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现实生活融入生物教学
2014-04-01刘金红
刘金红
摘要:“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是新课程提倡的。从这一理念出发,我分析了生物新教材编排中对生活化教学的拓展,探讨将现实生活融入生物教学的途径,从而引起学生对生物学习的浓厚兴趣,继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词:现实生活 初中生物 生物教学
陶行知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而新课程也提倡“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把现实生活融入生物教学的必要性。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将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与教材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把身边的现实生活同生物课堂中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就会激起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和乐趣,同时学生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生物知识的重要性,而且活跃了整个课堂的教学气氛和活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将现实生活融入生物教学。
一、在生活中感受生物学的乐趣
1.使用生物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大量的生物学知识蕴涵在日常生活中,从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中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和经验,可以使他们对生物学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我们这里,人们都有吃甜醅的习惯,我们可以给学生解释制作甜醅的程序和原理。这样增加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更增强了他们学习生物学的信心。通过类似的案例,运用课堂中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和经验,可以使学生体验学以致用的快乐。
2.以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待我们的生活。学习的目的,不全在于考试成绩,而在于学以致用,去解释具体的生活现象和解决具体的生活问题。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去完成一些探究性质的小课题。如在学习了“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后,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根据父母的口味和营养需求,设计几款比较合理的营养食谱,并亲自下厨,请父母品尝。同时向父母介绍其中的道理,请父母作出评价。再比如,学习“种子的萌发”这节课时,我布置了“泡豆芽”的作业,让学生从发芽率、温度、水分、光照等方面分析这些因素对大豆生长的影响。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科学探索的精神。通过这样的小课题,让学生深刻意识到生物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重视生物实验,掌握生活技巧。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运用探究性实验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诸多基本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呼吸作用的基本原理”之后,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实验,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提高运用能力。如“探究水果保鲜的条件”的实验设计是:先让学生根据平时的经验进行讨论,总结出可能影响水果保鲜的条件。然后将学生分为三组设计实验步骤,分别探究样品相同的水果在隔绝空气、不隔绝空气,室温、低温,干燥、湿润这几种环境下的保鲜效果。要求学生通过设计实验表格进行比较。最后通过比较得出水果保鲜的适宜环境:低氧、低温、适宜的湿度。通过类似的探究实验,提高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把生活经验带入课堂
初中生虽然年龄较小,但对丰富的生活现象充满了好奇心,这些都是教学的有利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挖掘和利用这一有利因素,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也使课堂教学避免了单纯枯燥的理论教学形式。
1.透过生活现象,理解知识本质。教师要学会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整合和二次加工,使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比如,学生在吃馒头时,开始没有甜味,咀嚼一段时间后就有了甜味。这是什么原因?通过这样的体验和疑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让学生学到了: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了馒头中的淀粉,形成了麦芽糖,产生甜味。还有本地种植很多土豆,很多学生都知道是将土豆切块后进行繁殖,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其中的道理:植物繁殖方式中还有一种无性繁殖的方式。将生活体验带入课堂,学生学到了“活”的知识,增添了课堂的学习气氛。
2.联系自身,激发学习热情。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生物学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让人们更加科学地生活,要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比如,讲述“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一课时,我结合现代人近视较多的实际,请患有近视的部分学生介绍了他们的用眼习惯。然后再讲述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及近视的基本原理后,我设问:“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防范近视和改善近视程度?”由于涉及自己的身体健康,学生思维活跃,提出了很多意见。最后,我经过总结,提出了比较科学的护眼措施。联系自身,运用生物学知识,科学保护自己的身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3.巧用生物学知识解释诗词谚语。在课堂教学中,巧用诗词谚语,可以激发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使知识点形象生动。如“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分别说明了温度和光照对生物的影响;“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说明了植物的另外一种繁殖方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的是微生物能将花瓣中的有机物转变成简单的物质并供植物体重新利用。
谚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社会生产和实践经验,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教学语言活泼风趣,增强课堂的表现力,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暗含的食物链;“一树之果,有酸有甜”说明了生物的变异性。
综合上述,将现实生活融入生物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把生物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但也需要注意:不能过多地讲解现实生活现象而影响了正常的知识讲解。
参考文献:
[1]袁迪.生活教育与创新教育[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2]尚庆梅.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12).
(责编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