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2014-04-01艾华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从职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确定课程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职业能力 教学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职业技能,不仅是信息素养的直接体现,而且关系学生就业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为全面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塑造,有必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 教学现状分析
1.1 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中的对口生和普高生的计算机知识基础有着较大差别,不同地区生源的计算机起点也存在落差,理科生与文科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也存在差距,学生学习兴趣也存在个体差异,这些因素使得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把握有一定难度。
1.2 教学与实践课时不足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多且杂,涉及面十分广泛,但教学总课时数少,实践课时明显不足,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之比很难超过1:1。学生上机动手锻炼时间有限,导致其实际操作能力不强。
1.3 教学内容设置不尽合理
教材内容过于注重知识性、系统性和理论性,知识点面面俱到,针对性差,没有高职特色,不能紧密结合学生的职业需求,也不能贴近企业最新发展需要,与学生就业联系甚少,很难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4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或单一
开设该课程的专业与班级多,多数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法或者单一的演示教学法,缺少师生间互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与积极性。
1.5 计算机应用能力评价与培养目标不匹配
采用计算机等级考试或者传统的理论考试和上机操作相结合作为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过分注重考试通过率,忽视了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不能充分体现高职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要求。
因此,如何突出职业实用和职业基础,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教学改革与实施
2.1 合理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从职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确定课程教学目标,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为教学载体,使教学内容贴近生产、服务或管理一线的实际,从根本上解决学非所用、课程教学与职业实际相脱节的问题,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根据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新教学内容,突出职业基础性;基于就业导向,满足企业需求,精选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技能性;结合专业特点,加强不同专业教学内容的区分度,突出职业实用性;参照学生计算机水平起点不同,因材施教,把握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体现出层次差别和针对性;与计算机等级考试挂钩,考证促学,使之相得益彰,不断积累职业竞争资本。
2.2 采用“机房互动式”教学模式
所谓“机房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将“面向专业、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授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计算机课堂教学进机房的上课方式,“精讲多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相长”的互动式教学融会贯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机房上课,利用局域网和“极域”同屏软件,教师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讲解和演示,使学生与老师保持同步;学生也可以自由练习,随讲随练,发现问题教师及时解决,逐一辅导、纠正,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3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有机结合,采用现代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上机热情。计算机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多上机、多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课堂讲授的知识。
3 结束语
通过研究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改革工作,切实改革传统教学的弊端,突出基础知识的掌握,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以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全面提升教学效果以达到良好的社会效应,使高职学生能够真正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夏奕.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J].现代商贸工业,2013(14).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
[3]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职高专“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模式操作方法与评价标准及经典范例实用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6.
[4]贾小兵.浅谈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与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2010.
[5]秦勇,刘乃瑞,李燕萍.能力本位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5).
[6]顾准.职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的高职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
基金项目:
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经费支持项目(YJZY1204)。
作者简介:
艾华(1981-),女,研究方向:网络与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