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如何构建和谐课堂教学
2014-04-01尉海元
尉海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表现,也是新课程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具体体现。因此,构建和谐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尊重、信任、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发展自我,获得成功和生命价值的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探索、共同享受成功喜悦的活动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就如何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构建和谐课堂教学,应以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为基础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有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也就会爱戴教师,就会以极大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教师要把“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作为职业守则,以“爱心教育”温暖人,“创新教育”培养人,“理想教育”鞭策人。应该说,和谐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础。
二、构建和谐课堂教学,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动力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就会主动参与教学,积极探究问题,激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只要抓住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就可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海洋,调动学生的思维原动力,促进学习水平的提高。
三、构建和谐课堂教学,应以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为根本
新课程理念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课堂教学应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得到生动活泼的自主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摆正自己的位置,善于创设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走下讲台,与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交流学习,共同探究科学知识。教师要以引导者、服务者的角色面对学生,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敢于质疑,充分发挥自主意识。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师生积极交往,互动启发、补充,不断生成新知,并伴随着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和对获取知识的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四、构建和谐课堂教学,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构建和谐课堂教学,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发展性”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个性发展特点,注意对不同层次、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师应对学生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各个方面分别达到不同的目标。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深而熟,使智力、能力、个性发展不同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总之,新课改要求下的课堂教学必须是和谐的课堂教学,而和谐课堂教学必须融入“以人为本”思想,以新型师生关系为基础,以激发兴趣为动力,以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教师只有抓住以上几个环节,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工作才能真正步入素质教育的正轨。
(责编 张景贤)