传递及下煤层矿压显现特征。

图6 数值计算模型

图7 开挖3煤监测区域位置

图8 3煤开采对4105运输顺槽两侧压力影响

图9 3煤开采对4105回风顺槽两侧压力影响

分析认为:①在采空区侧,受3煤开采影响,4煤在3煤运输顺槽靠近采空区侧处于卸压区,4煤在3煤运输顺槽靠近煤柱侧压力升高→降低;②3煤开采对下煤层传递角为45°,显著支承压力增高区域传递角为31°;③4105进风顺槽变形,明显受3煤开采支承高压力、区段煤柱尺寸不合理造成的侧向压力影响;④3煤开采后,滞后60m左右覆岩运动停止运动,4煤可滞后3煤工作面60m开始割煤。⑤矿压观测规律与数值计算得到的支承压力分布基本一致。

3 锚杆(索)工作载荷随机测试与分析

上述研究说明,4#煤开采受3#煤采动影响。为评价支护可靠性,需要对锚杆、锚索工作阻力进行观测,为调整和修改支护参数提供实测依据。

3#煤和4#煤工作面均采用锚索网联合支护。3#煤巷道锚杆规格为Φ18×2000mm,间排距为1000mm×1000mm;锚索规格为Φ17.8×6000mm,排距为2000mm×3000mm,金属网规格均为2200mm×1200mm。4#煤锚杆间排距为800mm×1000mm,其他一致。

采用无损监测仪监测,能够在不破坏锚杆(索)的锚固效果、预应力及工作载荷的情况下,显示出工作载荷值等测量数据。

3.1 30205运输顺槽锚杆(索)工作载荷随机测试与分析

图10为30205运输顺槽顶板锚索受超前压力影响工作载荷图。所有锚杆(索)在超前支承压力影响下工作载荷基本处于偏高状态,在15~28m之间为超前支承压力增高区,但仍处于安全值范围内,30205运输顺槽整体支护较好,变形量小,支护安全。

图10 30205运输顺槽锚索工作载荷图

3.2 4105运输顺槽锚杆(索)工作载荷随机测试与分析

距离开切眼100~300m变形量较大,采用架棚支护,但支护效果并不理想,帮部煤体松散,裂隙较发育,使得锚杆未达到理想工作载荷值,部分锚杆甚至失效。距开切眼140m后片帮严重,帮部锚杆全部失效。巷道支护总体不理想。

4105工作面从5月份开采,到7月底仅采了100m,究其原因是由于巷道布置不合理。

具体原因如下:①受3#煤工作面前方超前压力的影响;②受3#煤工作面后方覆岩运动产生的力;③4#煤工作面前方超前压力产生的力;④受4103与4105侧向固定支承压力影响。

4105回风顺槽受上煤层开采不明显,尽管顶板煤体较破碎,但帮部变形量不大,支护良好。

4 结语

基于煤岩物理力学测试、在线应力监测、支护载荷无损监测及数值计算,对中厚-厚煤层近距离开采研究,得出结论如下所示。

1)得出了监测区域的侧向应力分布规律,对下煤层开采影响进行了分析;3#煤开采对下煤层传递角为45°,显著支承压力增高区域传递角为31°。

2)监测评价了沿空的30205运输顺槽整体支护较好,沿空的4105运输顺槽支护较差,并找出产生的原因。

3)4105进风顺槽变形受3#煤开采支承高压力、区段煤柱尺寸不合理造成的侧向压力影响,在下

区段的4107回风顺槽设计留设的区段煤柱为32m,能够有效降低3#煤开采支承高压力影响。

4)3#煤开采后,滞后60m左右覆岩运动停止运动,故4#煤可滞后3#煤工作面60m开始割煤。如果考虑构造影响,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1] 鞠金峰,许家林,朱卫兵,等.近距离煤层工作面出倾向煤柱动载矿压机理研究[J].煤炭学报,2010,35(1):15-20.

[2] 王存权.近距离煤层开采斜交过上覆采空区煤柱矿压规律研究[J].中国煤炭,2006,32(2):35-44.

[3] 朱涛,张百胜,冯国瑞,等.极近距离煤层下层煤采场顶板结构与控制[J].煤炭学报,2010,35(2):190-193.

[4] 张百胜,杨双锁,康立勋,等.极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合理位置确定方法探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1):97-101.

[5] 王刚,孙晋安,王海洋,等.基于Fluent对火区下近距离煤层工作面CO异常涌入的数值模拟[J].中国矿业,2013,22(6):101-104.

猜你喜欢

回风顺煤柱侧向
公路下压煤巷式似膏体充填开采暂留煤柱合理宽度优化
薛虎沟矿1209综放工作面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研究
回风顺槽工作面支护优化设计
巷道合理留设煤柱宽度分析及支护设计
一起飞机自动改平侧向飘摆故障分析
中能煤业2038 回风顺槽掘进遇破碎顶板综合支护技术研究
相邻采空区巷道布置与支护设计
军航无人机与民航航班侧向碰撞风险评估
2-1051 回风顺槽破碎段支护技术与应用
采动影响下双巷掘进煤柱承载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